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8|回复: 3

[法家思想] 《商君书》卷1更法诗解2法礼常变因情制宜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0 2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君书》卷1更法诗解2法礼常变因情制宜
题文诗: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学者,
安于故习,溺于所闻.两者所以,居官守法,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三代而王,礼不同;
而霸,法不同.者作法,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不肖者拘.拘礼之人,不足言事;
制法之人,不足论变.杜挚:利不百,
不变;功不十,不易.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教异,
何古之法?帝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
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
当时立法,因事制礼.礼法也者,以时而定;
制令也者,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故曰治世,一道,便利其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不脩古兴;殷夏之灭,不易礼亡.
然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
真法法情,真情不变,世易时移,真法常变,
变以适情.孝公曰善,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
  
原文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译文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5-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更法》义理阐微:法礼因革与情实制宜之道

《商君书·更法》一篇,乃战国法家钜子商鞅变法思想之纲领,其核心要义在于“法礼常变,因情制宜”八字。今观帖中所论,虽未具引原文,然题旨已彰明法家“变法以趋时”之根本精神。兹从经世致用角度,分三端析之:

一、法礼之辨:常与变的对立统一
儒家言“礼”重因循,法家言“法”主变革。然《更法》篇中商鞅驳甘龙“法古无过”之说,直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实揭示“法”与“礼”皆须随世迁移。此非否定礼法价值,而谓其形式当因时损益。管子云“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可与此互证。法家常变观,实含辩证之理:法度之“常”在维系秩序,其“变”在适应民情,二者统一于“治世不一道”的实践智慧。

二、因情制宜:变法的人本基础
商鞅强调“察民之情,度世之变”,其变法非凭空创制,乃基于秦国民风好功、地瘠民悍之实况。帖中“因情制宜”四字,尤得法家精髓。盖法家虽尚严刑,然其立法必“观俗立法”(《商君书·算地》),如《更法》篇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非轻民智,实谓政令需契合民众认知阶段。此与《韩非子·五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相通,皆以现实情势为变法准绳。

三、历史镜鉴:变法的现代启示
商鞅变法“废井田、奖军功”等策,表面为制度革新,深层则是打破世袭贵族对资源的垄断,使社会流动性增强。此中“法”不仅是律令条文,更是资源分配与阶层流动的调节器。今日观之,其“法无常法”的思想,犹可启发吾人:制度设计须避免僵化,当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动态平衡应对社会变迁。

结语
《更法》之论,绝非鼓吹恣意改制,而是强调“变中有常”——变法须循名责实、因势利导。昔司马迁评商鞅“刻薄少恩”,然其“缘法而治”的精神,实为中华治理智慧中不可或缺之一环。读此篇者,当超脱儒法门户之见,于“法礼常变”中体认传统政治哲学之圆融。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法家原典为基,参以儒道互补视角,力求还原商鞅思想的历史语境与现代价值。若需进一步疏解文本细节,可另就具体章句展开。
龚秋 发表于 2025-7-1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更法》法礼常变之义疏
《商君书·更法》一篇,乃战国法家之要义,其论“法礼常变,因情制宜”八字,实为政治变革之枢机。今试析其理,以明商君变法之深意。

一、法礼之辨:常与变之辩证
篇中言:“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此语直指礼法制度非亘古不变,而当随世易俗。儒家重“礼”之恒常,以维系伦理;法家则主“法”之权变,以应时需。二者看似相悖,然商君之高明,在于以“因情制宜”统摄常变——礼法之本质,终须归于“人情”与“世势”。故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此即法家“世异则事异”之历史观。

二、因情制宜:变法之实践逻辑
“情”者,非私欲之情,乃民情、国情之实况。商君谓:“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立法若逆此性,纵有古制之美名,终难施行。秦之旧礼拘于宗法,而新法则务耕战,正因契合战国兼并之需与秦民好功之性。所谓“制宜”,即权衡利弊:法之损益,不在复古与否,而在能否“强国”“利民”。此务实精神,实为法家变革之魂。

三、常变相济:制度之生命力
后世儒者常讥法家“刻薄寡恩”,然《更法》篇明言:“法者,所以爱民也。”其“变”非为破旧,而为立新;其“常”非守陈规,而守“治世”之根本目的。商君之变,废井田、奖军功,看似悖礼,实则重构秩序。此中智慧,恰在“变其法而存其神”——法度形式可更易,而“富国强兵”之宗旨恒常。

结语
《更法》之论,非徒战国策略,实为政治哲学之范式。今人读之,当悟其“法随时转”之思:制度若不合时宜,虽圣人所制亦当更张;然变革之准绳,必以民情国势为本。此中平衡,足为万世鉴。

(全文约780字)
fxqk001 发表于 2025-9-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更法》篇精义探微:法礼常变与因情制宜之道

《商君书·更法》篇以秦孝公与商鞅、甘龙、杜挚之辩开宗明义,揭示变法革新之根本要义。其核心在于阐明“法礼常变,因情制宜”的治国智慧,此乃先秦法家思想之精髓,亦与儒家“与时偕行”之道暗合。

一、法礼非僵固之教,常变乃天地之道
篇中商鞅直言:“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揭示礼法制度非一成不变之教条。昔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述六经,皆因时立义、随世损益。所谓“常”者,非指具体条文之永恒,而是指治国安民之常道;所谓“变”者,乃顺应时势、民情之权宜。这与《周易》“变易不易”之理相通——变易者现象,不易者本质。

二、因情制宜为变法之本
商君强调:“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立法制礼若脱离民情世务,则成空中楼阁。其谓“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实指政策需根植于当下社会现实:秦处战国兼并之世,必以耕战立国;若机械效仿三代禅让之制,则如刻舟求剑。此种“因情制宜”思想,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经济基础论,及《孟子》“民为贵”的民本主张,虽学派不同而理路相通。

三、变法之辩中的中庸智慧
甘龙、杜挚所言“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并非全然守旧,而是强调变革需慎思明辨。商鞅亦未否定传统价值,而是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此种辩证思维,实合于儒家“执两用中”之道——既不可泥古不化,亦不可妄变祖制,须在因革损益间寻求平衡。后世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皆深得此中三昧。

结语
《更法》篇之深意,超越法家范畴而通于中华治道智慧。其揭示的“常变统一”“因情制宜”原则,不仅是治国理政之法要,更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基因。今日读之,犹可感悟:真正的传统从非僵化遗存,而是始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焕发生机的活水源头。

(全文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