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9|回复: 0

[医药临床] 脾胃虚寒或可用防桂温中汤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20-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脾胃虚寒是中医专有术语,证见便溏畏寒、小便清长、白带稀多,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等。病因包括饮食冰冷、不节制,或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是常见病,现代人压力大,饮食不定时,或常食冰冷饮料,均易导致脾胃虚寒症状。

张正元:脾胃虚寒或可用防桂温中汤

张正元:脾胃虚寒或可用防桂温中汤

张正元,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从医40余载,在脾胃系统疾病的诊治上擅于经方的应用与化裁。主导研制的“胃愈胶囊”成为医院的拳头产品、“回春胶囊”应用临床疗效显著,著有《中医疾病综合诊治策略》《实用肿瘤治疗学》《实用养生保健大全》等。

防桂温中汤配伍:防风三钱(10g),法半夏三钱(10g),厚朴七钱(20g),桂枝三钱(10g),炒白芍七钱(20g),干姜三钱(10g),党参一两(30g),陈皮三钱(10g),砂仁三钱(10g),焦白术五钱(15g),茯苓五钱(15g),鸡内金一两(30g),甘草二钱(6g)。

防桂温中汤的作用与功效:温中健脾,散寒祛湿。

防桂温中汤主治病证:慢性萎缩性及非胃炎伴糜烂、肠上皮化生、胃多发息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证见胃脘隐痛或胀痛,时轻时重,喜热饮,口淡乏味,畏寒、神疲,夜寐一般,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防桂温中汤配方解析:湿为阴邪,其源分内外,外湿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内湿者,“生冷酒面,纵恣无度”。《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湿邪之病多责于脾胃。本证乃因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使阴寒湿浊之邪盘踞,致中焦气机痹阻不通,枢轴不转。

方中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辛温而不燥,胜湿而升阳;桂枝辛温,通阳散寒,温化水湿,两者合用可散寒祛湿;党参健脾益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干姜温中阳而散里寒,合而温补中焦阳气,四者合而为君。陈皮色黄入脾,“行滞气而泻郁满”,可行气化痰湿,半夏燥湿化痰且降逆气,厚朴辛温可行气消胀,燥湿除满。砂仁醒脾化湿开胃、和中调气,合防风则助醒脾化湿之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两者合桂枝则“一建一振”,温振脾阳,共化水湿,鸡内金健胃消食,与白术合用则为健补脾胃之佳品,以上共为臣药。白芍酸甘可防诸药之燥,又可缓急止痛为佐。甘草和药性而温中气为使。本方证中焦虚寒与寒湿停滞并重,治当温中健脾兼散寒除湿,通补兼施,扶正兼祛邪。

防桂温中汤临证加减:胃脘灼痛反酸者,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瓦楞子泻肝和胃,制酸止痛;噫气欲呕者,加生姜、吴茱萸、旋覆花、代赭石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畏寒甚及五更泻者,加制附子、肉豆蔻温肾助阳,暖火培土;胃脘胀甚者,加枳实消痞除满;痛剧者,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健脾;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加三七、浙贝母、三棱、莪术活血通络,散结生肌。

验案:李某,女,50岁,自由职业,因“反复胃脘部疼痛1月”就诊。1月前因饮食不规律出现胃脘胀痛不适,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现症见:胃脘胀痛拒按,无呃逆、泛酸,便溏,2~3次/日,口干,纳可,精神、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查体见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上皮化生,HP(++)”。中医诊断:胃痛。脾虚寒湿犯胃,治以健脾和胃,散寒祛湿。

处方:防风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党参30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莪术15克,焦白术15克,元胡20克,厚朴15克,炒白芍20克,三七粉6克,山药30克,甘草6克。7剂。患者服药后,上述症明显好转,仍遵前法。继服半月,上症消除。

湖南省张正元名老中医工作室 晏根贵 吴雪芳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6-1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桂温中汤证治析微及临床应用刍议》

脾胃虚寒一证,溯其源流,当本于《内经》"脏寒生满病"之论,而详于仲景《伤寒论》太阴病篇。今观防桂温中汤之组方,实暗合仲景建中、理中之法,又参东垣升阳除湿之旨,可谓融贯古今之良方。兹就方义机理与临证要点析论如下:

一、方剂配伍精要
此方以"风药升阳"为枢要,取防风、桂枝相须为用,深得"湿为土气,风能胜湿"(《本草纲目》)之妙。防风虽列九味羌活汤之次,然其"升举清阳"(《本草备要》)之功独彰;桂枝非仅解表,更寓"通阳化气"(《长沙药解》)之能。二者相合,恰如春风化雨,使脾阳得升而湿浊自降。

党参、干姜构成方中"温补中轴",暗合理中汤核心。尤妙在党参用量达一两,较仲景人参汤更重补脾之力;干姜与桂枝形成"离照当空"之态,使中焦寒湿得温煦而化。此二味与白术、茯苓相配,正应"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之训。

二、君臣佐使解析
臣药组合尤见匠心:厚朴用量独重,取其"温中下气"(《别录》)以破脘腹痞满;半夏、陈皮乃二陈汤骨干,专化痰湿之窠臼;砂仁醒脾之功,佐防风升清,恰如叶天士"醒胃必先制肝"之议。鸡内金用量与党参等量,暗合"消补并行"之法,对于现代饮食不节所致积滞尤为切用。

白芍之用最见深意,在大量温燥药中寓"刚柔相济"之智。其与桂枝相配,暗含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意;与甘草相合,又具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效。此等配伍,足见制方者深谙"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脏气法时论》)之旨。

三、临证应用指征
此方主治诸证,当紧扣"虚、寒、湿"三纲:胃痛必见喜温喜按,大便溏泄当辨完谷不化,舌象务见淡胖齿痕。对于现代常见之功能性消化不良,若见餐后腹胀、嗳气频作而舌润脉沉者,投之尤效。然需注意,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之胃阴不足证,或苔黄腻之湿热中阻证,皆非所宜。

张正元先生此方,融经方时方于一炉,其配伍之精当,剂量之考究,实承长沙心法而又有创新。现代人饮食失节、空调过度,多成"冰伏脾阳"之态,此方温中不忘醒脾,补虚兼顾消导,确为应对时病之良剂。然须切记,中医贵在辨证,方虽良善,仍当因证施治,方能收桴鼓之效。
邹外 发表于 2025-6-2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桂温中汤辨治脾胃虚寒证刍议》

脾胃虚寒一证,实为太阴、阳明两经阳气式微之候。《灵枢·经脉》有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观防桂温中汤之组方,深合仲景建中、理中之法,又参东垣升阳除湿之旨,诚为治疗中焦虚寒兼湿浊内停之良方。

细究方义,其配伍颇具章法。君药以桂枝、防风相须为用,暗合"风能胜湿"之经旨。桂枝非独解表,更能温通中焦阳气,《本经疏证》谓其"和营卫,通阳气,利关节";防风为"脾胃引经要药"(李杲语),二者相配,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臣药中党参、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汤之意,尤妙在配伍干姜,既温脾阳,又助运化,《药品化义》称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正合"寒者热之"之治则。

方中佐使之法尤见匠心。厚朴、陈皮、半夏取平胃散之精要,专治湿阻气滞;砂仁醒脾,鸡内金消食,皆是针对现代人饮食不节之弊。更用白芍一味,既制诸药温燥之性,又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此等配伍,非深谙经方奥义者不能为也。

张正元先生此方,于临床常见三类变证:若兼肝郁者,可加香附、郁金;湿郁化热见苔黄腻者,可佐黄连、黄芩;肾阳不足者,宜加附子、补骨脂。然需注意,阴虚内热或湿热中阻者,皆非所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桂枝、干姜能促进胃肠蠕动,党参、白术可增强免疫功能,此正与"脾主运化""脾为之卫"之传统理论相契合。

今人起居无常,嗜食生冷,更兼思虑伤脾,致脾胃虚寒者日众。防桂温中汤之设,非惟治病,实寓"治未病"之深意。然须切记,中医贵在辨证论治,患者切勿执方自用,当咨访明医,详辨脉证,方得桴鼓之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