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1|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7诸子诗解1入道见志立德立言圣贤并世经子异流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4 1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7诸子诗解1入道见志立德立言圣贤并世经子异流
题文诗:
诸子,入道见志.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百姓群居,苦纷杂而,之能;君子处世,
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炳曜垂文,
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真情至文,彪炳千秋,
通古达今.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
篇述者盖,上古遗语,所记.鬻熊知道,
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
莫先于兹.老子识礼,仲尼访问,爰序道德,
以冠百氏.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
经子异流.逮及战代,七国力政,俊乂蜂起.
孟轲膺儒,以磬折也;庄周述道,以翱翔也;
墨翟,俭确之教;尹文,名实之符;
野老治国,于地利也;养政,于天文也;
申商刀锯,以制理法;鬼谷唇吻,以策勋也;
尸佼兼总,于杂术也;青史曲缀,于街谈也.
承流枝附,不可胜算,飞辩驰术,餍禄馀荣.
《原文》全文
诸子第十七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于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禄而馀荣矣。
 《原文分段释解》1

  《诸子》者,道见志之书1。太上立德,其次立言2。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3;君子处世,疾名德之不章5。唯英才特达6,则炳曜垂文7,腾其姓氏8,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9,咸其流也10。篇述者,盖上古遗语11,而战伐所记者也12。至鬻熊知道13,而文王咨询14;余文遗事,录为《鬻子》15。子自肇始16,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17,而仲尼访问18;爰序《道德》19,以冠百氏20。然则鬻惟文友21,李实孔师22;圣贤并世23,而经子异流矣24。

  【译文】
 《诸子》这种著作,是阐述理论、表达主张的书籍。古人所谓“不朽”,第一是树立品德,其次是著书立说。一般人民群居生活,苦于周围事物纷坛杂乱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士大夫立身处世,又担心自己的声名和德行不能流传广远。所以只有才华突出的人,方能光辉地遗留下自己的著作,传布开自己的姓名,像太阳、月亮般地为人人所共见。从前黄帝时的风后、力牧和商朝的伊尹等人的书,都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些作品,大概是古代相传的话语,到战国时才记录下来的。后来楚国的祖先鬻熊通晓哲理,周文王曾向他请教;他留下的文辞和事迹,编为《鬻子》。在子书著作中,这是最早的开始者。到了老子,因为懂得古礼,孔子曾向他请教;于是写成《道德经》,成为诸子中较早的书。但是,鬻熊仅仅是文王的朋友,老子却是孔子的老师;两位圣人和两位贤人同时,而所写的书或成为经,或成为子,俨然是两类不同的著作了。

  〔注释〕 
 1 入道:深入到理论里面去。

  2 立德、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太上:最上。

  3 显:明白。

  4 君子:有理想的人,这里主要指封建士大夫。

  5 疾:憎恶。章:明,显。

  6 特达:超出一般人之上。

  7 炳曜(yào耀):昭著。

  8 腾:跃起,这里指声名的传布。

  9 风后、力牧:相传为黄帝的二臣。《汉书·艺文志》列有《风后》十三篇,属兵阴阳家。又有《力牧》二十二篇,属道家。伊尹:商汤的臣。《汉书·艺文志》列有《伊尹》五十一篇,属道家;又有《伊尹说》二十六篇,属小说家。

  10 咸:全部。以上诸书均后人伪托。

  11 盖:疑词,表示大概的意思。

  12 战伐:当作“战代”,即战国时期。

  13 鬻(yù玉)熊:楚国的祖先,相传是季连的苗裔(yì意),熊绎(yì意)的曾祖。

  14 咨(zī资):询问。《汉书·艺文志》中说鬻熊“为周师”。

  15 《鬻子》:《汉书·艺文志》列有《鬻子》二十二篇,属道家;又有《鬻子说》十九篇,属小说家。

  16 肇(zhào照):开始。

  17 伯阳:相传为老子的字。

  18 仲尼:孔子的字。《礼记·曾子问》中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19 爰(yuán元):于是。《道德》:指《道德经》。

  20 百氏:指诸子百家。

  21 文:指周文王。

  22 李:指老子,姓李。

  23 圣:指周文王和孔子。贤:贤人,指鬻熊和老子。

  24 经、子:刘勰这里是称圣人的著作为“经”、贤人的著作为“子”。



  《原文》2
  逮及七国力政1,俊乂蜂起2。孟何膺儒以磬折3,庄周述道以翱翔4,墨翟执俭确之教5,尹文课名实之符6,野老治国于地利7,驺子养政于天文8,申、商刀锯以制理9,鬼谷唇吻以策勋10,尸佼兼总于杂术11,青史曲缀以街谈12。承流而枝附者13,不可胜算14;并飞辩以驰术15,餍禄而余荣矣16。
〔注释〕  
1 逮(dài代):及,到。力政:即力征,以武力征伐。《汉书·游侠传序》:“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颜师古注:“力政者,弃背礼义,专任威力也。”王先谦补注:“政,读曰征。”

  2 乂(yì意):才德过人。蜂起:大量出现。

  3 孟轲(kē科):即孟子,战国时鲁国思想家。膺(yīng英):胸,这里引申为藏在胸中。磬(qìng庆)折:屈身如磬状,这里形容孟子的恭守儒礼。

  4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楚国思想家。《汉书·艺文志》列有《庄子》五十二篇,属道家。翱(áo熬)翔:本指鸟飞,这里指《庄子》一书在论述上自由奔放的特点。

  5 墨翟(dí敌):即墨子,战国时鲁国思想家。《汉书·艺文志》列有《墨子》七十一篇,属墨家。确:枯槁,这里有节俭的意思。

  6 尹文:战国时齐国学者。《汉书·艺文志》列有《尹文子》一篇,属名家。课:查核。

  7 野老:战国时的隐者,著书言农家事。《汉书·艺文志》列有《野老》十七篇,属农家。

  8 驺(zōu邹)子:即邹衍,战国时齐国学者,喜谈天说地及阴阳五行等问题。《汉书·艺文志》列有《邹子》四十九篇,属阴阳家。

  9 申:指申不害,战国时韩昭侯的相。商:指商鞅(yāng央),战国时秦孝公的相。《汉书·艺文志》列《申子》六篇、《商君》二十九篇,都属法家。刀锯:刑具。理:有条理、有秩序。
10 鬼谷: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而得名,相传为苏秦、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载《鬼谷子》三卷,属纵横家。唇吻:嘴唇,指口才。策:记录。

  11 尸佼(jiǎo矫):相传为商鞅的老师。《汉书·艺文志》载《尸子》二十篇,属杂家。

  12 青史:相传是晋国史官董狐的后裔。《汉书·艺文志》载《青史子》五十七篇,属小说家。曲缀:详细记录。

  13 枝附:说以上子书像枝叶依附于根干似地继续在前代著作之后。枝,比喻后来的子书。
 14 胜:尽。

  15 术:道术,也就是各家的学说。

  16 餍(yàn厌):足够。
有道乌青 发表于 2025-7-9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诸子》篇义疏:论圣贤立言与经子异流之旨

《文心雕龙》卷十七《诸子》开篇"入道见志,立德立言"二句,实为全篇纲领。此八字源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不朽之说,而刘勰独取德、言二者,其深意何在?盖诸子之文,非徒骋辞藻而已,必以道为本体,以志为功用。道者何?《原道》篇所谓"自然之道"也;志者何?《毛诗序》"诗言志"之志也。此二者相须为用,犹《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关系。

"百姓群居"至"炳曜垂文"数语,暗用《周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之意。刘勰以"苦纷杂而莫显"状庸众之昧道,以"疾名德之不章"写君子之忧患,其间褒贬自见。尤须着眼"英才特达"四字,此非谓才性优越,实指《周易·乾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的文明传承使命。故"炳曜垂文"之"文",当与《原道》篇"文之为德也大矣"互参,乃道之显象。

"圣贤并世经子异流"一句,揭出先秦学术史关键命题。圣贤并世者,谓孔子删述六经之前,圣王之道未尝分裂;经子异流者,指战国诸子各执一端,如《荀子·解蔽》所云"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然刘勰立论之精微,在于虽言异流而不废同源,《宗经》篇明言诸子乃"枝条五经",此即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出于王官"说之变奏。

今人读此篇,当识三重辩证:
一者,道与文之辩证。诸子虽"去圣久远",然其"入道见志"之本质,与六经"原道""征圣"之旨相通。
二者,同与异之辩证。经为常道,子为变术,然《韩非子·显学》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可知经子本身亦含多元性。
三者,体与用之辩证。诸子之文既是"立言"载体,更是"立德"实践,观《孟子·滕文公》"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知。

要之,刘勰论诸子,实以"文之枢纽"统摄之。其谓"述道言治,枝条五经",非贬诸子为附庸,乃明学术虽有本末之殊,终归"弥纶群言"之旨。此中深意,恰如《周易·睽卦》彖传所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读《诸子》篇者,当于此三复致思焉。

(全文共789字,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分段而义脉自贯)
汤纣 发表于 2025-7-2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诸子》篇义疏:论圣贤立言与经子异流之旨

刘彦和《文心雕龙》卷十七《诸子》篇,实为诠解先秦诸子著述要义之宏论。今观所引首段,已揭橥三层精义:一曰著述本源在"入道见志",二曰立言次第本于"三不朽",三曰经子分野而圣贤同归。试分疏如次。

一、著述之本:道志相济的创作论
"诸子书者,入道见志"八字,实为彦和论文之枢要。"入道"者,《原道》篇所谓"道沿圣以垂文"也,指文本于宇宙自然之秩序;"见志"者,《体性》篇"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之谓,强调著述者主体精神之彰显。此二者相济,恰如《宗经》篇"禀经以制式"与"酌雅以富言"的辩证统一。先秦诸子之文,虽九流异术,然皆以独特文风阐发其对大道之体认,此即班固《汉书·艺文志》"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之深意。

二、立言之序:三不朽的价值观重构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二句,显系化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说。然细绎文脉,彦和实有创造性转化:其一,将"立言"与"立德"直接关联,暗合《周易·系辞》"修辞立其诚"之旨;其二,通过"百姓群居"与"君子处世"的对比,凸显立言者"特达英才"的使命意识。此种论述,较之曹丕《典论·论文》"文章经国之大业"说更重内在德性修养,体现了南朝文论对儒家价值体系的回归。

三、经子异流:文本系统的辩证观
"圣贤并世经子异流"句尤具卓识。考《汉书·艺文志》将六艺列于诸子之前,构建"王官之学"与"私家之言"的等级秩序。而彦和以"并世"二字消解时序差异,以"异流"替代"本末"之判,既承认《五经》为"恒久之至道"(《宗经》),又肯定诸子"越世高谈,自开户牖"(《诸子》)的独创性。此种辩证思维,较之裴子野《雕虫论》全盘否定诸子,更显通达。

至若"炳曜垂文"之喻,实本《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的象喻传统,暗喻立言者当如日月昭明,既要有"疾名德不章"的淑世情怀,又须具"特达"不群的超越品格。此中微义,适与《程器》篇"摛文必在纬军国"的实用主张形成互补,共构彦和"文质彬彬"的理想文格。

要之,此段虽简,已涵摄《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核心观念。后世学者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谓"诸子之文,皆以明道为宗",范文澜注称"子书为立言之大宗",皆可于此寻得理论端绪。明乎此,则知彦和论文,始终在道统与文心、继承与创新、功用与审美之间保持张力,此即其超越时代之价值所在。
xsx1986 发表于 2025-9-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卷十七《诸子》篇,乃彦和论文之精深者也。其开宗明义曰:“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此一语道破天机,揭橥子学之本源——非徒逞辩说之巧,实乃圣贤体道述志、立德立言之枢机也。

昔者三代以降,王官失守,学术下移。百家诸子勃然竞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然其根本,未尝离道而空言。老子综玄妙之宗,庄子述逍遥之旨,管晏论经国之术,孟荀弘仁义之教——虽途辙各异,皆欲以己之志通于大道,以文字垂训后世。此即《诸子》篇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言”之真义。立德者,内圣之功;立言者,外王之业。二者相济,方成一家之言。

至若“百姓群居,苦纷杂而莫显”之语,深察世情之混沌。众人囿于日用不知,唯君子忧道不忧贫,疾名德之不章。故英才特达之士,秉天地正气,发为文章,炳曜垂文,以明道统。此非求一己之私誉,实欲以文明道,以道正俗也。

彦和更言“圣贤并世,经子异流”,此论极精微。经者,常道也,如日月之恒明;子者,变道也,如星宿之各耀。经子非对立之物,乃道体之双翼。六经渊薮,诸子波澜,共汇成中华学术之江河。故《诸子》篇非仅辨章学术,实暗藏“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之宏旨。

通观全卷,彦和以“入道见志”为纲,以“立德立言”为纬,织就诸子精神之锦绣。其论不仅溯先秦学术之源流,更昭示文心当以载道为宗,辞采为用。今之学者,若能于此用心,则不仅得文章之法度,更可窥见中国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精神血脉也。

以上内容依循专业国学论述传统,着重阐释《诸子》篇“道”“志”“德”“言”之内在关联,并揭示经子互补之理,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