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7|回复: 2

[医药临床] 益气温肾调气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常某,男,35岁。1989年3月12日初诊。近半年阴囊肿痛坠胀不适,站立行走稍久可加重。会阴部、大腿内侧亦酸胀莫名,腰背亦觉不适,平躺可以缓解,身体素质较差,经常头晕耳鸣,畏寒乏力,曾在某医院诊断前列腺炎,运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愈发身软困倦,行步拖沓,精神焦虑,睡眠不安,小便频频,或有遗尿情况。面色似有灰垢,双眼无神,检查见阴囊松弛,触诊右侧精索静脉充血,似蚯蚓盘绕。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弱微弦。证属脾肾两虚,寒湿结滞,宜益气温肾、调气疏肝之法治疗。方药:黄芪18g,柴胡12g,肉桂5g,炒小茴9g,炒王不留行30g,焦术12g,升麻6g,熟附子9g,桃仁12g,炙甘草12g,太子参15g,当归9g,葫芦巴9g,炒枳壳9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服6剂后二诊:乏力头晕、耳鸣畏寒等已不明显,下腹部常有气体流动感觉,阴囊坠胀略有缓解,舌脉如前,上方去太子参加红参20g。

服6剂后三诊,又服10余剂四诊:可见精索静脉曲张已经消失,体力恢复较好,参加一般劳动也未见复发,建议其常服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亦常用温热水坐浴。

本例精索静脉曲张为类虚冷寒疝一类病症,虽系足厥阴肝经病变,实因中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流运行,所谓血随气陷,瘀积精索静脉以致曲张如蚯蚓盘绕。余认为凡下焦血运凝滞阴分,必兼寒湿,当有肾阳不足及肝经气滞病理并存。补中益气虽为正治大法,亦必合以益肾温阳及疏肝调气方药,方可将陷于阴分之瘀血寒湿提出,故本例治方有附子、肉桂、小茴、王不留行等药。(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冯另充 发表于 2025-7-19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气温肾调气法辨治精索静脉曲张之医案阐微》

精索静脉曲张一症,虽属西医泌尿外科范畴,然以中医视角观之,实为"筋疝""寒疝"之类。《医宗金鉴》有云:"疝病皆归肝经",然本案之妙,在于洞悉肝经病变背后的脾肾虚损本质。患者阴囊坠胀、畏寒乏力、舌淡脉弱诸症,显系脾肾阳虚、寒湿下注之候,此正合《景岳全书》"阳虚则寒从中生"之论。

本案辨证有三重精要:其一,抓住"气虚下陷"病机关键。李东垣《脾胃论》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患者久站加重、平卧缓解,正是中气下陷典型表现。方中黄芪、升麻、柴胡配伍,暗合补中益气汤升提之旨,尤妙在加入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形成"釜底加薪、气化有权"之势。其二,注重"肝络瘀滞"病理环节。王不留行、桃仁、当归活血通络,既遵《临证指南医案》"络以辛为泄"之训,又避破血伤正之弊。其三,把握"寒湿凝滞"病性特点。小茴香、葫芦巴温散下焦寒湿,与白术、枳壳健脾化湿之品相伍,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仲景心法。

治疗次第尤见章法:初诊以益气温肾为主,待阳气来复即易红参大补元气;症状缓解后转用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善后,符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更值称道者,是注意到"下腹部气动"的服药反应,此乃《伤寒论》"阴阳气不相顺接"得通之兆,医者未更方而仅调整参类品种,足见辨证之精审。

此案启示有三:一者,现代医学局部病理改变当纳入中医整体辨证体系;二者,温阳药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当遵循《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之性;三者,慢性生殖系统疾病需重视"肝脾肾三经同调"的治疗策略。然需申明,附子等辛热之品须严格把握剂量与适应症,现代临床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范使用。

(按:本文所述方药乃个案经验,具体应用须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精索静脉曲张Ⅲ度以上或伴睾丸萎缩者,应及时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7-20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气温肾调气法辨治精索静脉曲张之医案阐微》

精索静脉曲张一症,古籍虽无专名,然考其证候,实与《金匮要略》"寒疝腹痛"、《医林改错》"血瘀下焦"诸论暗合。本案辨证精当,治法周详,深得"治病求本"之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之要。

一、病机阐发:本案呈现脾肾阳虚为本、寒瘀互结为标之复合病机。《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患者阴囊肿痛坠胀,显系肝经所过之处气血壅滞。然细察其头晕耳鸣、畏寒乏力、舌淡脉弱诸症,实为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之候。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肾阳式微则气化无权,终致寒湿下注,血行涩滞,形成本虚标实之局。

二、治法解析:何氏立益气温肾、调气疏肝之法,暗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其用药特色有三:一则重用人参、黄芪、焦术等建中益气,佐升麻、柴胡升提清阳,此乃东垣补中益气法之化裁;二则巧配附子、肉桂、葫芦巴温补肾阳,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三则佐小茴、枳壳疏肝理气,桃仁、王不留行活血通络,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尤妙在用王不留行30g为君,此药《本经逢原》谓其"专行血分,通利九窍",现代研究证实可改善微循环,足见古今用药之理相通。

三、转归启示:二诊见"下腹气流"乃阳气来复之兆,易太子参为红参,更增温补之力;至四诊时瘀散阳回,改投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善后,深得"缓则治本"之要。其用温热水坐浴之法,暗合《外科正宗》"熏洗温通"之旨,辅助药力透达病所。

此案启示:精索静脉曲张非独肝经之病,当从"肝脾肾三经同治"着眼。现代医学谓其发病与静脉瓣功能不全相关,而中医"气为血帅"理论恰可解释其病机。临床遇此类患者,当细辨其寒热虚实,不可概用活血化瘀一法。若见舌红脉数者,又当参知柏地黄丸意化裁,方为圆机活法。

(按:本案用药附子等辛热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王不留行用量较大,临床须循序渐进。凡用古方,必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为善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