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5|回复: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35辩乐解诗解1同古人思君子之音兴也勃焉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0 18: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
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益.曰数未得.
有间又曰:习数可益.曰志未得,有间又曰:
习志可益.子曰丘未,得其为人.有间有所,
谬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远眺.曰丘迨得,
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貌长,旷如望羊,
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襄子避席,
叶拱对曰:君子圣人,其传曰之,文王操也.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由甚不才,
先王制音,奏声中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
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君子之音:
温柔居中,养生育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然乃所谓,治安之风.
小人之音:亢丽微末,象杀伐气,中和之感,
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然乃所以,
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诗,
诗曰南风,薰兮可解,吾民之愠,南风时兮,
可以阜兮,吾民之财.唯脩此化,兴也勃焉,
德如泉流,以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
殷纣好为,北鄙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也,
王公大人,举以为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
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
岂非各所,修之致乎.子路今也,匹夫之徒,
曾无意于,先王之制,习亡国声,岂能保其,
七尺体哉?冉有以告,子路惧悔,静思不食,
以至骨立.夫子乃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繁体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简体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孔子有所缪然思焉,有所睾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注释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
数:技巧,技艺。
缪然:王肃注:“缪然。深思貌。”
皋然:高貌。
眺:王肃注:“眺,见也。”
迨:dài,王肃注:“迨,近。”
黮:dàn,王肃注:“黮,黑貌。”
颀:王肃注:“颀,长貌。”
旷如望羊:
王肃注:“旷,用志广远。望羊,远视也。”
奄有四方:
王肃注:“奄,同也。文王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后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也。”
王肃注“奄”解释有误。奄,覆盖,包括之意。四库、同文本作“掩”。
叶拱:王肃注:“叶拱,两手薄其心也。”
叶拱,一种古时行礼的形式,即两手环拱靠近胸口。
《文王操》:琴曲名。
译文孔子向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一天,师襄子说:“我虽然凭借击磬的技艺而成为乐官,然而我也善于弹琴。现今您已经能够练习弹琴了,可以多学习一些乐器的弹奏。”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奏这首琴曲的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其他乐器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悟出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呢。”
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您已经体悟出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现在可以学习其他乐器的弹奏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悟出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再过一段时间,孔子露出一副庄重深、志向高远的样子,他眺望着远处的高地说道:“我已经体悟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颀长,志向广远,德掩天下,除了周文王,有谁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子听孔子之言,急忙离席而起,拱手向孔子行礼,说道:“您真是圣人啊!这就是传说中的《文王操》。”
繁体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简体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译文子路弹琴,孔子听了,对冉有说:“太不像话了,子路太不聪明了。古代贤明的君王制作音乐,奏中正无邪的声调加以节制,向南方流传,不流向北方。因为南方是生育万物的地方,北方是征战厮杀的区域。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君子们的音乐温柔适中,用来涵养生育万物之气,让忧愁的心情从心内消除,把暴戾躁动之情从体内赶走。这样的音乐,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小人的音乐则不同,激烈象征杀伐征战之气,中正平和之感不存于心中,温蕴平和的举动不存在于身体。这样的音乐,就是乱世之风。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制作了《南风》之诗,其诗是这样的:'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们百胜心中的忧愁;多么及时的南风啊,可以增加我们百姓的对富。’只因为用这样的教化措施,所以他的兴起非常快。舜的德政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代代传授不敢忘记。殷纣王喜好杀伐征战之音,所以他的灭亡就非常迅速。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常以此为戒来教训后人。舜本来是个普通百姓,不断积累德行,胸怀平和,终于成为帝王。殷纣王本为天子,但荒淫残暴,终于国灭身亡。这难道不是由各自的修养所导致的吗?由啊,现今你一个平民,无视先王的礼制,而沉溺于亡国之声,怎能保全你六七尺的身体呢?”冉有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听后心里既害怕又后悔,静坐思考,不吃不喝,以致瘦得形销骨立。孔子说:“有过错能够改正,子路又进步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向日岫 发表于 2025-6-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辩乐解》琴道三阶与圣王气象阐微

《孔子家语·辩乐解》所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事,实为儒家乐教思想之精微体现。此段文字以琴道为媒介,层层递进揭示"技艺-心志-人格"三重境界,非惟琴学要义,更暗合《大学》"格物致知"之序。今试析其理趣如次:

一、琴道三阶:由技入道的修行次第
孔子习琴经历"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三阶段,恰与《礼记·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相呼应。"数"者指法节奏,属技术层面;"志"乃曲中意蕴,需心志体悟;至"得其为人"则达"人琴合一"之境。师襄子三次劝进而孔子固辞,正见圣人"物格而后知至"的严谨态度。

二、文王气象的审美具现
孔子最终于琴声中窥见"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的圣王形象,此非偶然。《周易·说卦》言"离为目,为雉",文王赤雀衔书之象本具光明特质,而"望羊"(仰视)之态暗合《论语》"惟天为大,惟尧则之"的圣王观。琴音能传达如此具体的视觉意象,印证《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艺术通感理论。

三、南北乐教的政教隐喻
篇中"南音主生,北声主杀"的论述,当与《周礼·大司乐》"六律六同"体系参看。南方属离卦象征文明教化,北方属坎卦代表肃杀征战。舜作《南风》而天下治,纣好北鄙而身死国灭,此中暗藏《易经》"见群龙无首吉"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阴阳消长之理。子路习琴不合中道,正犯《乐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之戒,故孔子以"过而能改"点化,彰显儒家"乐以和性"的教化功能。

结语
此段文字虽述琴事,实为"内圣外王"之道作注。孔子由琴悟文王之德,犹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师襄子"叶拱而对"的仪态,恰是《仪礼》"凡拱,天子揖,诸侯荼,大夫衡,士叶"的生动实践。读此篇当知:儒家乐教绝非单纯艺术修养,实为贯通礼乐文明、体认圣贤气象的重要途径。今日研习国学,尤当效法孔子这种"由艺臻道"的治学精神。

(全文798字)
高杉 发表于 2025-7-30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辩乐解》琴道三阶与圣王气象阐微

《孔子家语·辩乐解》所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事,实为儒家乐教思想之精微体现。此段文字以层递之法,揭示习琴三重境界——"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恰与《礼记·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的乐教理论相呼应。

一、琴道三阶的修习次第
孔子习琴首言"未得其数",此乃技术层面之精熟。师襄子所谓"可以益矣",实指琴曲节奏指法已臻纯熟。然孔子进而求"志",即《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的深层意蕴。至"未得其为人"之问,已超越技艺与情感,直指人格气象的体认。此三阶正合《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为学次第。

二、文王气象的审美观照
孔子"睾然高望"所见"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之象,实为《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君"的具象化呈现。"奄有四方"更暗合《诗经·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的圣王描述。师襄子称此曲为《文王操》,印证《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的命题,表明古琴艺术乃人格精神的音声外化。

三、南北乐教的政教隐喻
子路鼓琴章以"南音""北声"对举,构建出《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政教体系。"南者生育之乡"对应《周易·离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的文明气象,而"北者杀伐之城"则暗指《左传》"纣为北鄙之声"的暴政象征。孔子以舜《南风》诗"解愠""阜财"之效,阐明《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化功能。

四、修身与正乐的辩证
子路"静思不食以至骨立",正是《论语·子罕》"吾见其进也"的改过典范。孔子"过而能改"之评,与《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相通,揭示音乐修养终归人格塑造。此段文字以琴道始,以修身终,完整呈现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哲学。

要之,此篇通过孔子习琴、论乐二事,构建起技艺—心志—人格的三重修养体系,其"君子之音温柔居中"的审美标准,实为《中庸》"致中和"思想的艺术呈现。读此篇当知:习琴非仅艺事,实乃"志道据德"之枢机,此即《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深意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