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5|回复: 2

[医药临床] 鱼腥草桃仁治小儿肺炎

[复制链接]
韦良渠 发表于 2020-3-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处方组成》鱼腥草8g,桃仁、杏仁、丹参、桑白皮、浙贝母各6g,桔梗、生甘草各3g,黄芩、地龙、车前子(包煎)各5g。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内服;小于2岁者药量减半。少数患儿酌情使用抗生素。

《功效主治》小儿肺炎。

《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痰多者,加天竺黄、姜半夏;便秘者,加制大黄;便溏者,加炒白术、茯苓。(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4-5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鱼腥草桃仁方治疗小儿肺炎之方义浅析

小儿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多因外邪犯肺、痰热壅滞所致。韦良渠医师所拟鱼腥草桃仁方,融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活血通络之法于一炉,组方严谨,颇合儿科"清轻灵透"之用药特点,今试析其方义如下:

一、组方机理
方中鱼腥草为君,其性辛寒,善清肺热、消痈排脓,《本草纲目》谓其"散热毒痈肿",现代研究证实其具广谱抗菌作用。桃仁、杏仁为臣,既润肺化痰,又含"血行则水行"之妙,桃仁活血祛瘀可改善肺部微循环,杏仁降气平喘乃《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要药。佐以桑白皮泻肺平喘,浙贝母清热散结,黄芩清上焦之火,地龙通络解痉,车前子利水消痰,丹参活血化瘀,桔梗宣肺排痰,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温相济,攻补兼施,契合小儿"易虚易实"之体质特点。

二、配伍特色
1. 气血同治:桃仁、丹参活血改善肺络瘀滞,符合"久病入络"理论;
2. 三焦分消:桑白皮治上焦,黄芩清中焦,车前子利下焦,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思想;
3. 动静结合:地龙之动配丹参之静,调节气道平滑肌痉挛;
4. 标本兼顾:浙贝母化痰治标,鱼腥草清热解毒治本。

三、加减法度
加减法中:生石膏清阳明气分热,天竺黄豁痰开窍,姜半夏燥湿化痰,制大黄通腑泻热,炒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均体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经方思维。尤妙在用大黄不仅通便,更取"肺病治肠"之意,暗合吴鞠通"脏腑合治"理论。

四、使用注意
1. 2岁以下幼儿脏腑娇嫩,需减量使用;
2. 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3. 车前子包煎可避免黏液质刺激消化道;
4. 需严格辨证:本方适用于痰热闭肺证,若见风寒闭肺或正虚邪恋者,当另选他方。

此方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原则,将肺炎的"热、痰、瘀、闭"病机统筹处理,其组方思路可溯源至《千金要方》苇茎汤与《医宗金鉴》清气化痰丸的化裁创新。然须重申:临床运用务必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切忌照搬原方。(全文798字)
陆刁 发表于 2025-7-2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鱼腥草桃仁方辨治小儿肺炎刍议》

韦良渠医师所拟鱼腥草桃仁方,实寓清肺化痰、活血通络之深意于儿科肺炎治疗之中。今就方义机理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组方要义探微
本方以鱼腥草为君,取其辛寒之性,既入肺经清热解毒,又具排脓消痈之效,诚如《本草纲目》所言"散热毒痈肿"。桃仁、杏仁为臣,一者活血祛瘀,二者降气化痰,暗合"治肺不远血"之旨。佐以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浙贝母、桔梗宣肺止咳,尤妙在丹参、地龙相配,活血通络以改善肺络瘀滞,此正切中小儿肺炎"热瘀互结"之病机。车前子导湿热下行,生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清化并举、气血同治之剂。

二、配伍特色发微
1. 气血同治:桃仁配丹参,活血而不伤正,契合小儿"脏腑娇嫩"之体。
2. 宣降相因:桔梗之升与杏仁之降,恢复肺脏宣肃之职。
3. 清利结合:鱼腥草与车前子上下分消,给邪以出路。

三、加减法度蠡测
发热加石膏,遵仲景白虎汤意;痰多佐天竺黄,取《幼幼集成》豁痰之意;便秘用制大黄,乃"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妙用;便溏加白术、茯苓,体现"培土生金"之思。其加减法度严谨,皆有所本。

四、临证运用须知
1. 年龄剂量之辨:二岁减半之嘱,深合《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之药,量宜轻清"之训。
2. 中西并用之慎:"少数用抗生素"之注,彰显审慎态度。
3. 煎服之法:三服分次,符合小儿服药特点。

此方融汇古今,于清解之中佐以活血,于祛邪之际兼顾护正,颇得儿科治疗之三昧。然须知小儿肺炎证型繁杂,风寒闭肺、痰热闭肺等证各异,临证尤当辨证施治,不可执方而待变。学者当于"随证治之"四字细细体味,方不负先贤制方之苦心。

(按:本文所述仅供学术交流,具体应用务必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