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3|回复: 2

[医药临床] 以乌梅丸之意驱蛔 医患绝处逢生

[复制链接]
刘小平 发表于 2020-5-2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是治蛔虫病的祖方,驱蛔行之有效。为什么还要突破经典创立新乌梅丸?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确有中医人用智慧创造了新乌梅丸驱蛔的传奇,造福患者,同时成就了医者。

据《方剂活用一例》记载:1968年冬夜,粤北偏僻山区的一位老妇突发蛔虫腹痛。经辨证论治急需乌梅丸治疗。可是当时既无中药又无西药,怎么办呢?送医院吧,离这最近的公社卫院也有50里地,需要走崎岖的山路,又适逢阴雨连连,天黑路滑没法送。腹诊发现患者腹中有坚硬团状物,不送医院又恐患者是肠梗阻。

在这两难之际,插队在粤北偏僻山区的广西桂林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的一群中医人迎难而上,想的只有如何救治病人。虽说乌梅丸中药物找不到,但可师其意而不泥其方。乌梅丸组方之意是温脏安蛔,方中用乌梅酸以制蛔安蛔,以蜀椒、干姜之辛温温脏驱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为主药。柯韵伯云:“蛔从风化,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他们针对酸、辛、苦味就地取材:取食醋30亳升,鲜指天椒20克,老姜15克,苦楝树根皮15克组成一个新乌梅丸。后三味水煎成大半碗兑食醋内服。服后15分钟病人腹痛减轻,半小时后症状基本缓解,1小时后可安然入睡。第2天大便排岀蛔虫30余条,第3天排岀蛔虫7条。没花一分钱,老妇的蛔虫病就治好了。

这则医案真是绝处逢生的最好注脚。一方面,患者危境得以逢生;另一方面,医者在绝境中找到了岀路,创制了简、便、廉、验的新乌梅丸。这些中医人在绝境中急中生智,创造了经方活用的传奇。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戴威 发表于 2025-6-30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经方活用与乌梅丸变通之道》

经典方剂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固有组方,更在于其法度精神。乌梅丸作为《伤寒论》治蛔祖方,其"酸苦辛"配伍法度实为关键所在。柯韵伯所云"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十二字,实已道尽驱蛔要旨。粤北医案之可贵,正在于深得经方三昧而能通权达变。

考乌梅丸原方,乌梅三百枚为君,佐以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等十味。然细究其理,方中药物实可分三类:酸收之乌梅,辛温之姜、椒、附、辛,苦寒之连、柏。此正合《内经》"酸苦涌泄"、"辛甘发散"之旨。粤北医家取食醋代乌梅,用指天椒易蜀椒,以苦楝皮替连柏,虽药物更易,然"酸辛苦"法度未失,此即仲景所谓"随证治之"之真谛。

历代医家活用经方之例不胜枚举。如《千金方》以醋煎乌梅治蛔厥,《圣惠方》用川椒配乌梅,《温病条辨》变通黄连用量,皆示人以活法。粤北案例特殊处在于极端条件下仍守治疗大法:食醋之酸较乌梅更峻,指天椒之辛较蜀椒更烈,苦楝皮之苦较连柏更专,反收奇效。此非妄改经方,实为"有是证用是药"之典范。

然须明辨者,经方变通当以辨证为前提。若见腹痛即投酸苦辛,不辨寒热虚实,则谬矣。原案中医家先作腹诊,排除肠梗阻危候,确认蛔厥诊断,此即《医宗金鉴》所谓"先议病后议药"之要义。今人学此案例,当知其所以然:一则必明经典法度,二则须谙药性替代,三则要确辨证型。三者缺一,不可妄效。

吾辈临证,当师此案"守经达权"之精神。经方如棋谱,活用如弈棋。执死方治活人,犹按谱行棋而不知变通;离法度言创新,若弃谱妄行而必致败局。粤北医家于绝境中悟得此中三昧,实为后世示现"圆机活法"之妙用。学者若能于此参透经方活用真谛,则仲景之学可明,临证之妙可得矣。
丁里 发表于 2025-7-26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经方活用与乌梅丸化裁之要义——兼评粤北医案》

仲景立乌梅丸为厥阴病蛔厥证之祖方,其"酸苦辛"配伍法度实开虫证治疗之先河。今观粤北医案,恰合《内经》"司岁备物"之旨,非悖经方本义,实为"有是证用是药"的经权之变。兹就经方活用之理阐发三义:

一、法象药理与因地制宜
乌梅丸原方以乌梅三百枚为君,合黄连、黄柏之苦,蜀椒、干姜之辛,暗合《周礼》"以五味五谷养其病"之训。粤北医家取食醋代乌梅,用指天椒易蜀椒,以苦楝皮替连柏,正得"酸静辛伏苦下"之三昧。尤值称道者,苦楝皮本载《名医别录》,其驱蛔之效较黄连更专,此即徐灵胎所谓"药贵中病,不可拘泥"之实证。

二、经权之变与证机把握
柯韵伯解乌梅丸云:"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粤北案中患者腹诊见"坚硬团状物",恰是《伤寒论》338条"蛔上入膈"之象。医者虽易其药而存其性,守"先安后驱"之次第:食醋制蛔以缓急,椒姜温中以伏虫,终以苦楝导下。此非离经叛道,实为"以意和之"的权变之智。

三、简效廉验的临床启示
原方乌梅需醋渍,蜀椒须去汗,炮制繁复。而新方取鲜椒、老姜、醋等家常之物,正合孙思邈"简易方"之旨。然需申明:此属应急权宜之法,若常规施治,仍当遵原方配伍。现代药理证实,苦楝皮含川楝素,其驱蛔效价较化学驱虫药尤胜,但需严格掌握剂量,此案15克恰在安全范围。

结语:
此医案非为标新立异,实乃"以法统方"的典范。仲景制方本为示人以法,非令人胶柱鼓瑟。当今临床遇虫证兼寒热错杂者,乌梅丸原方仍为首选;若遇药源匮乏,可参此案化裁。然须谨记:凡用替代药物,必先明其性味归经,更需辨证精确,方不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按:苦楝皮有小毒,现代临床用量宜控制在10-15克,孕妇忌用。指天椒刺激性较强,胃溃疡患者当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