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8|回复: 3

[医药临床] 高龄多发性结肠息肉治验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时某,男,79岁,初诊2013年6月13日。患者在2003年腹胀肠鸣、便秽不畅,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肠息肉。从2003年~2013年,先后4次通过肠镜高频电及氩气刀电凝切除息肉,病理均为肠腺瘤。但切除后息肉反复再生,虽反复切除,终不能治愈。第5次于2013年3月26日,电子肠镜检查所见:距肛门口60cm横结肠终段,见一直径约0.3cm山田一型,表面黏膜光滑,距20cm处以下,共见10余枚直径约0.2cm、0.3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仍于肠镜下进行结肠多发息肉电切术。因畏惧息肉复发及恶变,遂于2013年6月13日来老年科求中医治疗。既往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脂血症,经西药控制,病情一直稳定。

现症:间有腹胀肠鸣,无腹痛,矢气频多、臭秽,大便不爽,日2~5次,成形或稀便。自感内热口干、溲黄、全身乏力等,舌红绛有津,苔根腻黄,舌下脉迂曲,脉细弦。

诊断:症积(多发性结肠息肉)。

辨证:脾阴不足,湿热内生,肠燥失传,浊毒稽留,瘀滞为积。

治则:养阴清热,运脾化湿,通腑泻毒,行瘀散积。

处方:鲜地黄30g,沙参30g,生白术30g,生薏米30g,败酱草15g,黄连6g,炒瓜蒌子30g,陈皮10g,鸡内金10g,桃仁10g,威灵仙15g,山甲珠6g,丹参30g,仙鹤草30g,紫芝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莪术30g。叮嘱患者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尤其饮食要避免辛辣刺激、油炸香窜之品,要素多荤少,结构均衡合理,忌食剩菜剩饭及饮烈性白酒(开具饮食处方)。

在经过上方加减调治(患者1月来诊1次),腻苔在服药后1月已全部消退,舌质红绛也逐日转淡,自云感觉舒适,口已不干,也无内热,无腹胀腹痛,大便日1~2次,成形便。但当过食油腻或粗纤维食物后,仍有大便稀臭秽现象,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炒扁豆、炒山楂、马齿苋等消食导滞之品,大便恢复正常。至2015年6月18日电子肠镜检查所见:循腔进镜80cm达回盲部,回盲瓣光滑、唇样,阑尾开口未见异样。退镜观察,所见结肠及直肠黏膜光滑完整,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新生物,证实肠息肉未复发。故从2016年8月12日后改服原汤剂2日1剂,以作善后。随访至2017年9月,病情一直稳定。2017年10月19日复查肠镜,报告循腔进镜80cm,达回盲部:回盲瓣光滑,唇样,阑尾开口清,所见结肠及直肠黏膜光滑完整,血管纹理清晰,结肠袋完整,未见溃疡、狭窄等明显异常。所见结肠、直肠未见异常。

讨 论

超过90%结肠癌由肠息肉转变而来,及时发现并防治甚为重要。本案病史达10余年,中医治疗前经5次肠镜下电切除,息肉不断生长,这与患者的禀赋及后天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经笔者辨证为脾阴虚湿热,浊毒瘀滞为积,予中药养阴清热,运脾化湿,通腑泻毒,行瘀散积,并改善生活方式,息肉未再复发。

该病属中医“症积”范畴。《景岳全书》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从患者临证及舌脉分析,症积来源于常年脾阴不足,既可因脾虚失运而生湿浊,又可致肠燥传化失司而大便异常。由此湿浊久蕴,化生热毒,稽留肠腑,瘀滞为积。遂循积病“坚者削之”“肠腑为传化之官”“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健脾养阴治本基础上,必须化湿行瘀,通腑气,解积毒以治标。汤钊猷院士对此曾提出肿瘤“种子/土壤学说”,发表抗癌新观点,要“改善肠胃局部微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细胞变异和肿瘤生长,消灭与改造并举。”

患者已年逾古稀,在选择药物及剂量上要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尺度。故方中选用地黄、沙参、生白术、陈皮、内金、瓜蒌子、生薏仁之健脾养阴化湿,又用丹参、莪术、威灵仙、山甲珠、桃仁以行瘀软坚化积,更用蛇舌草、半枝莲以抗瘤解毒。方中选用灵芝是取其滋补强壮、扶正固本作用。因为灵芝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以提高免疫功能,恢复人体内脏和细胞达到标准化,从而达到预防肿瘤生成和遏制肿瘤扩散和生长的作用(尤其其中灵芝多糖)。上海药物研究所通过大量实验提炼出一种新的抗癌机理,就是端粒酶论,灵芝能使癌细胞端粒酶失去存活条件,促进了癌细胞的自然死亡,也就是说,灵芝能够“杀死”癌细胞。此外,灵芝对患者原有的冠心病还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保护作用。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方中用其即可调补气血,又可防止息肉引起出血之虑。

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疗效,得益于患者的依从性很好,能坚持治疗,持之以恒。通过药物不断调整机体内环境及调动患者自身内源性抗肿瘤能力。也得益于患者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肠道的微生态逐步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改变了息肉的生长环境,使之无处可长,达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黄柳华 中日友好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3-3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龄结肠息肉验案浅析

本案患者年近耄耋,病程十载,息肉屡切屡发,显系本虚标实之候。细究其证,舌红绛有津而苔根黄腻,乃脾阴亏虚与湿热蕴结并存之象;肠鸣腹胀、矢气臭秽,实为浊毒壅滞肠道之征;兼见内热口干、溲黄乏力,则阴伤热郁之机昭然。此证既非纯虚无实,亦非大实有羸,当属"虚中夹瘀,瘀久化毒"之复杂病机。

治疗当遵"养阴不助湿,祛湿不伤阴"之旨。观原方以鲜地黄、沙参滋养脾阴,生白术、薏米健脾化湿,败酱草清热解毒,配伍甚合病机。然结合老年体质特点,建议可佐入莪术6g、三七粉3g(冲服)以增强化瘀散结之力;另加火麻仁15g润肠通腑,使邪有出路。其中莪术与白术相配,取"攻补兼施"之意,既避攻伐太过,又防补益壅滞。

预防调摄尤需注意:一则饮食宜糜粥自养,忌食炙煿厚味;二则情志当恬淡虚无,避免忧思伤脾;三则可配合摩腹导引之法,促进肠腑气机流通。如此药食并调,方有望截断息肉再生之途。
澄羽 发表于 2025-5-17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龄多发性结肠息肉症积证治验析义》

案中时翁之证,乃本虚标实之候。脾阴亏虚为本,湿热浊毒瘀滞为标,其病机深合《内经》"阳道实,阴道虚"之旨。脾阴不足则运化失司,如《慎斋遗书》所言"脾阴足则万邪息",今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与湿相搏,下注肠腑,灼津为痰,凝滞成瘀,终致息肉屡割屡发。此正应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论。

辨证之妙,首在明察舌脉。舌红绛有津显阴伤之象,苔根腻黄示湿热盘踞下焦,舌下脉迂曲乃瘀血明证,脉细弦主肝脾失调。四诊合参,恰如《医宗金鉴》所言"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立方遣药颇具章法:鲜地黄、沙参甘凉濡润,直补脾阴,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生白术、薏米健脾化湿,取"培土生金"之意;更以败酱草、黄连清热燥湿,暗合仲景白头翁汤法度。尤妙在威灵仙、山甲珠通络散结,桃仁、丹参活血消症,佐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解毒抗癌,深得《本草纲目》"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之精义。至若紫芝扶正固本,仙鹤草收敛止血,皆体现"既病防变"之治未病思想。

饮食调摄尤为关键,医嘱忌辛辣香燥,正合《千金要方》"凡欲治疗,先以食疗"之旨。后增炒扁豆、马齿苋等品,乃宗《饮膳正要》"调养脾胃,当以谷气为先"之道。如此药食并济,终使十年痼疾得瘳。

此案启示有三:一则息肉虽为有形之积,然根本在脾阴亏虚,若徒事攻伐,必犯虚虚之戒;二则湿热瘀毒胶着,当遵叶天士"通补兼施"之法;三则"饮食有节"实为愈病要诀。今观西医屡割屡发,中医调治四年未复,足证《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非虚言也。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5-3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龄结肠息肉症积证治刍议——时案辨治发微》

案中七九高龄患者,结肠息肉屡摘屡发,西医电凝之术虽能暂去形质,然未调其本,终成痼疾。细究其理,实乃脾阴亏耗为本,浊毒瘀滞为标,正合《内经》"阳化气,阴成形"之旨。今试析其证治枢要:

一、病机三层次析微
1. 太阴失运:舌红绛有津、口干溲黄,显系脾阴亏损,失于濡润,《慎斋遗书》所谓"脾阴一虚,则胃家游行之气无所归";
2. 阳明壅滞:矢气臭秽、便秽不爽,乃湿热浊毒蕴结肠腑,恰如《医宗金鉴》"湿热之毒,积于肠间"之论;
3. 络脉瘀结:舌下脉迂曲、息肉屡发,暗合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瘀毒互结成形。

二、组方遣药法度
1. 养阴奠中州:鲜地黄、沙参直补脾阴,佐生白术"守而不走",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
2. 化湿解浊毒:黄连配败酱草,取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意而变其制,薏米、瓜蒌子通利三焦;
3. 消症散结法:莪术、山甲珠破血消积,佐威灵仙通络,《本草崇原》谓其"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
4. 防癌截变法: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现代药理证实具抗突变作用,与传统散结药相得益彰。

三、调摄精要
1. 食饮有节:忌辛辣香燥,防助热生湿,尤重"五谷为养"之训;
2. 动静相宜:嘱缓行导引以助脾运,合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之旨;
3. 治养结合:后期改两日一剂,暗合《周易》"七日来复"之节律。

此案启示有三:首重脾阴濡润之功,次察湿热瘀毒交织之变,末取"渐消缓散"之法。患者经三年调治,终使息肉消弭未发,印证《医学心悟》"养正积自除"之论。然老年症积之治,尤当权衡攻补,若执泥峻削,反伤生生之气,学者当识此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