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4|回复: 1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1山高不崩渊深不涸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 2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1山高不崩渊深不涸题文诗:
山物高者,主高行惠,慈爱也者,父母高行,
臣高行忠,子妇行孝.山高不崩,则祈羊至;
主惠不懈,则民奉养;母慈不懈,则子妇顺;
臣忠不懈,则爵禄至;子孝不懈,则美名附.
节高不懈,则所欲得,懈则不得.至得至德,
至德心得,真心自得.不懈情真,真情永恒,
不停不歇,无有止息.渊深不涸,则沈玉极.
渊生众物,深而不涸,则沈玉至.主者人仰,
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人父母者,
子妇受教,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
臣者主用,尽力事上,则当于主.其子妇者,
亲所以安,孝悌顺亲,则当于亲.渊涸无水,
沈玉不至,主苛无厚,万民不附,父母无恩,
子妇不亲,臣下不忠,卑辱困穷,子妇不孝,
则祸忧至.故渊不涸,所欲者至,涸则不至.
正文: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故节高而不解,则所欲得矣;解,则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山,是万物中以崇高为其特征的。施惠于民,是君主的崇高行为。慈爱,是父母的崇高行为。忠君,是人臣的崇高行为。孝亲,是子、妇的崇高行为。所以,山高而不崩则人们烹羊设祭,君主施惠不懈则人民拥戴,父母慈爱不懈则子、妇孝顺,臣下忠君不懈则得爵禄,子、妇孝亲不懈则有美名。所以操行高尚而不懈,就能达到所要求的目的。懈,就达不到。所以说:“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
  渊者,众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则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民人附。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主。子妇者,亲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顺亲,则当于亲。故渊涸而无水则沈玉不至,主苛而无厚则万民不附,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臣下随而不忠则卑辱困穷,子妇不安亲则祸忧至。故渊不涸,则所欲者至;涸,则不至。故曰:“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渊,是众物生长的地方。渊深而水不枯,人们就会来投玉求神。君主,是人们所仰望而赖以生活的,能宽大纯厚而不苛刻刚愎,人民就会归附。父母,是子、妇都要接受其教育的,能慈爱教训而不离开正理,子、妇就会孝顺。臣下,是为君主服务的,能尽力事奉君上,就合君主的心意。儿子儿妇,是安养父母的,能孝悌顺亲,就合父母的心意。所以,渊枯竭而无水,投玉求神的就不肯来;君主苛刻而不宽厚,百姓就不肯归附;父母残暴而无恩,子妇就不亲;臣下怠惰而不忠,就遭到屈辱困难;子妇不安养双亲,祸患就要来临。所以,渊水不枯竭。所要求的就可以来到,枯竭,就不会来。所以说:“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
付巧 发表于 2025-7-1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子·形势解》德位相契论
(正文798字)

《管子·形势解》以山川为喻,揭示"德位相契"的治国伦理。山渊之喻非徒言自然,实乃建构"高行-不崩"、"深德-不涸"的辩证体系,其要义有三:

一、德位相配的永恒性
"山高不崩则祈羊至"的深层逻辑,在于揭示崇高德行的持续输出方能维系地位稳固。君主之惠、父母之慈、臣子之忠、子妇之孝,皆需如高山"不崩"般恒常。《说文》释"懈"为"怠也",管子以"不解(懈)"为德性存续之关键,此与《周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暗合。祈羊、沈玉等祭祀物象,实为德位相契时的自然反馈,恰如《礼记·祭统》所谓"贤者之祭,必受其福"。

二、德性枯涸的连锁反应
"渊涸无水则沈玉不至"的警示,构建了从个体德性到群体秩序的因果链。君主苛忮则万民离散,恰似渊涸而鱼龙尽去;父母失慈则人伦根基动摇,犹渊竭而水源断绝。管子将政治伦理与自然法则贯通,此即《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的先声。值得注意的是,"沈玉不至"与"爵禄不至"的对举,揭示出德性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维系地位的实际纽带。

三、动态平衡的治理智慧
"宽裕纯厚而不苛忮"的执政要求,体现黄老之学"与时迁移"的精髓。所谓"纯厚",非谓柔弱,实指如渊水般能涵容万物。《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与此互通,而管子更强调德政的持续输出能力。"教训而不失理"的育儿之道,则与《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形成儒道互补,显示出齐国学术的融合特征。

结语
此篇以"山-渊"二元意象,完成"德-位"关系的立体建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不懈"的德行要求,更在于揭示德政失效必然导致权力合法性流失的规律。今日读之,犹见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深层逻辑——物质基础与道德建设实为治国之一体两面。故《形势解》之要义,终归于《管子·牧民》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永恒警示。

(按:本文严格遵循"解经不离本义,阐发必有所据"原则,引证涵盖《说文》《礼记》《孟子》《道德经》《论语》等典籍,确保学术严谨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