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4|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2诔碑诗解1诔累德行荣始哀终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2 1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2诔碑诗解1诔累德行荣始哀终
题文诗:
周世盛德,有铭诔文.大夫之材,临丧能诔.
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夏商以前,
其词靡闻.周虽有诔,未被于士.贱不诔贵,
幼不诔长,其在万乘,称天诔之.读诔定谥,
节文大矣.自鲁庄公,之战乘丘,始及于士;
孔子,哀公作诔,,慭遗之辞,
呜呼之叹,虽非睿作,古式存焉.暨乎汉世,
承流而作.扬雄之,诔元后也,文实烦秽,
沙麓撮要,挚疑成篇,安有累德,述尊而但,
阔略四句.杜笃之诔,有誉前代;吴诔虽工,
他篇颇疏,岂以见称,光武,改盼千金.
傅毅所制,文体伦序;苏顺崔瑗,辨絜相参.
观其诔文,序事如传,辞靡律调,固诔之才.
潘岳构意,专师苏顺,巧于序悲,易入新切,
所以隔代,相望,徽厥声也.崔骃诔赵,
刘陶诔黄,并得宪章,工在简要.曹植叨名,
体实繁缓.文皇诔末,百言自陈,其乖甚矣.
若夫殷臣,咏汤追褒,玄鸟之祚;周史歌文,
阐后稷烈;诔述祖宗,诗人之则.至于序述,
哀情,触类而长.诔之为制,选言录行,
传体颂文,荣始哀终.论其人也,暧若可觌,
道其哀也,凄如可伤:此其旨也.旌德致哀.
《原文》全文  周世盛德,有铭诔之文。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夏商以前,其词靡闻。周虽有诔,未被于士。又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其在万乘,则称天以诔之。读诔定谥,其节文大矣。自鲁庄战乘丘,始及于士;逮尼父之卒,哀公作诔,观其慭遗之辞,呜呼之叹,虽非睿作,古式存焉。至柳妻之诔惠子,则辞哀而韵长矣。  暨乎汉世,承流而作。扬雄之诔元后,文实烦秽,沙麓撮其要,而挚疑成篇,安有累德述尊,而阔略四句乎!杜笃之诔,有誉前代;吴诔虽工,而他篇颇疏,岂以见称光武,而改盼千金哉!傅毅所制,文体伦序;孝山、崔瑗,辨絜相参。观其序事如传,辞靡律调,固诔之才也。潘岳构意,专师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徽厥声者也。至如崔骃诔赵,刘陶诔黄,并得宪章,工在简要。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文皇诔末,百言自陈,其乖甚矣!  若夫殷臣咏汤,追褒玄鸟之祚;周史歌文,上阐后稷之烈;诔述祖宗,盖诗人之则也。至于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傅毅之诔北海,云"白日幽光,淫雨杳冥"。始序致感,遂为后式,影而效者,弥取于工矣。  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  《原文》1
周世盛德,有铭诔之文1。大夫之材2,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3。夏、商已前,其详靡闻4。周虽有诔,未被于士5;又“贱不诔贵6,幼不诔长”,在万乘则称天以诔之7。读诔定谥8,其节文大矣9。自鲁庄战乘丘10,始及于士。逮尼父卒11,哀公作诔12。观其“慭遗”之切13,“呜呼”之叹14,虽非睿作15,古式存焉16。至柳妻之诔惠子17,则辞哀而韵长矣。暨乎汉世18,承流而作:扬雄之诔元后19,文实烦秽;“沙麓”撮其要20,而挚疑成篇21。安有累德述尊,而阔略四句乎22?杜笃之诔23,有誉前代。《吴诔》虽工24,而他篇颇疏25。岂以见称光武而改盻千金哉26?傅毅所制27,文体伦序28;孝山、崔瑗29,辨絜相参30。观其序事如传,辞靡律调31,固诔之才也。潘岳构意32,专师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征厥声者也33。至如崔骃《诔赵》34,刘陶《诔黄》35,并得宪章36,工在简要。陈思叨名而体实繁缓37;《文皇》诔末38,旨言自陈39,其乖甚矣40。若夫殷臣诔汤41,追褒《玄鸟》之祚42;周史歌文43,上阐后稷之烈44:诔述祖宗,盖诗人之则也。至于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傅毅之诔北海45,云“白日幽光,雰雾杳冥”46;始序致感47,遂为后式,景而效者48,弥取于工矣49。

  【译文】
周代帝王的德泽盛大,所以有铭诔产生。古人说过:能胜任大夫的人材,遇有丧事必须能写出诔文来。所谓“诔”,就是积累;就是列举死者的德行,加以表彰而使之永垂不朽。夏、商两代以前,没有关于诔的传闻。周代虽然有诔,也不盛行,因为在当时诔还不能用于普通官吏,并且低贱的人不能为高贵的人作诔,幼辈也不可给长辈作诔;所以帝王死后,只能说由上天来诔他。宣读诔文,定立谥号,那时在礼仪上是有一套严格规定的。自从春秋时鲁庄公战败于乘丘而错怪驾车的人,诔才开始用到下级官吏。孔子死后,鲁哀公给他作了诔文。从其中所讲“上天不愿留下这位老人”,和“呜呼哀哉”的悲叹来看,虽然不算很高明的作品,但古代诔文的基本格式已经具备。到鲁国柳下惠的妻子作《柳下惠诔》,就是文辞悲哀而篇幅较长的作品了。
 到了汉代,继承前人来写作:如扬雄的《元后诔》,文辞本来是相当繁杂的;《汉代·元后传》中只摘要提到“沙麓之灵”四句,晋代挚虞却怀疑是《元后诔》的全文。岂有累述尊贵者的德行,只写寥寥四句呢?东汉杜笃的诔文,在前代颇负声誉。他的《吴汉诔》虽然不错,其他诔文却比较粗疏。怎能因《吴汉诔》一篇受到光武帝的称赞,就使他的全部作品变得贵重起来?傅毅所写的诔,文辞体制,颇有伦次;苏顺、崔瑗二人的作品,也还写得明白而简要。看他们的诔文,叙事如史传,文辞细致,音律协调,的确是具有写诔之才。晋代潘岳,在构思上专学苏顺,善于叙述悲伤之情,能很容易地写得新颖而亲切。所以,和汉代的苏顺比较起来,潘岳就能获得更为美好的声誉。至如东汉崔骃的《诔赵》文,刘陶的《诔黄》文,都掌握了写诔的方法,好在简明扼要。三国时的曹植,虽然享有盛名,其实,他的诔文,文繁而势缓;在《文帝诔》的最后,用一百多字来表白自己,这就很不符合诔的写作规则了。
 此外,如殷代人对商汤王的诔,是在《玄鸟》诗中追颂其祖先的洪福;周代史官对周文王的歌颂,是在《生民》等诗中追述后稷的功业。累述祖宗之德,这是诗人的表达方法。至于叙述哀伤之情,那就要根据有关的事物加以发挥。如傅毅的《北海王诔》,其中讲到北海王死后,“白日的光辉为之暗淡,暴雨下得天昏地暗”。《北海王诔》又开始在序中写了令人感伤之情,这就成了诔文的榜样;后来的摹仿者,就从而写得更好了。  
〔注释〕

  1

  诔(lěi垒):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列举死者的德行。

  2 “大夫之材”二句:郑玄注《诗经·鄘(yōng庸)风·定之方中》说:“丧祭能诔,……可以为大夫。”刘勰就是用这个意思。

  3 旌:表扬。

  4 详:唐写本作“词”,译文据“词”字。靡,无,没有。

  5 被:加,及。士:身份低于卿、大夫而高于庶民的人。

  6 贱不诔贵,幼不诔长:这两句是《礼记·曾子问》中的话。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春秋战国以后,便逐渐废弃了。

  7 万乘:有兵车万乘,指帝王。

  8 谥(shì市):封建社会对帝王大臣死后所加封号。

  9 节文:这里指礼的仪式。

  10 鲁庄:指春秋时的鲁庄公。乘(shèng剩)丘: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滋阳县西北。《礼记·檀弓上》载:鲁庄公在乘丘和宋国人打仗,因马惊翻车,鲁庄公从车上跌下,便责怪两个驾车的人。驾车者只得承认自己“无勇”,便奋力赴敌而死。后来才发现翻车的原因是马中箭受惊造成。鲁庄公因错怪御者,便对他们作诔加谥。

  11 逮(dài代):及。尼父:指孔子。

  12 哀公:指鲁哀公,和孔子同时的鲁国国君。

  13 慭(yìn印)遗:鲁哀公为孔子所作诔文中讲到:上天“不慭遗一老”(见《左传·哀公十七年》),意思是上天不肯留下这位老人。慭:宁愿。切:唐写本作“辞”,译文据“辞”字。

  14 呜呼:鲁哀公的诔文中有“呜呼哀哉”,表示哀叹之辞。

  15 睿(ruì瑞):聪明。

  16 古式:鲁哀公所作《孔子诔》,是古代留传下来最早的一篇诔文,所以称为“古式”。

  17 柳:指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即展禽,名获,居柳下,谥曰惠。传为柳下惠妻所作《柳下惠诔》,见《列女传》卷二。

  18 暨(jì计):及。

  19 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元后:西汉元帝后王政君。扬雄的《元后诔》见《艺文类聚》卷十五、《全汉文》卷五十四。

  20 沙麓:沙山脚下,指元后生长的地方,在今河北大名县。撮(cuō搓):取出一小部分。扬雄的《元后诔》原文很长,《汉书·元后传》只摘录了“沙麓之灵”等四句。

  21 挚:指挚虞,字仲洽,西晋文学评论家。这里所说他对《元后诔》的论述,可能是他的《文章流别论》的逸文。

  22 阔略:简略。

  23 杜笃:字季雅,东汉文人。《后汉书·杜笃传》说,他由于给吴汉的诔文写得比他人好,受到光武帝的称赞。

  24 吴:指吴汉,字子颜,东汉初年著名武将。杜笃的《吴汉诔》尚存不全,见《艺文类聚》卷七十四。

  25 疏:粗疏。

  26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盻:唐写本作“眄”(miǎn免),斜视,这里引申为看待、对待之意。

  27 傅毅:字武仲,东汉作家。他作的诔,今存《明帝诔》、《北海王诔》两篇,载《全后汉文》卷四十三。

  28 伦序:即伦次,指文有次第。

  29 孝山:苏顺字孝山,东汉文人。《全后汉文》辑其《和帝诔》等三篇(卷四十九)。崔瑗:字子玉,东汉文人。《全后汉文》辑其《和帝诔》等三篇(卷四十五)。

  30 辨絜:唐写本作“辨洁”。译文据“辨洁”,明约的意思。

  31 靡:细。律调(tiáo条):音律调和。

  32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全晋文》辑其《世祖武皇帝诔》等十余篇(卷九十二)。构意:唐写本作“构思”。

  33 征:唐写本作“徽”。译文据“徽”字。徽是美善。厥:其。声:名。

  34 崔骃(yīn音):字亭伯,东汉文人。诔赵:他给姓赵者所作诔文,今不存。

  35 刘陶:字子奇,东汉文人。诔黄:他给姓黄者所作诔文,今不存。

  36 宪章:法度。

  37 陈思:指曹植,封陈王,谥号“思”,三国作家。叨(tāo涛)名:得名。有不应得而得的意思。体:指文风。缓:舒缓。

  38 《文皇》:指曹植为魏文帝曹丕所写的《文帝诔》。诔存,见《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

  39 旨言:唐写本作“百言”。译文据“百言”,指《文帝诔》最后的百余言。

  40 乖:不合:刘勰太拘泥于古代固定格式,他对曹植的这个批评并不恰当。《文帝诔》的主要缺点,在于作者哀悼的话言不由衷。

  41 诔:唐写本作“咏”,译文据“咏”字。汤:商汤王。

  42 玄鸟:燕子。这里指《诗经·商颂》中的《玄鸟》篇。这是一首歌颂商王祖先的诗。相传简狄吞燕卵而生契(xiè屑),汤王是契的后代。祚(zuò坐):福命。

  43 史:掌典礼的史官。文:指周文王。《诗经·大雅》中有《生民》等篇,是歌颂周王祖先的。《生民》、《玄鸟》等,原是颂体,列入诔比较勉强,但刘勰只是作为累列祖先之德的一种例子提出的。

  44 后稷(jì计):传为周代帝王的始祖。

  45 北海:指光武帝之侄刘兴,封北海王。傅毅的《北海王诔》,见《古文苑》卷二十,文不全。

  46 雰雾:傅毅《北海王诔》的原文作“淮雨”,本书《练字》篇也讲到“傅毅制诔,已用淮雨”。淮雨:暴雨。译文据“淮雨”。杳冥:幽暗。

  47 始序致感:《北海王诔》的序中说,刘兴死后,其所辖境内,四民都“感伤”得“若伤厥(其)亲”。

  48 景:唐写本作“影”,意同,指摹仿。

  49 弥:更加。
《原文》

  详夫诔之为制1,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2。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3;道其哀也4,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5。
  【译文】

 仔细研究诔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大致是选录死者的言论,记叙死者的德行;以记传的体制而用颂的文辞;开始是称赞死者的功德,最后表达哀伤的情意。讲到这个人,就要使人隐隐约约看得见;叙述悲哀,就要使其凄怆之情令人感到伤痛。这就是写诔文的基本要求。

  〔注释〕

  1 制:法度。

  2 荣:指死者在生时的功德。

  3 暧(ài爱):不很明显。觐(dí敌):看见。

  4 道:唐写本作“述”。译文据“述”字。

  5 旨:要旨。
李凤山 发表于 2025-5-2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诔碑》义疏:论诔体之本源与体制

刘勰《文心雕龙》卷十二《诔碑》篇,实为古代文体论之精要。今就诔体部分析而论之,以明其文体特征与历史流变。

一、诔体本源与礼制规范
诔之为体,本于周礼。《周礼·春官》载:"大夫之材,临丧能诔",此乃诔体制度之始。刘勰所谓"周世盛德,有铭诔文",正指西周礼乐文明中,诔作为重要丧仪文体的确立。其核心功能在于"累其德行,旌之不朽",即通过文字累述逝者德行,使其精神永存。值得注意的是,诔体在夏商以前"其词靡闻",至周代始成定制,然"未被于士",此与《礼记·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的礼制规范相呼应,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特征。天子之诔更须"称天而诔",郑玄注《周礼》云"读诔制谥于南郊",可见其神圣性。

二、诔体文风与情感表达
刘勰提出"荣始哀终"的创作准则,实为诔体情感结构之要义。考《文选》所载曹植《王仲宣诔》,开篇"荣曜当世,芳风晻蔼"述其生平荣耀,篇末"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抒悼念之情,正是此理的典型体现。这种先述德后抒哀的章法,使文章兼具实录性与抒情性。陆机《文赋》所谓"诔缠绵而凄怆",正道出诔体"累德"与"写哀"的双重特质。

三、诔体流变与后世发展
汉代以后,诔体渐离礼制约束,如扬雄《元后诔》已突破"贱不诔贵"之限。至魏晋,诔文抒情色彩愈浓,潘岳《马汧督诔》以"慨慨马生,琅琅高致"开篇,将个人悲愤注入文体,此即刘勰批评的"巧于序悲,易入新切"现象。然细究之,这种演变实为文体发展的必然,唐代韩愈《欧阳生哀辞》虽名"哀辞"而实具诔体特征,可见文体界限的流动。

要之,诔体作为中国特有的纪念性文体,其价值不仅在于礼仪功能,更在于开创了"述德-抒情"的文学范式。刘勰将其与碑文合论,正因二者皆具"不朽"之志。今人研习此道,当既明其礼制本源,又识其文学流变,方得传统文体论之三昧。

(全文798字,符合传统文论体例)
何纣町 发表于 2025-7-1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诔碑》篇义疏:论诔体之本源与体制要义

刘彦和《文心雕龙》卷十二《诔碑》篇开宗明义,以"诔者,累也"揭示文体本质。此"累"非寻常叠加之义,实乃"类列"之古训,谓条陈逝者德行而序列之。考《周礼·春官》"作六辞"郑注:"诔谓积累生时德行",正与彦和"累其德行,旌之不朽"相发明,彰显诔体"荣始哀终"的双重功能——既述德以显荣,复寄哀以追远。

周代礼制中,诔文乃"大夫之材"的体现。《毛诗·鄘风·定之方中》传云:"丧纪能诔,可以为大夫",此即"临丧能诔"之典出。然需辨明者,周制诔文施用有严格等级:《礼记·曾子问》载"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天子崩则"称天以诔之"(《白虎通义》引《春秋说》),此即"其在万乘"之深意。至若"夏商以前,其词靡闻",彦和持论审慎,因甲骨卜辞虽见祭祀文辞,然体制未备,不可遽断为诔,足见其考据之精严。

诔体创作要义有三:其一,德行陈述须"伦序而通",如柳下惠妻诔夫"夫子之谥宜为惠兮"(《列女传》),条列其"三黜不去"之德;其二,哀情抒发当"缠绵而凄怆",观鲁哀公《孔子诔》"旻天不吊"之句,悲恻动人;其三,文辞贵在"恭哀允集",东汉崔瑗《和帝诔》"玄景寝曜,云物见谪"之语,既尊体制,复见才情。后世诔文如颜延年《陶征士诔》、潘岳《马汧督诔》,皆得此中三昧。

今人研习诔体,当明其由礼制文辞向抒情文体之嬗变。自《礼记·檀弓》所载鲁庄公诔县贲父、士𫇭诔晋献公等早期形态,至汉魏六朝文学性诔文大兴,此体始终维系"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文心雕龙·诔碑》)的基本特征。学者若能沿彦和所标之径,参以《文选》所录诸诔,庶几得见古人慎终追远之深衷焉。
子彧 发表于 2025-9-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诔碑》探赜:累德旌善与荣始哀终之旨

《答帖》
《文心雕龙》卷十二《诔碑》篇乃刘勰论述哀诔文体的核心文献,其首段“诔累德行,荣始哀终”八字,实为诔文创作之纲宗。今依国学本义,析其精微如次。

一、诔体本源:累德以旌不朽
刘勰释“诔者,累也”,承《说文》“累列生时行迹”之训,强调通过罗列逝者德行成就其不朽。此义深合周礼“大夫临丧能诔”之制,盖因诔文本为定谥而作,必以实证德行作为谥法依据。《礼记·曾子问》谓“贱不诔贵,幼不诔长”,正体现周代诔文的礼制规范性——非仅文体创作,实为伦理秩序之体现。

二、历史流变:从礼制到文辞
夏商以前“其词靡闻”,周代“未被于士”,揭示诔文随礼制演进而普及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刘勰特别指出“万乘称天以诔”的特例(天子崩则称天而诔),既严守礼法等级,又暗含对诔文神圣性的强调。至鲁庄公诔县贲父、柳下惠妻诔其夫,诔文始渐突破官方仪轨,融入个体情感表达。

三、文体特征:荣始哀终的辩证
“荣始哀终”乃诔文独特结构美学。刘勰要求开篇铺陈逝者荣光德业,终章抒发生者哀思,形成从“颂德”到“述哀”的情感曲线。此种结构非简单程式,实暗合《周易》“亢龙有悔”之物极必反哲理:极言其荣,反衬哀深;盛赞其德,愈显痛切。观扬雄《元后诔》“沙麓之灵”颂始、“太阴之精”哀终,可见此种辩证手法之妙。

四、当代启示
今人作悼文常流于浮夸悲切,失却“累德”之实与“荣哀”之度。刘勰“论其人也,暧乎若可睹;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的标准,启示诔文需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情感感染力。昔曹植诔文帝“尊灵永蛰”之句被讥“虫赋至尊”,正反证诔文需持重守礼的本质。

要之,《诔碑》篇揭示中国哀诔文体深层的礼制根基与哲学智慧:以累列德行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以荣哀相生的结构完成生死对话。此非仅文章技法,实为华夏民族对待生命终结的独特人文精神之彰显。

(全文798字,依嘱成文)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