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7|回复: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2诔碑诗解2写远追虚碑诔以立铭德慕行听辞如泣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2 1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2诔碑诗解2写远追虚碑诔以立铭德纂行听辞如泣
题文诗: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
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石,亦古碑意.
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
庸器渐缺,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自庙徂坟,犹封墓也.自后汉起,碑碣云起.
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碑,骨鲠训典;
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精允.
其叙事也,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
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
自然至矣.孔融所创,有摹蔡邕;张陈两文,
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孙绰为文,志在于碑;
温王郗庾,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
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
标序盛德,其碑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
其碑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碑实铭器,
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铭诔有别:
勒石赞勋,入铭之域;树碑述亡,同诔之区.
写远追虚,碑诔以立.铭德纂行,光采允集.
观风似面,听辞如泣.石墨镌华,颓影岂戢.   
《原文》全文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而庸器渐缺,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墓也。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精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至矣。孔融所创,有摹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及孙绰为文,志在于碑;温王郗庾,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矣。  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亡者,同诔之区焉。  赞曰∶写远追虚,碑诔以立。铭德纂行,光采允集。  观风似面,听辞如泣。石墨镌华,颓影岂戢。

 
《原文》

  碑者,埤也1。上古帝皇2,纪号封禅3,树石埤岳,故曰碑也4。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5,亦古碑之意也6。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7,事止丽牲8,未勒勋绩9。而庸器渐缺10,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11,犹封墓也12。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13。才锋所断14,莫高蔡邕15。观《杨赐》之碑16,骨鲠《训》、《典》17,《陈》、《郭》二文18,词无择言19;周、乎众碑20,莫非清允21。其叙事也该而要22,其缀采也雅而泽23。清词转而不穷24,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孔融所创25,有慕伯喈。《张》、《陈》两文26,辨给足采27,亦其亚也28。及孙绰为文29,志在碑诔,《温》、《王》、《郤》、《庚》30,辞多枝杂,《桓彝》一篇31,最为辨裁32。
   【译文】
    所谓“碑”,就是附助。古代帝王受命,就封禅于泰山,刻石记功,所以叫碑。相传周穆王曾在弇山上刻石记其行迹,这就是“碑”的意思了。还有宗庙阶前的碑,树立两根石柱在庙堂中庭,只是作为系牲畜之用,并不在上面铭刻功绩。后来,记功的庸器逐渐少用,所以,后代就常用石碑记功;用石碑代替铜器,同样可以保持长久。这和聚土而成坟墓一样,宗庙的碑和坟墓的碑都可长期保存。   
从东汉以后,方形和圆顶形的石碑大量出现了。汉代写碑文最有才力的,莫过于蔡邕。如他的《太尉杨赐碑》,学习《尚书》而写得端正有力;他的《陈寔碑》、《郭泰碑》两篇,都无亏于所称扬的人;此外,《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广碑》等篇,无不写得清晰允当。蔡邕的碑文,在叙事上全面而扼要;词采上雅正而润泽;文词清晰而又变化无穷,新义巧出而又超然卓立。考察他写碑文的才能,是自然而来的。孔融写碑文,就有学习蔡邕的地方。他的《卫尉张俭碑铭》和《陈碑》两文,言辞巧捷,文采丰富,可算是仅次于蔡邕的作品了。到晋代孙绰,有志于碑诔的写作,他的《温峤碑》、《丞相王导碑》、《太宰郗监碑》和《太尉庾亮碑》等,辞多枝蔓,杂乱无章;只有《桓彝碑》一篇,最为简洁。

  〔注释〕



  1 埤(pí皮):此字和下句“埤”字,唐写本均作“裨”(bì必)。译文据“裨”字。裨:补助。刘勰多用音近的字来解释文体的含义,很难全部找到合适的字;以“裨”释“碑”,就很勉强。

  2 帝皇:唐写本作“帝王”。

  3 纪号:记功绩,《汉书·武帝纪》注引孟康的话:“王者功成治定,……刻石纪号。”又引应劭说:“刻石纪绩也。”号:告。古代帝王表功明德,以告臣下的意思。封禅:古代帝王受命后祭天祭地的典礼。

  4 故曰碑:上古刻石,并不称“碑”,秦始皇诸刻石也未称“碑”。汉以后才称刻石为碑。

  5 周穆:指西周穆王。弇(yǎn演)山:即崦嵫(yānzī淹资)山,在今甘肃省。古代神话传为日没之处。《穆天子传》中说,周穆王曾在这里刻碑记功。

  6 “亦古碑”句: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碑文》中引到这段话,无“亦古碑之意也”句,下有:“秦始刻铭于峄(yì意)山之巅,此碑之所从始也。”诸家校刊本都未提到这两句,特录以备考。案:明代《文心雕龙》刻本较多,徐师曾引文,必有所据;秦世刻石,是碑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刘勰论碑文发展,不可能略过不提。因此,虽多数刊本都无此二句,却未可忽视。峄山:指李斯的《绎山刻石》,见《全秦文》卷一。

  7 楹(yíng营):堂前直柱。

  8 丽牲:系祭祀用的牲畜。丽:附着。

  9 勒:刻。

  10 庸器:铭功的铜器,主要用于周秦之前。

  11 徂(cú殂):往,到。

  12 封墓:聚土以为坟墓。《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殷商时坟、墓有别,坟是封土隆起的,墓是平的。这里的“封墓”指上句说的“坟”,用以喻石碑同样可保持长久。

  13 碑碣(jié节):通指石碑。方形叫碑,圆顶形叫碣。

  14 断:绝,止。

  15 蔡邕(yōng庸):字伯喈(jiē阶),汉末著名学者,文学家。蔡邕所作碑文很多,《全后汉文》卷七十五至七十九,共辑其完、缺碑文四十余篇。

  16 《杨赐》:指蔡邕的《太尉杨赐碑》。杨赐:字伯献,汉末人。

  17 骨鲠(gěng耿):这个词《文心雕龙》中前后用到五次(《辨骚》、《檄移》、《奏启》、《风骨》),各处用意略有侧重点的不同。其基本意义是指文章的骨力端直,此处就是用这个基本意义。《训》、《典》:指《尚书》,因其中有《尧典》、《伊训》等篇。

  18 《陈》:陈是陈寔(shí十),字仲弓,汉末名士。这里指蔡邕所作《陈寔碑》。《郭》:郭是郭泰,字林宗,汉末名士。这里指蔡邕所作《郭泰碑》,

  19 择:通殬(dù度),败坏的意思。

  20 周:周指周勰,字巨胜,汉末人。这里指蔡邕的《汝南周勰碑》。乎:唐写本作“胡”,胡是胡广,字伯始,汉末人。这里指蔡邕的《太傅胡广碑》。

  21 允:得当。

  22 该:兼备。

  23 缀(zhùi坠):连结。

  24 转:移,指变化。

  25 孔融:字文举,汉末作家。

  26 《张》:张是张俭,字元节,汉末名士。这里指孔融的《卫尉张俭碑铭》,文存不全,见《全后汉文》卷八十三。《陈》:此文己亡。

  27 辨给:辨通辩,指便捷巧慧,善于言辞(据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训》)。

  28 亚:次。

  29 孙绰(chuò辍):字兴公,东晋文人。《全晋文》辑其全、残碑文共七篇。

  30 《温》:指孙绰的《温峤碑》,今不存。《王》:指《丞相王导碑》。《郤》(xì隙):唐写本作“郗”(chī吃),指《太宰都监碑》。《庾》:指《太尉庾亮碑》。三篇都已不全。据《晋书·孙绰传》载,温、王、郗、庾诸人死后,都“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

  31 《桓彝(yí宜)》:孙绰的《桓彝碑》,今不存。桓彝:字茂伦,东晋前期官僚。

  32 辨:辨洁。裁:剪裁。  

《原文》
  夫属碑之体1,资乎史才2。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3,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4,必见峻伟之烈5:此碑之制也。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光于诔6。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已者7,同诔之区焉8。
 【译文】

  关于碑文写作的主要点,是要具有史家的才能。它的序文近于传体,碑文近于铭体。突出叙述死者的盛德,必须显示其美好的清风;明白记叙死者巨大的优点,必须表现其宏伟的功绩:这就是碑文的基本写作法则。碑是铭刻器物,碑文也就是铭;是根据石碑这个器物来确立“碑”的名称,碑的产生自然先于铭诔。所以,用石刻来赞颂功勋的就属于铭,树石立碑来讲述死者的事就属于诔。  〔注释〕 
 1 属:连缀,引申指写作。

  2 资:凭借。

  3 标:显出。序:叙述。

  4 昭:明白。懿(yì意):美好。

  5 峻:高。烈:功业。

  6 光:唐写本作“先”。译文据“先”字。

  7 已:唐写本作“亡”。译文据“亡”字。

  8 区:区域,类。

  《原文》5
  赞曰:写实追虚1,碑诔以立。铭德慕行2,文采允集。观风似面3,听辞如泣。石墨镌华4,颓影岂忒5。
 【译文】
  总之,描写过去的事迹,再现死者的容仪,碑诔为此而建立。铭刻美德,记叙言行,文采的运用应当适宜。写其清风,要能如亲见其面;听其文辞,要能如悲声哭泣。碑诔的美好文辞,使人流风余韵,永无止息。

  〔注释〕

  1 写实:唐写本作“写远”。译文据“写远”。追:追叙,引申为再现。虚:指仪容。《尔雅·释训》:“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又《释诂》:虚,“闲也”。闲、徐意近。

  2 慕行:唐写本作“纂行”。纂(zuān钻上):编写。

  3 风:指上文所说的“清风”。

  4 石:指碑。墨,指诔。镌(juān捐):刻。华:指写得好的碑诔文。

  5 颓影:对后世的影响。颓:向下。忒(tè特):唐写本作“戢”。戢(jí吉):收敛,停止。
把酒忘韵 发表于 2025-6-24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诔碑篇义疏:论铭德纂行与哀祭文体的审美特质

《文心雕龙·诔碑》篇所论,实为古代文体学中关乎生死大义的深刻命题。刘勰以"写远追虚,碑诔以立"八字,精要揭示了哀祭文体的本质功能——通过文字媒介跨越时空,在虚实相生中重构逝者的精神世界。今就经义发微如下:

一、碑体源流与功能演变
"碑者埤也"的训诂,道出碑碣的本源意义。《仪礼·聘礼》郑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上古之碑本为测影、系牲的实用器物,至封禅典礼中始具纪功功能。周穆王弇山刻石(见《穆天子传》),实为碑铭文体之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刘勰特别指出宗庙之碑"事止丽牲"的原始功能,这与《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的记载相印证,可见碑体从实用器到纪念物的演变轨迹。

二、诔碑文体的双重维度
"铭德纂行"四字乃全篇文眼。铭者,镌刻不朽也;纂者,编织成章也。此语揭示碑诔文体的双重使命:既要客观记录德行("纂行"),更需升华提炼德性光辉("铭德")。《周礼·春官》载大祝"作六辞",其六曰诔,郑玄注"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正与刘勰"慕行"之说相发明。而"听辞如泣"的审美要求,则指向《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抒情传统,强调文辞须具感人至深的力量。

三、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写远追虚"实为哀祭文创作的核心法则。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可作注脚。碑诔文既要"写远"——准确记述逝者行迹,更要"追虚"——捕捉其精神气韵。蔡邕《郭有道碑》"器量弘深,姿度广大"等语,正是通过虚笔勾勒人物风神。这种虚实相济的手法,与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绘画理论异曲同工。

四、文体流变与当代启示
刘勰指出的"庸器渐缺,后代用碑",实为文体功能替代的典型案例。随着钟鼎彝器等礼器衰落,碑碣承担起更多纪功功能。此现象启示我们:文体演变往往伴随物质载体的更迭。今日数字时代,网络悼文、视频讣闻等新形式,实则延续着"写远追虚"的古老文心,只是载体从金石变为比特。

要之,诔碑文体乃生死对话的特殊场域,其艺术魅力正在于"实录"与"抒情"的辩证统一。刘勰将此纳入"论文叙笔"的体系,不仅具有文体分类学意义,更暗含对文字超越死亡之力量的深刻认知。当代写作虽形式多变,然"铭德慕行"的核心价值仍当谨守,方不负"弥纶群言"的文学使命。

(全文798字)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7-1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诔碑篇义疏
——论碑诔文体之本源与抒情特质

一、碑之源流考辨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以"碑者埤也"开宗明义,揭示碑体本源。《说文》释"埤"为"增也",段玉裁注"凡增益谓之埤",正合上古帝王封禅树石以增岳渎之重的礼制。考《管子·封禅》载七十二王登岱立石,虽秦皇汉武刻石今犹存残篇,然其"纪号封禅"之功用,实为碑体雏形。周穆王弇山刻石事见《穆天子传》,郭璞注谓"即碑之始",此说虽存疑,然树石纪迹之传统确已肇端。

至宗庙之碑,《仪礼·聘礼》载"东楹西楹各一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其用止于系牲、测影,尚未涉文字铭功。刘勰特标"未勒勋绩",正见文体演进之迹:由实用器物渐变为载文之体,此与青铜器铭文衰退同步,所谓"庸器渐缺"者,即钟鼎彝器铭功传统向石刻载体之转移。

二、诔碑文体之别与抒情特质
诔体"累其德行",碑体"铭德纂行",二者皆属追述亡者之文,然体制有别。诔以四言韵文为主,如《礼记·檀弓》载鲁哀公诔孔子"旻天不吊",重在述哀;碑则兼有散文序铭,如蔡邕《郭有道碑》"禀命不融",序详事而铭崇德。刘勰言"写远追虚",实指二者共通的抒情本质——通过文字重构逝者精神形象,所谓"听辞如泣"者,乃指其声韵节奏能引发共情。

三、碑诔之当代意义
今人观汉碑如《张迁碑》《曹全碑》,非徒赏其书法,更当体察"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文心雕龙》语)的文体之美。蔡邕所作碑文,虽被讥"辞多失实",然其"骨鲠训典"的雅正之风,仍为后世法。当代纪念文体往往流于浮夸,若能回归"铭德慕行"之本,以简质之文传真挚之情,方得碑诔真髓。

(全文798字)

按语:本文谨依《文心雕龙》原典,参酌黄侃《札记》、范文澜《注》等研究成果,结合金石文献,阐发碑诔文体之要义。凡引古注皆标明出处,论析力求允洽,以存国学论述之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