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3|回复: 2

[医药临床]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治则临床应用举案

[复制链接]
+
赵林 发表于 2020-6-1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有一提纲性的“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治疗法则论述。深入钻研经典后,体悟到这一指导性的治法原则精髓的临床实用性,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应用,价值重大。

“发表不远热”就是在治疗表证时,不管是表实、表虚、表寒、表热证均应注意要适当配用辛温发表的热性药物,方能取效迅捷。现从临床常见病例中举2例,以飨读者。

典型病例一

方某,男,65岁。2018年3月9日初诊:诉头痛、鼻塞、流清涕3天。患者3天前因外出淋雨受寒而起。头痛、鼻塞、流清涕,轻咳、带少许稀白痰,无汗、全身酸痛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两脉浮紧。

诊断:(风寒袭肺,肺卫不固型)感冒。

治法:温肺止咳,散寒止痛。

方药: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白芍15g,麻黄6g,干姜6g,细辛3g,半夏10g,炙甘草5g,川芎15g,地龙10g,白芷10g,荆芥10g,防风10g,黄芪15g,白术10g。3服。日1服,水煎服。

患者3天后复诊,诉服用中药头煎即效,吃第一煎中药汁200ml,2小时后头痛显著减轻,鼻塞即通,流涕减少,服完3帖中药后,头痛鼻塞流清鼻涕均消失,唯觉精神精力稍差,舌质淡红苔薄白两脉沉。处方玉屏风散加味3服善后。

按:患者是典型的风寒表实证,发表不远热,采用温肺止咳、散寒止痛的小青龙汤,年过半百体衰合用玉屏风散固护肺卫,加用止头痛要药川芎、地龙、白芷,药证相宜,取效迅速。

典型病例二

全某,女,23岁。2019年7月18日初诊。诉咳嗽,咳黄痰,咽痛5天。患者吃烤串后而起咳嗽,咳黄痰,咽干咽痛,发热,有汗,浑身热痛感,纳食稍减。舌质边尖红,苔薄黄,两脉滑数。

诊断:(暑热侵袭肌表型)感冒。

治法:清暑解毒,清咽利喉,宣肺止咳。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金银花20g,连翘30g,扁豆花10g,厚朴10g,香薷10g,荆芥10g,防风10g,天花粉10g,滑石30g(包煎),甘草5g,桔梗10g,玄参10g,金钱草30g,白茅根30g,藿香10g,青蒿10g(后下),百部30g。3服。日1服水煎服。患者3天后复诊,诉诸症均消失。

按:在治疗表证时,依据“发表不远热”的原则,在大队的清热解毒、消暑利尿药物中,适当配用了香薷、厚朴、荆芥、防风、藿香等温热药物,寒温同调,共奏良效。

“攻里不远寒”就是在治疗里证、热证、实证之时,选择适当的寒凉之性的药物充分应用,以取良效。以下介绍该治则的2例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一

周某,女,40岁。2020年4月22日初诊。诉:尿中腥骚臭味浓烈10天。患者近期频繁应酬,饮酒、过食辛辣炙烤香炸之物而致尿中腥骚臭味浓烈,尿道微有灼热感,不痛。舌质红、苔黄,两脉滑数。

诊断:(膀胱湿热)热淋。

治法: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方药:八正散合导赤散加减:金钱草30g,小蓟30g,白茅根30g,仙鹤草30g,生地黄15g,川木通6g,淡竹叶10g,甘草5g,滑石30g(包煎),车前子20g(包煎),石韦30g,蒲公英20g,瞿麦10g,萹蓄10g。4服。日1服水煎服。

4月28日复诊:诉服用4服中药后,尿中腥骚臭味消除。尿常规检查正常。舌质红,苔薄黄,两脉滑数。效不更方,守方3服以固疗效。

按:在本案中,热淋,膀胱湿热证,里实证,用药贯彻“攻里不远寒”的用药原则,取得佳效。

典型病例二

黄某,男,18岁。2020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右下腹胀痛4天。

病史:患者是在读高三的学生,因右下腹部胀痛,大便欠畅,轻度恶心,余可,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点滴用西药(具体药名不详)3天,无效,右下腹胀痛越来越重,大便便意强但是排解不出,恶心,不发热,尿畅,彩超除外泌尿系病,出院后到我处就诊。症为右下腹胀痛,大便两天未解,不发热,恶心,小便可,舌质淡红苔黄,两脉滑数。体格检查示:右下腹部麦氏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彩超示:右下腹阑尾区探及范围约42mm×9mm含气管状回声,边界尚清。提示:右下腹部异常回声(考虑阑尾炎)。舌质淡红,苔薄黄,两脉滑数。诊断:肠痈。辨证:大肠火热壅盛,脾胃亏虚。治法:健脾和胃,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方药: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川楝子10g,玄胡索10g,生大黄10g,冬瓜子30g,桃仁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40g,败酱草20g,金银花30g,蒲公英20g,桔梗10g,黄芪30g,当归10g。4服,日1服水煎服。

4月27日复诊:服用以上中药4帖,右下腹部胀痛已除,大便通畅,无恶心。复查彩超示:右下腹部探及多个稍低回声,边界清。提示:右下腹部异常回声(考虑淋巴结)。舌质淡红苔薄白,两脉滑,效不更方,守方3服以固疗效。

按:本案例中,因为患者是读书学生,暗耗气血,故在治疗中用四君子汤健脾和胃,用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才能担当起大黄牡丹皮汤和大剂清热解毒寒凉药物攻逐热毒之邪,依据“攻里不远寒”的治疗原则用药,取得理想效果。

总之,肺主皮毛,最易被寒邪侵袭,且肺为娇脏,不耐寒凉之剂攻伐克削,根据实际情况在治疗法则上遵守“发表不远热”。在里、热、实证的治疗中,按“攻里不远寒”的法则,里热实证多有实邪,燥结拥堵为祸,用寒凉攻下之剂尽快排除有形实邪,撤其热源,保胃气,存津液,缓解急症,再从容调理。(赵林 江西省金溪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严刑厘 发表于 2025-5-3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论表里分治的临床枢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二语,实为表里分治之圭臬。此治则非仅言用药寒热之性,更深蕴阴阳开阖之机。笔者临证三十载,深感此八字实为外感病治疗之总纲,今就经典本义与临床体悟分述如下。

一、经旨发微
"发表不远热"者,盖因表证乃阳气郁闭之候。《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正示人发表必藉阳气之助。细考仲景方剂,麻黄汤用桂枝、麻黄辛温相须,大青龙汤更佐石膏而仍以麻桂为君,皆体现"发表必用热药"之旨。然须明辨者,此"热"非谓大辛大热,实指具有升发阳气之能的辛温药物。

二、临证要诀
首案风寒表实之证,取小青龙汤温散水寒,妙在佐玉屏风散固护卫阳。尤值称道者,方中川芎、地龙相配,既循"治风先治血"之训,又合"血行风自灭"之理。而白芷引经上行,更助药力达表。此正《医学心悟》所谓"发表之剂,必兼通营卫"之体现。

次案暑热表证,虽主用银翘等凉药,然佐香薷、厚朴等辛温之品,暗合"火郁发之"之旨。滑石、白茅根导邪下行,与辛温升散之药形成"欲降先升"之势,深得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三昧。此案尤当注意者,暑必挟湿,故用藿香、扁豆花芳化湿浊,正合"治暑当兼利湿"之训。

三、运用禁忌
然此治则非可胶柱鼓瑟。若遇阴虚外感或阳盛格阳之证,则当变通。如《温病条辨》银翘散之用荆芥穗,即属"凉中寓散"之法。又如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治气虚外感,乃"甘温除热"之例,皆示人当知常达变。

结语:
"发表不远热"之真谛,在于把握阳气在解表过程中的枢机作用。临证时当辨明表证性质(寒、热、虚、实)、兼夹病邪(风、湿、燥、痰)及患者体质(阴、阳、气、血),灵活配伍辛温药物。今人治外感多畏用辛温,或滥用苦寒,实有违经旨。若能参透此八字精义,则外感治疗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
李若藏 发表于 2025-6-5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治则的临床应用精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训,实为外感病治疗之圭臬。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治则作如下阐发:

一、经义发微
此八字真言揭示了表里分治的核心法则。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张介宾进一步阐释:"发表者散表邪,非温热不能达;攻里者除内结,非寒凉不能除。"其要义在于:治表证当以温热药开发腠理,治里证须用寒凉药清泄内热,不可因时令之寒热而掣肘用药。

二、临床应用精要
(一)发表不远热之实践
1. 风寒表实证:如案一所示,虽值春月,仍取小青龙汤全方,尤妙在细辛、干姜与麻黄相伍,正合"辛温发表"之旨。玉屏风散之配,既固卫阳,又助药力外达,深得"扶正以助发表"之妙。川芎、白芷等风药之加,更彰"风能胜湿"之理。

2. 暑热表证:案二虽见热象,然香薷、厚朴等温药与银翘相配,正合叶天士"暑必兼湿"之论。此即"火郁发之"之活用,温药少量反助清热之功,犹灯盏添油而焰更明。

(二)辨证要点
1. 脉象为要:浮紧当发,滑数宜清,然必参合舌证。如案二舌边尖红而用温药,全在脉之滑数有根。

2. 药量配比:温热药在表证中宜占全方三分之一至半数为度。案一温药占六成,案二仅三成,皆因证而异。

三、临证启悟
1. 此治则非谓专攻温热,实强调表证当以温通为要。即如表热证,亦需少量温药为引,如案二荆防之用。

2. 现代空调病、冰箱病多见"寒包火"证,更需谨守此则。外寒未解而早投寒凉,必致冰伏其邪。

3. 攻里不远寒之理,本案虽未及详述,然观案二滑石、白茅根之用,已见端倪。里热结实之际,纵值严冬,亦当用硝黄,此即"有故无殒"之谓。

结语:
经方之用,贵在通达。此二案虽病症各异,然皆本"发表宜温"之旨而获效。学者当于临床细察表里之分际,勿为表象所惑,方得经方三昧。至于"攻里不远寒"之妙用,容当另文详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