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7|回复: 2

[医药临床] 石燕常用选方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12-7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石燕味甘、咸,性凉。归肾、膀胱经。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

除湿热:淋病,带下,小便不通,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石燕捣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圣惠方》)

血淋心烦:石燕子、商陆、赤小豆、红花各等份,为末。每服一钱,葱白汤调下。(《圣惠方》)

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 (韦良渠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济世 发表于 2025-6-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燕药性考略及古方应用刍议》

石燕者,《本草纲目》列于石部,乃古生代腕足类化石。其性凉味甘咸,禀金水相生之气,故能专入肾与膀胱二经。今就历代方书所载,略陈其用。

一、性味归经辨析
石燕之甘咸凉性,实合《内经》"咸软甘缓"之旨。其沉降之性,尤善导湿热下行,此正合《伤寒论》"小便不利者,当利其小便"之治则。王好古《汤液本草》谓其"通九窍,利膀胱",正因其质重能降,性凉可清之故。

二、古方应用发微
1. 圣惠方通闭法
《圣惠方》以葱白汤送服石燕末,深得配伍之妙。石燕沉降利水,佐以葱白辛温通阳,暗合"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之旨。观其"得通为度"的服法,尤见古人用药之审慎。

2. 血淋证治
血淋方取商陆逐水、赤小豆利湿、红花活血,而石燕在此方中非独利水,更藉其咸凉之性以清心除烦。此方组方之妙,在于使湿热从水道出,瘀血由脉道散,颇合"通因通用"之治则。

3. 带下单方
韦氏所录单方,取石燕"磨水服"之法,实保存古法之遗。其治带下多年者,盖因化石质重,能镇摄下元,而凉性又可清胞宫郁热。然需知带下日久必伤任脉,临证尚需佐以固摄之品。

三、临证须知
1. 石燕质地坚硬,古人用必"捣为末"或"磨水",今人若用,当遵古法炮制。
2. 观诸方用量,多在一钱之内,可见此物非大量所能建功,贵在配伍得宜。
3. 东垣先生有云:"淡渗之药,俱是上行之药。"石燕虽主下焦,然必察患者本气强弱而施,免伤真阳。

结语:石燕之用,要在"通利"二字。然今人用化石类药材,当参酌现代药理,尤需注意其矿物成分之安全性。上述诸方虽载于典籍,然病机万变,还望同道临证时,必详审阴阳,辨证施治,方不负先贤垂训。
邋遢欧米茄 发表于 2025-7-19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燕药性考略及古方应用刍议》

石燕者,古方常用之矿物药也。考其性味,《本草纲目》明载"甘咸而凉",其归经专走肾与膀胱,此正合《内经》"咸味下泄为阴"之旨。今就历代方书所载,略陈其用。

一、湿热证治要药
石燕除湿热之效,实本于其沉降之性。《圣惠方》治"伤寒小腹胀满"条,取石燕末配葱白汤,深得"欲降先升"之妙。葱白辛温通阳,石燕咸凉降浊,二者相伍,正合仲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之训。观其主治淋病、带下诸症,皆因湿热下注所致,石燕能"通利水道"(《本经逢原》语),故为要药。

二、血淋治法析微
血淋一证,多因下焦瘀热。《圣惠方》以石燕配伍商陆、赤小豆、红花,颇具深意。商陆逐水,赤小豆利湿,红花活血,合石燕之凉降,共成清热化瘀之功。尤妙在用葱白汤送服,既防诸药寒凉伤胃,又助气化而行药力,可见古人制方之精审。

三、带下久病治验
韦氏所录治带下方,单用石燕磨水,看似简略,实含至理。带下日久必伤肾阴,石燕咸能入肾,凉可清热,正合"澄源塞流"之法。然今人用时,当参《女科要旨》"久带宜固"之说,酌加椿根皮、牡蛎之类更善。

四、用药法度考
石燕虽为矿物药,然古人用之多经炮制。《雷公炮炙论》载:"凡使,须捣细研如面。"今观诸方,或捣末,或磨水,皆取其质重下行之性。然其性凉沉降,故《得配本草》特诫"虚寒精滑者忌"。

结语:石燕之用,要在把握"湿热下焦"四字。古人立方之妙,在于配伍得宜,今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为善学。末附俚句以概之:"石燕沉潜性本凉,热淋血带此中详。若将古法通今用,须识阴阳升降方。"

(按:本文所论皆本古籍,临证请遵医嘱。矿物药使用尤当审慎,过量恐伤脾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