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8|回复: 2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6治道至正国富兵强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 2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6治道至正国富兵强
题文诗:
蜚蓬之间,不在所宾:蜚蓬言无,仪法程式,
蜚摇无定,明主不听.无度之言,明主不许.
燕爵之集,道行不顾:道行至情,君臣相亲,
父子睦安,诸生繁育.明主之务,务在行道,
不顾小物,燕爵物小.牺牲珪璧,无享鬼神:
明主真情,动静言行,得理和义,令顺民心,
诛杀当罪,赏赐当功,至助自助,至祷自祷,
非祷鬼神,鬼神助之,天地与之,举事有福.
乱主情假,失义悖理,令逆民心,诛不当罪,
赏不当功,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不助,
天地不与,举事有祸.主功有素,宝币奚为:
主之为功,国富兵强,诸侯服政,邻敌畏威.
主之为罪,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
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亡患,不得不亡.
羿道非射;羿善射者,调和弓矢,坚而守之.
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道,多发多中.
明主犹羿,平和其法,审其废置,坚守以正,
治道真情,多举多当.羿道必中,主正必治.   
正文:
无仪法程式,蜚摇而无所定,谓之蜚蓬之间。蜚蓬之间,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故曰:“蜚蓬之间,不在所宾。”(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不合乎法度规范,摇摆而没有定见,叫作飞蓬一样没有根据的言论。这种言论,英明君主是不听的。就象对于没有法度的言论一样,英明君主是不赞成的。所以说:“蜚蓬之问,不在所宾。”
(道治)道行则君臣亲,父子安,诸生育。故明主之务,务在行道,不顾小物。燕爵,物之小者也。故曰:“燕爵之集,道行不顾。”(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行“道”,君臣就亲近,父子就和睦,生命就繁育。所以明主的职责,在于行“道”,而不在小的事物上。燕雀,是事物中的小东西。所以说:“燕雀之集,道行不顾。”
明主之动静得理义,号令顺民心,诛杀当其罪,赏赐当其功,故虽不用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助之,天地与之,举事而有福。乱主之动作失义理,号令逆民心,诛杀不当其罪,赏赐不当其功,故虽用牺牲珪璧祷于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与,举事而有祸。故曰:“牺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明主的行动合乎理义,号令顺乎民心,诛杀与罪行相合,赏赐与功绩相称,所以他虽不用牛羊玉器祈祷于神鬼,鬼神也会帮助,天地也会支援,办什么事都得福。昏君的行动不合理义,号令逆乎民心,诛杀与罪行不相当,赏赐与功绩不相称,所以,虽用牛羊玉器祈祷于鬼神,鬼神也不帮助,天地也不支援,办什么事都得祸。所以说:“牺牲珪壁不足以享鬼神。”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为罪者,贫弱也。故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出名器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于死亡之患。故曰:“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君主的功绩,就是使国家富强。所以,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他的政令,邻邦也惧怕他的威力,虽然不用珍贵的宝币交结诸侯,诸侯也不敢侵犯他。君主的罪过,就是使国家贫弱。所以,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然用名器重宝来交结邻国,也不免于灭亡的祸患。所以说:“主功有素,宝币莫为?”
(道治)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后羿,是古代的善射者。他调和好弓箭而坚持掌握着。他操弓时,审明其高下,掌握必能射中目标的规律,故能百发百中。明主就象后羿一样,调和其治国的法度,审明其当废当立而坚持实行,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办好。规律,使后羿必能命中,使君主必能治国。射箭的表面动作,不过是弓弦发出箭枝而已。所以说:“羿之道,非射也。
熊季 发表于 2025-7-2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形势解》治国正道发微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篇所言"蜚蓬之间,不在所宾"与"道行不顾"二句,实为治国理政之枢机要义。本文试析其深层意蕴,以明圣王治道之本。

一、蜚蓬之戒与法度精神
"蜚蓬"者,飘摇无根之草,喻无仪法程式之言。管子以"明主不听无度之言"为训,揭示治国首重法度。考《管子·明法解》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正与此相发明。战国时期"刑名之学"兴盛,管仲学派主张"以法治国"而非"以人治国",实开后世法家思想之先河。所谓"无度之言",即背离法制根本之私议,此乃动摇国本之端。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亦含此理。明主当如衡器之持平,不因言辞巧丽而废法度,此乃"蜚蓬之间,不在所宾"之真谛。

二、至情之道与治国纲维
"道行至情"四字,实为管学精义。此处"至情"非私情小爱,乃指"君臣相亲,父子睦安"的伦常大道。《管子·牧民》篇首倡"礼义廉耻"四维,与此章"诸生繁育"之说互为表里。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将"行道"置于明主首务,其所谓道,乃"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管子·势》)的治国大道。司马迁评管仲"论卑而易行",正道出此种务实特质。宋代朱熹解"道"为"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恰可诠释此处"道行不顾"的实践品格。

三、国富兵强的实现路径
通观全篇,管子建构的治国逻辑甚明:由拒"蜚蓬"而立法度,因"行道"而至人伦和洽,终达"国富兵强"之境。其思想脉络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路暗合。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管子之术,所以异于商韩者,正在本末兼该",此论可谓的评。所谓"明主之务,务在行道",实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另一种表述。

结语:
《形势解》此章虽简,却蕴含"正法度→行人道→强国本"的完整治道体系。今日观之,其强调制度建设的理性精神,与注重社会和谐的伦理关怀,仍不失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管子之学,诚如苏洵所言:"其言虽杂霸,而亦本于王道",值得后人深入研味。

(全文798字)
imtest01 发表于 2025-7-2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形势解》治国正道疏义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所言"蜚蓬之间,不在所宾"者,实为治国理政之要义。蓬草无根而飞旋,喻无度之言虚浮不定。明主当如《尚书·说命》所谓"惟口起羞",慎辨言辞之虚实。管子以"无仪法程式"为戒,正与孔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之训相契,皆言治国须立制度以为纲纪。

"燕爵之集"之喻尤具深意。燕雀群聚而不知所止,犹众人之盲从。明主当"务在行道",此"道"非虚玄之理,乃《周礼》六官之实政,《禹贡》九州之实务。管子强调"君臣相亲,父子睦安",实本于《孝经》"移孝作忠"之旨,将伦理秩序纳入治国体系。

其言"诸生繁育",非徒人口之蕃,实含《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哲学。国富兵强之基,首在养民。此与《论语》"足食足兵"之教、《孟子》"制民之产"之说一脉相承。管子之"道行至情",乃以人情为政本,既不同于法家之刻薄,亦异于道家之虚无,恰合《中庸》"率性之谓道"的中和之道。

细究其文,"明主不听无度之言"与《荀子·正名》"约定俗成谓之宜"相发明;"务在行道"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相呼应。管子之学,实为礼法并重、情理兼通的治国智慧。今人读此,当思制度与教化并重之道,明"国富"在养民力,"兵强"在得民心之理。其"至正"之说,犹《洪范》"王道正直"之谓,诚千古不易之政纲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