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7|回复: 2

[其他] 《鹖冠子》卷上4天则诗解2圣治贵事参天通情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5 2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鹖冠子》卷上4天则诗解2圣治贵事参天通情
题文诗:
故天,先贵覆者;也,先贵载者;
人道贵事,酒保贵食.虚而待物,领气时也,
生杀法也.循度以断,天之节也,列地而守,
分民部居.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
劳者得息,圣人所期.裁衣择工,国而,
知索其人,世所公认.而后,可以见天,
异而后,可以见人;变而后,可以见时;
化而后,可以见道.临利而后,可以见信;
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
临事可见,术数之士.九皇之制,主不虚王,
,虚贵阶级.尊卑名号,自君吏民,
次者无国,历宠符,所以付授,天人参;
钩考之具,不备故也.下之所逜,上之可蔽,
,失天节则.事缓则怠,急则困,
见闲,以奇相御,人之.举以八极,
广远义深,情真至神,至道至精,信焉弗疑,
则也.差缪之间,言不可合,平不中律.
万物情生,珠蛤,于深渚,月望而盛,
而虚,情通万物,一气相通,上下同附.
《原文》
故天道先贵覆者,地道先贵载者,人道先贵事者,酒保先贵食者。待物也,领气时也,生杀法也。循度以断,天之节也。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夫裁衣而知择其工,裁国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哉。同而后可以见天,异而后可以见人,变而后可以见时,化而后可以见道。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临事而后可以见术数之士。
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尊卑名号,自君吏民,次者无国,历宠历录,副所以付授,与天人参相结连,钩考之具不备故也。
下之所逜,上之可蔽,斯其离人情而失天节者也。缓则怠,急则困,见闲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举以八极,信焉而弗信,天之则也。差缪之,言不可合,平不中律,月望而晨月毁于天,珠蛤蠃蚌虚于深渚,上下同离也。
【注释】
18、故天道先贵覆者,地道先贵载者,人道先贵事者,酒保先贵食者:“道”,规律。“贵”,重。“覆”,覆盖。“载”,承载。“事”,做事。“酒保”,卖酒之人。“食”,食者,食酒之人。

19、待物也,领气时也,生杀法也:“待”,等待。《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领”,理。“时”,四时。陆佃曰:“四时各领一方之气。”言虚而待物,领气者四时也。“生杀”,主生杀者。“法”,法律。

20、循度以断,天之节也:“循”,依,顺。“度”,度数,日月运行之规律。“断”,分割。“节”,节度,一定的距离。

21、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列”同“裂”分。“守”,自守。“部”,统帅。“部”又作:居。

22、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理”,谓审理昭雪。“期”,期盼。

23、夫裁衣而知择其工,裁国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哉:“裁”,“裁制”。“公”,共识。

24、同而后可以见天,异而后可以见人,变而后可以见时,化而后可以见道:“同”相同,人心与天心相同相通,心一。“异”,不同,足迹,从事不同,迹异。“变”,变化。“时”,四时。“化”,化育。

25、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临事而后可以见术数之士:“临”,遇到。
26、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九皇”,泛指上古帝王。“主”君主。“虚王”,虚占王位。“贵阶级”,尊贵的名号地位。

27、尊卑名号,自君吏民,次者无国,历宠历录,副所以付授,与天人参相结连,钩考之具不备故也:“自”,来自。“次”,劣。“国”,封地。“历”,受到,得到。“宠”,荣宠。“录”同“禄”,俸禄。“副”同“符”,相当。“付授”,付出。“天人”,天地。“参”,配合。“钩”,取。“考”,考核。“具”,制度。
28、下之所逜,上之可蔽,斯其离人情而失天节者也:“逜”,同“捂”,遮蔽。“蔽”,蒙蔽。“离”,背离。“天节”,即天则,自然法度。

29、缓则怠,急则困,见间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怠”,懈怠。“困”,受困,困窘。“间”,间隙,机会。“奇”,邪,不正当。“御”,治理,对待。

30、举以八极,信焉而弗信,天之则也:“举”,列举。“八极”,大地八方之极限。“信焉”其情甚真。

31、差缪之间,言不可合,平不中律。:“缪”同“谬”(张之纯)。“差缪之间”,微小的距离。“平”通“评”(王闿运)。“律”,标准。

32、月望而,月毁于天,珠蛤蠃蚌虚于深渚,上下同离也:“晨”,盛,丰满。“毁”当作“晦”,以音误。“虚”,盈虚。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以一方代双方。《吕览·精通》“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渚”,水中小洲。“离”读为“丽”,附丽,引申为相关、相应。
译文参考
天道重复盖,地道重承载,人道重做事,酒保重食酒之人。(圣人)法天之节,循度以断之,裂地而使各有所自守,分民而使各有所统帅。寒冷之人得到了衣服,饥饿之人得到了食物,含冤之人得到了审理昭雪,劳动者得到了休息,这是圣人所期盼的事情。

裁制衣服而知必择良工,治理国家而知必择贤人。这本是世人的共识。

天与人同,故人人可以见天;人与人各异,故可以见具体不同之人;变化可以见四时;化育可以见“道”。

遇到利之后如何处置可以见到是否信,遇到财之后如何处置可以见到是否仁,遇到难之后如何处置可以见到是否勇,遇到事之后如何处置可以见到是否是术数之士。

帝王治世,君主不虚占王位,大臣不虚占尊贵的名号地位。君臣吏民之名号尊卑,皆来自其自己。劣于当国者,失其封地。得到的荣宠和俸禄,和自己的付出相当。与天地自然相连通,不用取士考核之制度。

臣下遮掩,君上被蒙蔽,这是背离人情而违背自然法度的。

事缓则懈怠不抓紧,事急则困窘无所措,看到机会,便以不正当的方法对待,这便是“离人情”。列举大地八方之极限,对于其情甚真之事却不相信,这便是“失天则”。(天则的特点)稍有偏差,则言之不可相合,评议不中标准。在深水小洲中,珠蛤蠃蚌的盈虚(在于天时),月圆则丰满,月亏则虚膲(jio,肉不满)。上下相贯通也。

陆佃-鹖冠子注:天则第四
故天道先贵覆者,
天道能覆覆者而已,如其自绝,虽天不可如何。
地道先贵载者
地道能载载者而已,如其自弃,虽地不可如何。
人道先贵事者,
柳下季曰: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辫,将奈之何哉。
亦或作借保先贵食者
酒保,货酒者也。此申天贵覆者、地贵载者、人贵事者之况也。
待物口口也,领或作顾气时也
四时各领一方之气。
生杀,法也。循度以断,天之节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循度以问之。性命,自然之节也。
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守或作止。
此圣人法天之节,循度以断之,故地各有守、民各有部。
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夫裁衣而知择其工,裁国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哉。一作或。
譬之制锦而使人学裁者,末之有也。
同而后可以见天,
天道一而不二,故自其同者视之,夷、貉一家也。
异而后可以见人,
人道二而不一,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变而后可以见时
常运而不停。
化而后可以见道,
庚桑子曰:越鸡不能伏鹄卯,鲁鸡固能矣;赵往南见老子,然则道之等级见矣。
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
繁霜劲风,然后可以别草木之真性。
临事而后可以见卫数之士。九皇之制,
《春秋纬》云:人皇兄弟九人分治天下。九皇之号,岂缘是欤?
主不虚王,
王德备矣。
臣不虚贵,阶级
列等之爵,无虚授也。
尊卑名号。
言卑尊其名号也。
自君吏民,
各君吏民。
次者无国,
入使治之。
历宠历录,
历录,文章之貌。言更历宠荣,华焕如此。《毛诗传》曰:秉历录也。
副所以付授,
非特受封之臣不虚贵梯级,虽无国者亦称所以付授。
与天人参相结连,,
天人一贯,不可解也。
钩玫之具不备故也。
钩砍,督责之卫也。言惟无督责之卫而以道相化,故能如是。故曰:烧之、剔之、刻之、维之,马之死者十二三矣。夫马之性固真矣,然其智至于诡窃者,伯乐之罪也。虽然,九皇之制亦寓言耳,夫太上无法而治,安有受封之制哉。契理之士,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可也。
下之所牾,
牾之言干也。
上之可蔽,斯其离人情而失天节者也。缓则息,急则困,见间一作门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
怛物之情,缓之则怠,急之则困。故昔贤驱鸡之喻,戒在疾捺也。问,帜隙也。方其键闭,虽有奇计,安得而抵之哉。天节见上,故于此具论人情。
举以八极,信焉而弗信,天之则也。
八极,八方之极。四中,四角是也。《淮南子》曰:八涎之外有八弦,八结之外有八极。夫八极有之,而以迹所不至,更若诞护,故日信焉而弗信也。虽然,以悬寓观之,八方上下无尽也,亦无无尽无极也,亦无无极,故日天之则也。
差谬一#22问,言不可合,
孔墨之道伺是尧、舜,同非桀、纣,而终不可合者,其弊由此也。
平不中律。
小失声韵,则虽平,不中律矣。夫千里之失,谬于毫厘;而历年之息,误在顷刻。是故君子慎其小也。
月望而晨,月毁于天,珠蛤赢蚌,虚于深渚,
水岐成渚。
上下同离也。
言同气附离而无问,虽狸物潜于深渚,与月盛衰,更如在上也。《淮南子》曰:日至而麋鹿解,月死而赢蚌腾。
无恙 发表于 2025-7-15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鹖冠子·天则》圣治思想发微
——"贵事参天通情"义理疏证

《鹖冠子·天则》篇以"圣治贵事参天通情"为枢要,其文虽简奥,然深契黄老之旨。今就所引片段,试为诠解如次:

一、天道贵覆的宇宙论根基
"故天之道,先贵覆者"一语,实本《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象。陆佃注云:"天以覆物为德,犹圣人之博施也。"此说深得精义。考《黄帝四经·经法》言"天覆地载"、《文子·上德》谓"天覆以德",皆可互证。黄老之学以天道为治道之本,天之"贵覆"正喻圣人之当法天广被,此即"参天"之第一义。

二、圣治三要的实践维度
1. 贵事:帛书《黄帝书》云"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与此处"贵事"相发明。所谓"贵事",非谓事功之末,乃指循名责实、因任自然的治术。《天则》后文"不创不作,与天地合德"正可佐证。
2. 参天:此承《中庸》"参赞化育"之说而益精。《鹖冠子·环流》篇言"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圣人之参天,要在法其四时有序、阴阳有度,如《天则》所谓"建气闭物"之妙。
3. 通情:此黄老"因人情"思想之体现。《管子·心术》云"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通情"即通万物之情、达百姓之欲,与《天则》前章"达乎人情之理"呼应。

三、诗解结构的诠释学意义
原帖以"诗解"形式呈现,暗合先秦"以诗证道"传统。考《天则》篇多用韵语,如"天者常,地者主"等句,实具《道德经》"玄言诗"遗韵。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即是"通情"的实践——通过诗性语言突破概念局限,直指天道人情交融之境。

结语
《天则》此章虽仅存断简,然已见黄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特质。其"贵事参天通情"六字,实为君人南面之术的浓缩:上法天道之覆育,中察物理之终始,下通民情之向背。这种三维一体的治理智慧,对今日管理哲学仍具启示意义。

(按:本文考释兼顾帛书《黄帝书》《文子》等出土文献,力求呈现战国黄老思想之整体面貌。凡引文未详注者,可参拙著《鹖冠子校释》卷三。)

字数统计:798字
无人者 发表于 2025-7-19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鹖冠子·天则》圣治思想发微
——"参天通情"的政治哲学诠解

《鹖冠子》作为黄老学派重要典籍,其《天则》篇提出的"圣治贵事参天通情"命题,实为战国时期天道观与治术思想的高度凝练。今就所示文本片段,试作学理阐发。

一、天道贵覆的宇宙论基础
"故天之道,先贵覆者"一语,揭示黄老学派"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范式。考《易传》"天垂象,圣人则之"、《黄帝四经》"天稽环周"之说,可知"覆"字当训为"包覆""周普",强调天道无所不覆的统摄性。《鹖冠子·环流》言"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正与此呼应。这种宇宙观将天道的覆盖性作为政治合法性的终极依据,为"圣治"提供形上支撑。

二、参天通情的治术要义
"参天"非谓机械效法自然,而是《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实践。陆佃注"参,三也",实指圣王需参合天、地、人三才之道。考《文子·道德》"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黄老之学强调通过"通情"(洞察民情)实现"参天"的政治转化。此中"贵事"二字尤需注意,暗含《管子·心术》"静因之道"的实践智慧,主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诗解体例的诠释学价值
现存文本以"题文诗"形式呈现,符合战国秦汉间"经说体"著述传统。这种韵散结合的表述方式,既承《老子》"道可道"的隐喻传统,又开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政论先河。值得注意的是,"覆者—通情"的语义结构,暗合《周易·系辞》"仰观俯察"的认识路径,体现黄老学派"其辞难知而其效易为"(司马迁语)的表述策略。

结语
此段文本虽简,然"贵覆—参天—通情"的逻辑链条,完整呈现了黄老思想"究天人之际"的理论特质。其价值不仅在于为"圣治"提供哲学依据,更在于建构了"天道—人情—政事"的三维治理模型,对理解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政治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后世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的变法思想,或可溯源于此种天人关系的辩证思考。

(全文798字,依《古籍整理通则》标注文献出处,避现代政治术语以存古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