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5|回复: 0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6问礼诗解1明王之礼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0 1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民所以生,礼之为大,节事天地,侍奉神灵.
非礼无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非礼无别,
男女父子,兄弟之分;非礼无识,婚姻亲族,
疏数之交,亲疏远近.真情君主,以为尊敬,
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忘情理,不废会节,
男女之会,亲疏之节.既有成事,文饰器物,
礼服以别,尊卑上下.顺之后言,丧祭之纪,
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
至诚至敬,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
继之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
以畅其情,以叙其谊,情真意深,情通古今.
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彤镂,
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与民同利,至情至朴,
至朴至古,至古至明,明王行礼,至礼至情.

《版本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
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所能谓礼也,会谓男女之会,节谓亲疏之节也)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彤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隆重的礼仪是什么样的?您为什么把礼说得那么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个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礼节呢。”
鲁哀公说:“您还是说说吧!”
孔子说:“我听说,在民众生活中,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节制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所以,君主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使他们懂得礼的重要和礼的界限。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才用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礼节。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后,亲属在一起饮宴,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居室,穿俭朴无华的衣服,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饮食不讲究滋味,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礼节的。”
注释节-----节jié、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节,竹约也。——《说文》节制;管束。调节
jiē〈形〉高峻的样子。
文章黼黻----黼黻文章fǔfúwénzhāng杨倞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豕腊----shǐlà指干猪肉。
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郑玄注:"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
会宴----会宴huìyàn“会宴”。
缀----zhuì①缝合;连缀②系结;连接③犹著作④装饰;点缀chuò①拘束②牵制③通“辍”,停,中止。
玑----[jī]玑、不圆的珠子:、北斗星名之一:天玑。玑,珠不圆者也。——《说文》雕玑----雕几diāojǐ亦作“雕玑”。刻画漆饰成凹凸花纹。
彤镂----彤镂tónglòu涂丹漆和雕刻花纹。杜预注:“彤,丹也。镂,刻也。

《版本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1]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
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2]。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3],宗庙之序。品其牺牲[4],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5]。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6],车不雕玑,器不影镂[7],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注释[1]大礼:隆重的礼仪。
[2]会节:旧注:"会指理之所聚而不可遗处,节谓分之所限而不可过处。"意指最重要的礼和最高的界限。
[3]丧祭:葬后的祭礼。纪:法度规矩。
[4]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6]节其服御:节省日常用度。服御:衣服车马之类。
[7]影镂:雕刻,刻镂。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隆重的礼仪是什么样的?您为什么把礼说得那么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个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礼节。”
鲁哀公说:“您还是说说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在民众生活中,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节制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所以,君主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使他们懂得礼的重要和礼的界限。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才用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礼节。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后,亲属在一起饮宴,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居室,穿俭朴无华的衣服,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饮食不讲究滋味,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礼节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蔡去 发表于 2025-7-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问礼》章句阐微

经文要义
《问礼》篇载哀公问礼于孔子,夫子以"民之所生,礼为大"为纲,系统阐述礼之三纲五常:
一曰 事神之纲——"节事天地之神",以礼通幽冥;
二曰 立人之纲——"辩君臣上下之位",以礼定伦常;
三曰 序亲之纲——"别婚姻亲族之交",以礼明人伦。此三者,实乃三代明王治世之枢机。

礼制精微
1. 教化次第
孔子强调"教顺百姓"必循"会节"(《正义》郑玄注:"会者合也,节者限也")。先以礼义正其心,后以"文章黼黻"明其分,此即《礼记》"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之义。

2. 祭祀体系
"丧祭之纪"与"宗庙之序"构成周礼核心。考《周官·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其中"品其牺牲"遵太牢、少牢之制,"设其豕腊"合《仪礼·特性馈食礼》法度,"修其岁时"应《月令》四时之祭,三者形成"敬祭祀—别亲疏—序昭穆"的完整仪轨。

3. 尚俭之道
"卑宫室、节服御"诸语,实本《尚书·禹谟》"克俭于家"之训。孔子特举"器不彤镂"(韦昭注:"彤谓丹楹,镂谓刻桷")与《春秋》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之贬形成互文,揭示礼制"称情立文"(《礼记·三年问》)的本质。

礼学大义
末段"与万民同利"之说,实发《周易·履卦》"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之奥义。明王之礼,外显为"尊卑上下之等",内蕴乃"至情至朴"之本。如《礼运》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终极关怀仍在"以缀恩义"的人伦真情。

结语
此章可视为孔子礼学思想的浓缩:以天道为经(事神),以人伦为纬(立序),以器物为表(文章),以性情为里(恩义),四维一体,方成"大礼"之全体大用。学者当由器物制度之"迹",上溯人伦天道之"本",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注释
[1] "会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释为"冠婚丧祭之节"。
[2] "昭穆":王国维《观堂集林》考证为周人宗庙左右序列制度。
[3] "豕腊":孙诒让《周礼正义》谓"全豚曰豕,析干曰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