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思的诗性呈现与文化内蕴——评易冰泰〈七绝·忆母〉》 易冰泰先生此作以简净之笔勾勒孝思,深得唐人绝句‘托兴深微’之旨。全诗以‘孝歌’‘母亲河’‘遗像’三象递进,构筑起一个贯通梦觉、连接生死的抒情空间,恰合《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教传统。 首句‘今日敲诗赋孝歌’直陈创作情境,然‘孝歌’二字颇可玩味。考《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此处以诗代歌,正是文人孝思的雅化表达。诗人不用‘作’而取‘敲’字,暗含推敲之苦,与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异曲同工,可见缅怀之沉挚。 ‘梦中流淌母亲河’句,以地理意象承载血缘记忆。《说文》释‘母’为‘牧也’,而‘河’在《周易》中喻坤德之广大。此处‘母亲河’既是实指哺育之恩,更暗合《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隐喻。梦境与河水的双重流动性,恰如《庄子》所言‘哀乐相生’,使思念具象为绵延不绝的时间长河。 转结处‘凝眸遗像思千万’深得杜甫‘牵肠挂肚’笔意。‘凝眸’出自《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此处却反用其意,在静止的影像中激荡澎湃情思。末句‘追忆恩情感触多’看似直白,实则暗藏《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典故,以‘多’字收束,恰如《古文观止》评韩愈《祭十二郎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此诗在格律上严守平水韵(歌韵),中古音拟测‘河’‘多’属歌韵,‘歌’属戈韵(唐宋已同用),声韵回环如泣如诉。技法上运用‘敲’‘凝’‘追’三个动词贯穿时空,较之孟郊《游子吟》更显凝练。若论可商榷处,或可参酌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含蓄笔法,将‘感触多’化为意象呈现。然白璧微瑕,不失为当代旧体诗中得风人遗意的佳作。 要之,此诗以二十八字尽现‘孝’之三昧:有形而下的仪式(赋诗),有形而中的意象(河、像),更有形而上的哲思(追忆)。较之现代诗的直抒胸臆,这种‘温柔敦厚’的表达,正见证了中华诗学‘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永恒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