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1|回复: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5儒行解诗解2特立忧思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0 1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儒者至情,特立独行:财货不贪,乐而不淫,
劫而不惧,兵阻不慑;利不亏义,死不更节;
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
不断其威,不习权谋.儒者刚毅:可亲非劫,
可近非迫,可杀非辱,居处不过,饮食不溽;
过失微辩,不可面数.儒者至立,真情自立,
忠信为胄,礼义为橹,戴仁而行,抱德而处,
虽遇暴政,不更其守.儒者为士,一亩之宫,
环堵之室,柴门蓬户,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君主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
儒者忧思,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
后世楷模;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
诡谄之民,比党危之,可危者身,志不可夺,
虽危起居,犹竟信志,不忘民苦,忧国思民.
撼天动地,丈夫气概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阻难也以兵为之难)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不再过言)流言不极;(流言相毁不穷极也)不断其威,(常严庄也)不习其谋;(不豫习其谋虑)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征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干楯也橹大戟)戴仁而行,抱德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荜门圭窬,(荜门荆竹织门也圭窬穿墙为之如圭也)蓬户瓮牖,(以编蓬为户破瓮为牖也)易衣而出,(更相易衣而后可以出)并日而食;(并一日之粮以为一食也)上答之,不敢以疑,(君用之不敢疑贰事君也)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尤旨},(稽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法也)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起居犹动静也竟终也言身虽危动静犹终身不忘百姓)其忧思有如此者.
注释慑---慑shè(旧读zhé,台湾亦保留此音)(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慑,失气也。--《说文》柔气不慑。--《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则志不慑。--《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极----极jí1.(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极,栋也。——《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古同“亟”,急。.古同“殛”,杀或罚。溽----rù湿润;闷热:荜门圭窬----同“筚门闺窦”bìménguīdòu。柴门小户。喻指穷人的住处。筚门:.荆条竹木编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圭窬:.犹圭窦。墙上的小门。借指穷人家的门户。窬----:dōuyú通“逾”。从墙上爬过去窬,逾墙曰窬。——《字汇》蓬户瓮牖----蓬户瓮牖_:pénghùwèngyǒu: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指贫苦的人家。
译文儒者对于别人委托的财货不会有贪心,身处玩乐之境而不会沉迷,众人威逼也不惧怕,用武力威胁也不会恐惧。见利不会忘义,见死(到死也)不改操守。(遇到猛禽猛兽的攻击不度量自己的力量而与之搏斗,推举重鼎不度量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对过往的事情不追悔,对未来的事情不疑虑(不惆怅)。错话不说两次,流言不去追究。时常保持威严,不学习什么权谋。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胁迫,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威逼,可以杀头而不可侮辱。他们的居处不奢侈(不过分),他们的饮食不丰厚(不讲究),他们的过失(你)可以委婉地指出(最好)不可以当面数落。儒者的刚强坚毅就是这样的。
儒者以忠信作为铠甲,以礼仪作为盾牌,心中想着仁去行动,怀抱着义来处世,即使遇到暴政,也不改变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有一亩地的宅院,居住着一丈见方的房间,荆竹编的院门狭小如洞,用蓬草编作房门,用破瓮口作为窗框。外出时才换件遮体的衣服(出外换上可以见客的衣服),一天的饭并为一顿吃。君上采纳他的建议,不敢产生怀疑(做到让君上不怀疑);君上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去谄媚求进。儒者做官的原则就是这样的。
儒者与今人一起居住,而以古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儒者今世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如果生不逢时,上面没人援引(君上不接受),下面没人推荐,进谗谄媚的人又合伙来陷害他,却只可危害他的身体,而不可剥夺他的志向。虽然能危害他的生活起居,最终他还是要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负,仍将不忘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国思民就是这样的。
版本2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8],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9]。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10],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11],荜门圭窬,蓬户瓮牖[12]。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13];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竞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注释[8]鸷虫攫搏不程其勇:鸷虫:猛鸟猛兽。攫搏:指鸟兽之抓取、搏击。程:显示。
[9]流言不极:对流言不追根问底。极:极点,极限。旧注:"流言相毁,不穷极也。"
[10]干橹:盾。小盾为干,大盾为橹。
[11]环堵之室:旧注:"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
[12]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以破瓮之口做窗户。
[13]稽:旧注:"稽,同。"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坚强 发表于 2025-5-2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行解》析义:论儒者之特立与忧思

《孔子家语·儒行解》此章以“特立”“刚毅”“自立”“忧思”四维,勾勒儒者人格之刚健与深情。其文辞简奥,义理弘深,今试析之。

一、特立:不迁于外物的精神主权
“儒有委之以货财而不贪”一节,揭示儒者“特立”之本。所谓特立,非标新立异,而是以内在德性为圭臬,不为外境所夺。货财、乐好、兵劫、死生,皆外境之试金石。儒者“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恰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往者不悔,来者不豫”之态,尤见《周易》“乐天知命”之旨,与后世王阳明“在事上磨炼”工夫一脉相承。

二、刚毅:不可亵渎的人格尊严
“可杀而不可辱”一语,直指儒者人格底线。此非匹夫之勇,乃“义之所在”的凛然抉择。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董仲舒谓“正其谊不谋其利”,皆此刚毅之发用。值得注意的是,儒者刚毅中蕴藏温润:“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既守原则,亦存恕道,与子贡“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宽容精神相呼应。

三、自立:以德性为安宅的生存姿态
“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之喻,实为儒者生存哲学之浓缩。甲胄干橹本为外御之器,此处却转化为内在德性,恰如孔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之教。儒者“戴仁而行,抱德而处”,纵居蓬户瓮牖、并日而食,仍能“不改其乐”,此非苦行,乃因心有所主,故颜回“陋巷之乐”可得而解。

四、忧思:超越个体得失的天下关怀
末段“忧思”之义最为深切。儒者之忧,非为一己安危,而是“不忘百姓之病”的终极关怀。其“今世行之,后世为楷”的自觉,正是《左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的实践。即使“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亦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的悲壮,展现儒者“先天而天弗违”的宇宙担当。

结语
此章以“特立—刚毅—自立—忧思”为次第,实为儒者精神成长之阶梯:由个体人格的挺立(特立),到价值底线的持守(刚毅),进而升华为安身立命的境界(自立),终至与天地民物为一体的情怀(忧思)。读此篇者,当知儒者非迂阔之士,乃集勇者、智者、仁者于一身的生命典范。今日重温,犹见其“撼天动地”的丈夫气概,足为当世镜鉴。

(全文798字)
+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7-25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行解》义疏:论士君子之特立刚毅与忧世情怀

《孔子家语·儒行解》此章以五事阐发儒者品格,其文质而义深,今试为析义如下:

一、特立独行:不迁之守与不夺之志
‘财货不贪’至‘不习权谋’一节,实言儒者之‘特立’。所谓特立者,非标异于众,乃守道不移也。财乐不能淫,威劫不能屈,见利必思义,临死不改节,此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象。其‘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尤见儒者之坦荡,盖因所行皆合于义,故无追咎之私;所守既定,故无侥幸之念。至若‘流言不极,不断其威’,则显其持重——毁誉不萦于心而威仪自盛,权谋不屑于习而正道直行。

二、刚毅不屈:可杀不可辱之节
‘可亲而不可劫’一段,申明刚毅之本。儒者温润如玉,故可亲;然‘不可劫’‘不可迫’者,正以其有凛然不可犯之节。文中‘居处不过’‘饮食不溽’二语最堪玩味:居食之俭非矫情,乃养其清明之体以全刚大之气。至若‘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非拒谏也,盖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闻义则徙,然不可以小人倨傲之态辱之,此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之微旨。

三、自立不移:仁义为甲胄之守
‘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之喻,实儒家内修外护之要义。甲胄所以御外敌,干橹所以拒锋镝,而儒者以德性为藩篱,纵暴政相侵,犹‘戴仁抱德’如故。此非迂阔之言,乃见‘守死善道’之实践精神。昔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正此‘一箪食,一瓢饮’中,自有不可夺之志在。

四、士节凛然:穷达如一之操
‘一亩之宫’至‘不敢以谄’数语,写尽儒者贫贱不移之态。蓬户瓮牖、并日而食,而‘上答之不敢疑,上不答不敢谄’,尤见其立身之正。此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相通,而更强调士人无论穷达,皆当以直道事君,不因际遇改易心志。

五、忧世之深:以天下为己任
末段‘忧思’之义最为宏阔。儒者之居今稽古,非为慕古,乃欲为万世立楷。其志既大,故‘不逢世’时,虽遭比党危身,犹不忘百姓之病。此处‘身可危,志不可夺’八字,正是《周易》‘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之注脚。所谓‘忧思’,非一己之戚,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担荷精神。

结语
通观全篇,儒者之特立、刚毅、自立、士节、忧思,皆本于‘仁’而达于‘行’。其精神内核,在‘义之与比’的抉择,在‘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坚守。今日读之,犹见其浩然之气充塞字间,诚为士君子立身行世之圭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