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0|回复: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7五仪解诗解(全版)3明君思哀忧劳惧危君舟民水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0 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寡人不得,闻此言也.
虽然吾生,于深宫内,长妇人手,未尝知哀,
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
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焉?孔子对曰:
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也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子,寡人无以,启吾之心,吾子请言.
孔子乃曰: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
俯察机筵,其器皆存,不睹故人,以此思哀,
则哀可知.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
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以此思忧,
则忧可知.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
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以此思劳,
劳亦可知.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
睹亡国墟,必将有数,以此思惧,则惧可知.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水以载舟,亦能覆舟,
以此思危,则危可知.君明五者,又少留意,
于五仪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真情自明.
戒慎恐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繁体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孔子曰:‘君子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
孔子曰:“君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几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注释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王肃注:“君如此言,已为知之。故无所复言,谦以诱进哀公矣。”闻,使之闻,告知。
榱桷:cujué,屋椽,即承托屋面用的木构件。椽,chuán,圆的叫椽,方的也叫桷。
几筵:几席,为祭祀的席位,后泛指灵座。
昧爽夙兴:拂晓早起。昧爽,黎明。夙,早。兴,起。
平旦:清晨。
端:开端,缘由。
中冥::王肃注:“中,日中。冥,昳中。”昳,dié,中午过太阳开始偏西。
诸侯子孙:此处指从其他诸侯国投奔而来鲁国致仕的“诸侯子孙”。
威仪:庄重而令人敬畏的仪容。
缅然:深切缅怀的样子。
周章远望:周章,惶恐的样子。远望同文本作“远视”。
译文哀公说:“说得好啊!不是先生贤明,我就听不到这些言论了。即便这样,但我出生在深宫之内,成长妇人之手,不曾知道什么是悲哀,什么是忧愁,什么是劳苦,什么是恐惧,什么是危险,恐怕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推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说:“如君所言,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的要领了,那我孔丘也就没有再要告知您的了。”
哀公说:“要不是您,我的心智就得不到启发。您还是再说说吧!”
孔子说:“您进入庙院门,向东走,从东边台阶走上去,抬头看到屋椽,低头看到几席,那些器物都在,却看不到故去的先祖了。您从这儿想到哀伤,这样就知道哀伤是什么了。破晓早起,整齐衣冠,清晨临朝听政,思虑国家是否会有危难。一事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国家混乱甚至灭亡的祸端。国君以此而忧虑,也就知道真正的忧虑了。日出理政,直至午后,接待投奔而来的各诸侯子孙,宾客往来,行礼揖让,谨慎地按照礼法显示自己的威严仪态。国君从此思考辛劳,也就知道什么是辛劳了。怀着忧郁。长思先祖,走出都门,环周四顾,极目远眺,呈现于眼前的那些亡国的废墟,又岂止少数。国君因此感到惧怕,那什么是惧怕也就知道了。国君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国君从此思虑恐惧,也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了。国君明白“哀、忧、劳、惧、危”这五个方面,再稍稍留意于“五仪之教”,那么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过失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chocoba 发表于 2025-7-9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仪解》第三段阐微:明君五思与治道之本

鲁哀公与孔子这段对话,实为君主修德之要义精微所在。公言"生于深宫,长于妇人",道尽世袭君主之通病——未历民间疾苦,不识忧患本相。孔子遂以"五思"之教对治此弊,层层递进,终归于"水舟之喻"的治道核心。

首言"思哀",其要在于体察存亡之理。孔子指导君主入庙时当"仰视榱桷,俯察几筵",此非徒观礼器,实为"祭如在"的临在体验。《礼记·祭统》云"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正是此意。器物犹存而先人不见,此种"存在之缺席"最能触发对生命无常的体认。朱熹解此为"格物致知"的实践,谓君主当由此悟生死之道。

次论"思忧",聚焦于政治运作的戒慎。昧爽视朝之际,当虑"一物失理"的蝴蝶效应。《周易·系辞》"君子安而不忘危"与此呼应。孔子在此揭示:治国如持满器,微隙可致全盘倾覆。程颐注曰:"忧者,所以为不忧也",正指此预防性思维乃长治久安之基。

"思劳"之教尤见深意。从日出听政至中冥,应对诸侯宾客而保持威仪不坠,此非形式主义,实为"克己复礼"的工夫修炼。《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的为政心法,正需通过这种持续性的礼仪实践来体证。王阳明谓"事上磨练",于此可得印证。

"思惧"之义最为警策。周章远望亡国之墟,实为历史意识的觉醒。司马光《资治通鉴》特重"考兴衰,察治乱",正是此种历史思维的延伸。孔子在此提示:空间中的废墟实乃时间中的镜鉴,君主当由此建立历史纵深感。

最终"水舟之喻",将治道提升至本体论高度。此语虽出《荀子·王制》,然其思想脉络实肇端于此。水能载覆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权力合法性根源在民。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此义,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权力制衡理论。

五思之教,实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实践路径。从情感陶冶(哀)到理性建构(忧),从行为规范(劳)到历史意识(惧),终至政治哲学(危),构成完整的君主教育体系。今日读之,犹见其"为政以德"的永恒智慧。治国者若能于此五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则"无为而治"的境界庶几可至。
长弓射太阳 发表于 2025-7-10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仪解》第三段阐微:明君五思与治道本原

《孔子家语·五仪解》此段对话,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髓所在。鲁哀公自陈"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成长困境,恰为孔子阐发"五思"之教的契机。本文试从三个层次解读这段经典对话。

一、君主自觉的认知困境
哀公所言"五未尝"(未尝知哀、忧、劳、惧、危),揭示出传统君主教育的根本缺陷。深宫妇人之养,使君主与现实社会隔绝,丧失体察民情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断层"正是孔子提出"五思"的现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哀公虽居高位而能自省,此种"自知其不知"的态度,恰为儒家推崇的为政起点。

二、五思体系的实践智慧
孔子提出的"五思"并非抽象教条,而是具象化的情境体验:
1. "庙祭思哀":通过宗庙仪式中"器存人亡"的强烈对比,唤醒对生命无常的体认。此乃《礼记·祭义》"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的具体实践。
2. "视朝思忧":将衣冠整肃的仪式感与"一物失理"的危机意识相结合,体现《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的治政智慧。
3. "勤政思劳":从日出至中冥的理政过程,强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具体付出,与《尚书》"不遑暇食"的勤政传统一脉相承。
4. "远望思惧":通过实地考察亡国遗迹的历史现场教学,实现《诗经》"殷鉴不远"的警示作用。
5. "水舟思危":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比喻,凝结《荀子·王制》的民本思想。此喻不仅揭示君民关系的辩证法,更暗含"民意即天意"的深层意蕴。

三、治道实践的现代启示
孔子强调"明此五者"需与"五仪之事"相结合,提示我们:
1. 认知转化需要仪式载体:宗庙、朝会等仪式空间,实为政治情感的培育场所。
2. 危机意识源于历史体认:对亡国遗迹的实地考察,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
3. 民本思想贵在具象体验:通过"水舟之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经验。

当代领导者虽不必行古礼,然"五思"揭示的认知方法仍具启发:需创设情境使决策者真实体察民情,通过历史现场强化危机意识,在具体政务中培养责任伦理。此段经文最终指向的,正是《大学》"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真理的认知永远需要具体的实践载体。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国学解读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