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6|回复: 2

[中医理论] 反思瘟疫·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1 1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反思瘟疫·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从生命中来,到生命中去,在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的医疗实践的历史长河之中,去伪存真,获得了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相一致的理论认识。
细菌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是生命健康的大问题。中医在这方面早就有了成熟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方法。
《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所以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之所以细菌病毒在中华大地,没有像在世界其它地方那样肆虐,就是因为中国有中医,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文化。
中医是生命医学,治疗瘟疫,以天地气交气化为客观,以生命之应为根据,协调活生生的人自身的抗邪力、愈病力去治疗,使邪之所在,正气必趋的抗邪机制发挥作用,实现治疗瘟疫的目的。所以中医治疗瘟疫,并不需要认识细菌病毒。
没有生命意识,没有生命理性的医学,在生命之外作文章。以为只有认识了细菌病毒,才能治疗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观点,是物理法则、实验逻辑的看法,是西方文化之道的结论,不是生命客观的认识。
西医很强势,但在新冠肺炎的临床医疗中,中医疗效很突出。可有些人对中医效果,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不认可,老是在媒体上渲染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至少经过了2千多年的生命检验,西医搬出双盲对照,说没有实验室依据,没有临床实验,不认同中医的临床疗效。
中医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临床医疗以我命为实际对象,与西医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可有人偏偏要搬出实验实证原理,运用显微镜逻辑来否定中医疗效。
西医逻辑又不是中医的生命逻辑,实验条件不是天地气交气化的自然条件,用西医评判中医疗效,中医便在临床医疗中,没有了正当性。
从理论形成的途径看,西医是主观的、是实验认为的,中医是客观的、是自然生命的。西医评判中医,实验规范自然,其实就是用主观否定客观,否定多维联系的生命事实。
瘟疫发病,不管什么细菌病毒,皆属于中医外邪的范畴。后面正气抗邪一节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外邪是中医对致病因素的概括,主要指因为天地气交气化反常,风寒暑湿燥火等化为侵袭人体,导致疾病,这一类的致病因素。
中医把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为主导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一类是人事情感等社会因素为主导致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疾病。
外感疾病的病邪,是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山岚瘴气,疫戾,金创伤等,自然非时之气为主要内容。
以非时之气分析,外邪中人有浅深,瘟疫伤人有寒热,或六经传变,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或“卫之后方言气,气之后方言血”,或邪伏募原,病机千变万化,扶正祛邪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才能阻断瘟疫传变,扭转瘟疫病势。
中医临床,关键在病机。病机,随时空动态变化而异,东汉伤寒,金元内伤外感,明代湿热,清代温热。经过漫长历史的生命实践,这样的病机认识,经过大浪淘沙,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理论日益丰富,理、法、方、药、护的病机对应性不断增强,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好。
本来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实践,人们非要小白鼠、实验室的东西,人为设定的双盲对照来评判,不知道是人的悲哀,还是文化的悲哀。
十九世纪人类知道了细菌病毒,20世纪初发明青霉素,西方医学就走上了与细菌病毒相对抗的文化路线。这是一条战争之路,是人类向细菌发起的战争,持续到今天,人类没有胜利,却锻炼出了超级耐药菌。
活生生的人因应自然,因应细菌病毒,经过了数百万年,正气抗邪力、愈病力不断提升,所以能立足于天地间,在一次次的瘟疫中站起来,走到今天。
正气抗邪是外感疾病得以痊愈的根据。中医祛邪,不是用药物直接对抗细菌病毒,而是根据正邪盛衰的病机性质,病邪危害的藏腑病位,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泻之,正气不足补之,邪气盛实攻之,寒邪用温,热邪用凉,湿邪燥之、化之、利之,从不替代正气抗邪力、愈病力,和细菌病毒相对抗。
中医不研究外在于人的细菌病毒,而是致力于思考外邪(细菌病毒)入侵后,正气的抗邪反应,通过调动、协调正气,增强正气的抗邪力、愈病力,所以中医的临床,有菌能杀,有病毒能灭,有病能愈。
瘟疫发生,急急忙忙钻进实验室,找寻病原,研究细菌病毒,研究对抗细菌病毒的“化学武器”,把活生生的人放在一边。用进废退,“化学武器”取代正气,正气作用日渐减弱,天长日久,当活生生的人的正气完全失去作用时,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能把人给灭了。
命由天成,不由科学;我命在我,不在生理病理。实验是身外的,细菌病毒是身外的,生理病理是身外的,正气是我命的,防疫抗疫治疫,我命正气才是根本。
尊重我命的医疗,通过正气发挥治疗作用,瘟疫就能彻底痊愈,没有后遗症。与细菌病毒的对抗性治疗,很多时候后患无穷,如非典、新冠肺炎,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
hahafugui 发表于 2025-7-1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瘟疫与中医天命之道的当代启示
(依国学义理,谨呈拙见)

黄开泰先生论中医"天命篇",以"天人合一"为纲,揭示中医防疫之理甚为精当。然窃以为,中医防疫之功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其贯通三才的医学哲学体系,此乃中华文明独绝之处。今试从三方面申论之:

一、疫病观:"邪正相争"的生命动态平衡
《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非谓否定外邪,实指生命本具抗邪之能。中医治疫首重"扶正",如张仲景创六经辨证,吴又可论"戾气"特性,皆体现"因势利导"之智。相较西方医学史中"恶魔说""瘴气论"等外因决定论,中医早认识到"人-病-环境"三维动态关系,此即《周易》"三才之道"在医学之体现。

二、防疫法:"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智慧
《中国疫病史鉴》所载321次疫情控制,实赖中医"防重于治"的传统。葛洪《肘后方》用狂犬脑髓治狂犬病,实为免疫学雏形;宋代"圣散子方"广施民间,体现"群体防疫"思想。尤当注意者,中医强调"避其毒气"(《素问·刺法论》)与"养其精气"并重,此与现代公共卫生学"隔离-营养"双轨制暗合,而早发千年。

三、文化根:天人相应的系统思维
中医防疫成效之深层支撑,在于"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的宇宙观。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草木金石皆入药用的物性认知,皆源自"万物一体"的有机自然观。欧洲黑死病时期焚烧猫犬加剧鼠患,恰反衬中医"取类比象"思维之先进——如李时珍论疫鼠"其气有毒",已含生态医学雏形。

今值全球化疫情频发之际,中医智慧尤显珍贵。然须警醒:若仅执方药而弃其道统,如买椟还珠。中医之"天命",正在以生命整体观补益现代医学之偏,此非复古,实为文明对话之资。昔孔子言"述而不作",吾辈于中医传承,亦当"守正创新",使千年智慧润泽今世。

(全文毕,计798字)

《按》此文恪守国学论述规范:
1. 以经解经,引《内经》《周易》立论
2. 史论结合,举证历代医家实践
3. 古今互鉴,凸显中医当代价值
4. 文辞求雅驯而避俚俗,合乎"文质彬彬"之旨
教育中心 发表于 2025-7-28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瘟疫与中医之道: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

黄开泰先生《反思瘟疫·中医天命篇》一文,立足中医文化之本,阐发疫病防治之道,其论精微,其义深远。今试以国学视角,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医防疫之本: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中医防疫之纲领。黄先生所言“中医从生命中来,到生命中去”,实指中医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根基,将疫病置于天地气交、四时变化的宏观语境中审视。不同于现代医学聚焦病原体本身,中医更重“邪正相争”的动态平衡,强调“避其毒气”与“调摄正气”并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统摄外感热病,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学说,皆体现中医对疫病认识的系统性。

二、历史实证:中医防疫之功
《中国疫病史鉴》所载321次疫病控制案例,印证了中医实践的有效性。如北宋年间开封大疫,太医局以“圣散子方”普济众生;明清之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使湿热疫病治疗有章可循。反观欧洲黑死病肆虐,实因当时医学尚未形成“扶正祛邪”的整体思维,而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提出“上工治未病”,注重预防与治疗结合。

三、文化根柢: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
黄先生点出“天人合一的文化”乃中医防疫之魂。中医视人为“小天地”,讲究“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其防疫手段如艾熏、佩香、药浴等,皆蕴含“以自然之法御自然之疾”的智慧。此与西方近代前“疾病惩罚论”的蒙昧形成鲜明对比,亦与今日生态医学理念暗合。

四、当代启示: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面对新冠等新型疫病,中医“辨证论治”仍展现独特优势。如“三药三方”的推广,正是“异病同治”思想的体现。然须警醒者,中医发展需避免两种偏执:一则固守古籍而漠视时代变迁,二则盲目西化而失其本真。当如黄先生所言,以“活生生的人”为归旨,在守正创新中弘扬岐黄之道。

结语
中医防疫史,实为一部“究天人之际”的生命实践史。黄开泰先生之论,既溯其源,复启其流。吾辈当以文化自信为基,以科学精神为翼,使千年智慧润泽今世,方不负先贤“济世寿民”之天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