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3|回复: 2

[医药临床] 温中祛寒治久咳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对于咳嗽,人们常常是见咳止咳,见喘平喘,常用止嗽散、杏苏散、桑杏汤等类止咳平喘方剂,临床中或效或不效者均有。己亥年春雨水频繁,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受凉则感,而愈后好转但又见口淡、咽干、咽痒、干咳绵绵难愈,甚者月余不休。咳起时咽痒难耐,伴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疲乏困倦,常因半夜频咳不停,影响睡眠,苦不堪言。

面对病患之苦,医者要会辨证用药。此类患者平素脾阳虚弱,又常过食生冷,故寒湿困脾,正阳被困,中阳失运。因于感冒,体能受耗,所以这是感冒后咳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但又聚湿生痰。《内经》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见咳止咳,非其治也。

笔者跟师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祝建华主任门诊时常遇此类病症,今整理数则案例如下。

林某,男,40岁,自述二月前,因雨淋后感冒发热,西医对症打针服药后,感冒愈,但留下咳嗽至今未愈。症见:咽痒,咳稀白痰,下半夜为甚,伴口淡纳差,时见胃脘胀闷,肢体倦怠,呕吐清涎,苔白不渴,大便溏薄难排。

根据《伤寒论》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选用理中丸加味。

处方:党参20克,干姜6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法夏15克,陈皮10克。3剂,水煎分二次温服。

药后咳停症愈。

刘某,女,45岁,告知春节期间感冒至今反复咳嗽,多处诊治未愈。症见:咽痒,咳稀痰白痰,口淡纳差,大便溏,时咳恶心呕吐稀白痰涎。四诊分析,属中阳失运,脾虚肺寒所致。投理中汤加味5剂,水煎分二次温服。一星期后电话告知已愈。

张某,男,48岁,因感冒发热头痛,他医用银翘散3剂,药后症退,但见咽痒反复咳嗽。伴大便溏薄,排便乏力,舌淡有齿痕,纳差,脉沉滑。分析此乃脾虚,中阳不振,受凉外感后,他医用辛凉银翘散损伤阳气,寒邪客留不去所致。治疗应温中健脾散寒祛邪,投理中汤加味。

处方:干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20克,桔梗15克,法夏15克,陈皮6克,炙甘草10克。3剂。

服药后痊愈。

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则酿湿生痰渍于肺,壅塞肺气,气机出入失常,遂成痰咳。而理中汤是治疗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寒湿内生而致脾胃虚寒,气机不利的祖方。其辨证要点是:腹泻益甚而腹胀不减,咳嗽稀白痰伴咽痒咽干,不能饮食,脉沉迟无力,舌质偏淡而润,甚则胃脘冷痛,大便硬结或下利清谷,口不渴,临床中每遇此等病症屡用屡效。(朱伟杰 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9-9-24 0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则酿湿生痰渍于肺,壅塞肺气,气机出入失常,遂成痰咳。而理中汤是治疗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寒湿内生而致脾胃虚寒,气机不利的祖方。其辨证要点是:腹泻益甚而腹胀不减,咳嗽稀白痰伴咽痒咽干,不能饮食,脉沉迟无力,舌质偏淡而润,甚则胃脘冷痛,大便硬结或下利清谷,口不渴,临床中每遇此等病症屡用屡效。

分析的太好了,很受启发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7-2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中祛寒法辨治久咳之临证阐微》

咳嗽一症,虽属肺系主病,然《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训,实为辨证纲要。今观所举三案,皆见口淡纳呆、便溏倦怠、痰涎清稀等脾阳虚衰之候,此正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理中汤加味取效,非独止咳,实乃治病求本之典范。

考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原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而设。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人参补益中气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合,恰中"脾为生痰之源"之病机。今案中加桂枝、茯苓者,取苓桂术甘汤意以温化痰饮;加法夏、陈皮者,合二陈汤义以理气化痰;更佐桔梗开提肺气,使气化则湿化。此等化裁,深得"治病必求于本"之奥义。

细究三案病机,皆因脾阳素虚,复感外寒,或过用凉药,致中焦虚寒愈甚。脾失健运则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则咳逆不止。此时若徒用止咳之品,无异扬汤止沸。理中汤温补中焦,使脾阳得振,水谷精微得以输布,痰饮自消,咳嗽乃止。此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具体实践。

临证尤须注意:此类咳嗽多表现为寅卯时(凌晨3-5时)加剧,此乃肝木乘土、阴寒极盛之时;痰质清稀量多,甚则呕吐涎沫;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或濡缓。凡见此等证候,无论外感内伤,皆当考虑中焦虚寒之可能。若误用辛凉或苦寒之品,必致阳气愈伤,咳愈缠绵。

今人治咳多囿于"肺热"之说,见咳即投清热化痰之剂,殊不知脾阳不振所致之寒咳临床并不鲜见。学者当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详辨病机,方不致误。理中汤治咳之妙,正在于通过温运中阳以绝痰源,较之见咳止咳者,实有霄壤之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