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7|回复: 1

[儒家学说]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下诗解2大人无为赤诚自得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6 1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卷7离娄章句诗解2大人无为赤诚自得
题文诗:
孟子:无罪杀士,大夫可去;无罪戮民,
士可以徙.君仁;君义.非礼之礼,
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庸也者,教养不中,
才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庸者,
弃不中,才弃不才,贤不肖之,相去其间,
不能以寸.孟子:人有不为,后可有为.
至无而有,至虚而实,无为而后,无不为也,
无为有情,仁义牧民.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仲尼不为,甚者.大人真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送死惟可,
大事.君子,造之以道,为学日增,
为道日损,以至无为,无为自得.自得真情,
真情之窟,能知所止,则居之安;资之深则,
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博学详说,
将以反约;大道简约,执简御繁,至德自得.
以善服人,未有服者;以善养人,教善然后,
能服天下.天下心服,王者,未之有也.
无实,其虽不祥;不祥之实,蔽贤.
《原文》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中也养1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译文】
孟子说:“士人并没犯罪,却被杀掉,那么大夫就可以离去。百姓并没犯罪,却被杀掉,那么士人就可以搬走!”孟子说:“君主如果仁,没有人不仁;君主如果义,没有人不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孟子说:“品质好的人教养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养没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有好父兄。如果品质好的人不去教养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教养没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和不好,他们的间距也就近得不能用分寸来计量了。”

【注释】

(1)养:教养。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1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2,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有了后患,又怎么办呢?”

孟子说:“仲尼不做太过分的事。”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义之所在,必定全力以赴。”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天真纯朴童心的人。”孟子说:“光能〔妥善〕赡养父母,还不足以承担大任务,只有能〔妥善〕给他们送终才足以承担大任务。”
   孟子说:“君子得到高深的造诣,所依循的正确方法,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获得。自觉地获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就能左右逢源而取之不尽,所以君子要自觉地获得。”

【注释】

(1)资:积。

(2)原:“源”的本字,字形像山崖边泉孔中有水涌出;而“源”是“原”的后起加形旁字,类似“暮”与“莫”、“燃”与“然”的关系。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曰:“以善1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2。”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融会贯通以后,〕能做到深入浅出执简御繁呢。”孟子说:“拿善来使人服输,没有能使人服输的;拿善来教养人,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天下人不心服而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事。”孟子说:“言之无物,固然不好;但所谓不好的言之有物,说的就是阻碍任用贤者的人。”

【注释】

(1)善:指仁义礼智等。

(2)蔽贤者当之:蔽贤者等于它(不祥之实);当,等于。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7-15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离娄下》"大人无为赤诚自得"章义疏

孟子此章所言"无罪杀士,大夫可去;无罪戮民,士可徙",乃儒家政治伦理之核心要义。其文简而义深,既明君臣相处之道,复彰士人进退之节,更暗合"大人无为"之境界。今试析其三层精义:

一、刑赏以罪:政治伦理之底线
孟子严辨"有罪"与"无罪"之别,直指刑赏之本在于公义。士大夫之去就,非私利权衡,乃对暴政之道德抵抗。赵岐注云:"士怀义,大夫守礼,君行不义则去之。"此与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一脉相承。战国时商鞅"刑用于将过"(《商君书·开塞》),韩非主"诛罚不必其后"(《韩非子·难一》),皆违孟子此义。儒家特重程序正义,《春秋》书"杀"、"弑"之别,正与此章相发明。

二、士者风骨:道德主体之挺立
"可去"、"可徙"非消极避祸,实为士人主动守护道统之举。孟子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心上》),此章正是其践履。观春秋时史鱼"尸谏"(《韩诗外传》卷七),西汉萧望之"不忍苟合"(《汉书》本传),皆见士大夫以去就争是非的气节。朱熹《集注》点明:"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非怯懦乃刚毅。

三、无为自得:大人境界之超越
"大人无为"者,非道家之虚无,乃《中庸》"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至诚状态。孟子言"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尽心上》),正是此境。士人若能以赤诚守道,则进退皆合天理,如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公孙丑上》)。程颐释"无为"云:"循理而已,不为一己之私",恰可解此章真谛——去就之间,唯义是从,无丝毫勉强,故曰"自得"。

结语
此章虽仅二十余字,实含儒家政治哲学三昧:于君道则戒妄杀,于臣道则重守节,于天道则归赤诚。今日读之,犹见孟子"浩然之气"充塞其间。士人处浊世而持清节,非为沽名,实乃"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的自信自得。学者当由此章入,体会"大人"境界之崇高与平实。

(全文798字)

注释
[1] "尸谏"典出《韩诗外传》,卫大夫史鱼临终命子勿治丧正堂,以尸谏君任贤去佞。
[2] 程颐语见《二程遗书》卷十五,释《周易》"无妄"卦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