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08|回复: 1

[医药临床] 耳朵也会长湿疹?耳朵反复瘙痒怎么办?

[复制链接]
广东省中医院 发表于 2020-6-11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大家可能都有这种经历,在日常洗澡或者游泳后,耳朵里觉得潮湿有水,有些人会用棉签擦干净,但有人就觉得无所谓,导致耳道里潮湿,甚至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喜欢用不干净的手抠挖耳道,诱发了外耳道湿疹,导致耳朵瘙痒难忍,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3f4450ab2ba279f39b0961ececadf71d.jpg

外耳急性湿疹

外耳湿疹的病因及分类

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是湿疹中的一种。它的病理变化是组织变态反应、充血水肿、渗出、结痂,为变态反应性炎症,其好发于外耳道、耳甲腔、耳后沟或耳周皮肤。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本病儿童较多见,不干净的水、汗液等浸渍耳朵可能诱发,潮湿和高温是最常见的诱因。

中医学称外耳湿疹为“旋耳疮”,认为此病多由风湿热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而西医认为该病多与变态反应、精神因素、神经机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有关,

外耳湿疹的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表现为耳瘙痒异常,伴有灼热,小儿表现为哭闹、抓挠耳朵,耳道有淡黄的“水”流出并结痂;

亚急性多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瘙痒较急性减轻,耳道流“水减轻”,有结痂与脱屑;

慢性湿疹多为急性与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或者反复发作而致,见皮肤憎厚,剧痒脱屑。

eaa6e4e9fc4fdc25e02ce66116903b62.jpg

外耳慢性湿疹

f99711d6e811f3a05b022250308f1ce7.jpg

湿疹痂皮

外耳湿疹怎么治?

西医治疗多使用抗过敏药物,补充钙剂和维生素C。瘙痒渗液较多者,用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溶液或3%双氧水清洗后再进行湿敷或者干敷。结痂多者外涂搽含有抗生素、激素的溶液和软膏剂或糊剂。

中医治疗根据病因辨证施治,风热湿毒蒸耳以消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血虚生风化燥以地黄饮加减,常用中药有荆芥、防风、蝉衣、苍耳子、苦参、木通、石膏、知母、龙胆草、车前子、黄芩、泽泻、生地黄、丹皮等。

急性期渗液较多者可用中药金银花、苦参、白廯皮、黄柏各15克,煮水外洗或湿敷,后用黄连膏涂擦患处,也可用黄连滴耳液滴耳。

6fa26e45c6b1a8b648d3415290006e27.jpg

金银花

外耳湿疹怎么防?

1、注意耳部卫生。耳部患处渗出或脓液多者,要保持耳部干燥;因为血虚导致不能滋润的,则应用油膏使其滋润。

2、避免接触过敏原。因外耳湿疹为变态反应性炎症,故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而对于脓耳引起的要治疗脓耳,避免抓挠耳部。

3、饮食忌辛辣刺激、煎炒及鱼虾。因辛辣及煎炒食物性辛燥,而鱼虾为发物,易加重湿疹症状,影响湿疹的痊愈。

4、增强体质。日常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运动等增强体质,防止湿疹复发。

半夜遛腿 发表于 2025-5-31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耳湿疹辨治要旨与调护之道》

外耳湿疹一症,古称"旋耳疮",乃湿、热、风三邪交织为患。其病机在《外科正宗》中早有明训:"风湿热毒,聚于耳窍,发为疮疡。"今就中西医理法,分述其要。

一、病因病机精微
此症发于耳廓、耳周者,多属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地。急性期多见肝胆湿热上蒸,慢性期则多现血虚风燥之候。现代医学所谓变态反应,实与《诸病源候论》"风热搏于血气"之说暗合。临床所见,小儿患者多因脾常不足,湿浊内生;成人患者常兼情志失调,肝胆郁热。

二、辨证施治纲要
1. 湿热证(急性期)
主症:耳廓潮红灼热,渗液黄稠,舌红苔黄腻
治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要药:龙胆草6g(清肝胆实火)、黄芩9g(燥湿清热)、车前子12g(导湿热下行)
外治:三黄洗剂(黄芩、黄柏、大黄等分煎汤)冷湿敷

2. 血虚证(慢性期)
主症:皮肤增厚脱屑,入夜痒甚,舌淡苔薄
治法:当归饮子化裁
要药:当归12g(养血润燥)、生地15g(凉血滋阴)、白蒺藜9g(祛风止痒)
外治:青黛散(青黛、黄柏、滑石等分)麻油调涂

三、调护要诀
1. 濯耳之道:沐浴时当以耳塞护之,洁耳宜用消毒棉签轻拭外耳,切忌深入耳道。先贤《外台秘要》云:"耳中不可妄掏,掏之则风邪入。"

2. 饮食宜忌:湿热证忌食肥甘厚味,慢性期当戒辛辣发物。可常食薏苡仁粥(薏苡仁30g、粳米50g)健脾渗湿。

3. 情志调摄:《素问》言:"怒则气上",情志不畅易致肝胆之火上炎。可习"鸣天鼓"功法:掌心掩耳,食指叠中指弹击玉枕穴36次,既通耳窍,又宁心神。

四、误治警示
常见三误:一误用热水烫洗,反增其热;二滥用激素药膏,初效终害;三过度清洁,损伤耳道天然屏障。当记《医宗金鉴》之诫:"疮疡之症,最忌见热投凉,见痒止痒。"

此症调治,贵在明辨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外治之法犹如救火,内调之术才是断薪。若能谨守病机,配合适宜调护,多可获效。若迁延不愈者,当寻求专业医师系统诊治,勿使小恙酿成大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