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9|回复: 2

[医药临床] 越鞠丸治小儿大便自遗病案一则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董某,男,8岁。2019年5月21日初诊:大便自遗近1年,加重1月。近1年来,患儿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拉裤子”症状,因出现的次数不太频繁,未予重视。近1月几乎天天有“拉裤子”,遂来求诊。诊见患儿形体偏瘦,面色暗黄,食欲一般,大便日1次,每次都是拉到裤子之后再去厕所,小便次数多。口干喜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脾虚湿蕴,气机郁滞证。治疗以健脾运湿,行气解郁为主。方以越鞠丸加减:香附9g,川芎9g,炒栀子9g,神曲12g,姜半夏4g,陈皮9g,茯苓6g,葛根15g,甜叶菊1g。7剂,水煎服。

2019年5月28日二诊:本周未再出现大便“拉裤子”情形。食欲转好,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神曲改为15g,7剂,水煎服。

服完7剂后,病愈,停药。

按:辨证时以整体辨证为主,患儿气机不畅、气机郁闭,不管是病导致的郁,还是郁导致的病,行气解郁当为正法。对于郁的治疗,一般多从肝脾考虑。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运化,化湿行滞,两者也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同病,气机郁滞之证。治疗用药时略有不同。张仲景柴胡类方是治疗偏重于肝之郁,朱丹溪统治诸郁的越鞠丸是治疗偏重于脾之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朱丹溪认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本方就是发越这些结聚的基本方。苍术主在化湿郁,香附主在行气郁,川芎主在行血郁,神曲主在消食郁,栀子主在清热郁。共同作用可以化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但是对方中君药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六郁轻重调整君药。从病位来看,本方主要以化湿消滞,行气活血治郁,病位主在脾胃。因此临床见到郁证表现以脾胃症状突出者,笔者常选用本方治疗。

本案辨证时,首先判定患儿为郁证,然后结合食欲一般,面色差,无胸胁症状,无口苦咽干,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病位以脾胃为主,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所以选用本方化湿开郁,调畅气机。又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舌苔白厚腻,考虑以痰为主,因此用二陈汤代替苍术,加葛根生津。(吕小琴)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韩次 发表于 2025-6-9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鞠丸调治小儿大便自遗之证治析义》

董案之治,深契丹溪"六郁"要旨,实为郁证辨治之典范。本案患儿大便自遗年余,观其形瘦面黄、苔白厚腻、脉沉细,显系脾虚湿蕴、气机壅滞之候。吕氏取越鞠丸化裁,未及旬日而奏效,其理法方药颇堪玩味。

一、郁证机要辨微
朱丹溪《格致余论》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小儿"脾常不足"之体,易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中焦气机窒塞。本案特殊处在于郁结表现非寻常胸胁胀满,而见大便失摄之症。此乃脾失健运,湿浊下注,魄门失约使然。越鞠丸以香附开气郁为君,川芎调血郁为臣,更佐神曲消食、栀子清热,暗合《内经》"浊气在下,则生飧泄"之旨。

二、方剂化裁精义
原方苍术易为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实具巧思。患儿苔腻脉沉,显系痰湿偏盛,二陈汤燥湿化痰之力较苍术更胜一筹。加葛根15g尤为关键,既合"湿胜则濡泄"病机,取其升清止泻之功,又解口干喜饮之标。甜叶菊1g为佐,既矫味又不碍药性,深得儿科用药之妙。

三、郁证治疗范式
此案提示郁证辨治当突破"肝郁"窠臼。李东垣《脾胃论》强调:"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本案取效关键在把握三点:首辨病位在脾不在肝,次明病性属虚实夹杂,终以运脾解郁为枢机。二诊增神曲至15g,强化消食导滞之力,正是"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临证指南医案》)的具体实践。

结语:越鞠丸之妙,在于通治诸郁而灵活权变。本案启示后学,小儿大便异常当重视气机调畅,对于无明显器质病变的排便障碍,从"郁"论治往往可收意外之效。然须谨记,运用古方贵在知常达变,若见纯虚无实或热郁明显者,又当另择他方,不可执一而治。

(本文所述方药须经执业中医师辨证指导,切勿盲目套用)
邓姻 发表于 2025-7-22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鞠丸治小儿大便自遗病案评析

董某小儿大便自遗一案,辨证精准,用药得当,体现了中医“郁证”理论与脏腑辨证的紧密结合。今从病机、方义及临证要点三方面评析如下:

一、病机探赜:脾虚湿蕴为本,气机郁滞为标
患儿病程一年,症见大便失摄、形体消瘦、面色暗黄、苔白厚腻,显属脾虚湿蕴之证。《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精微,反聚为湿,下注肠道而致遗便;湿浊困遏气机,枢转不利,又加重脾失升清之职,形成恶性循环。然本案特殊之处在于“郁”的病机贯穿始终——朱丹溪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患儿虽未见情志异常,然湿邪久羁必碍气机,气郁又反阻脾运,故治当解郁与健脾并举,此正合越鞠丸“统治诸郁”之旨。

二、方义解析:越鞠化裁,标本兼顾
原方以香附(气郁)、川芎(血郁)、栀子(火郁)、神曲(食郁)、苍术(湿郁)五药对应六郁(缺痰郁)。本案巧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易苍术,既存化湿之功,又增化痰之力,契合小儿“脾常不足,易生痰浊”之体;加葛根升清止泻,暗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经旨;甜叶菊甘润和中,可制诸药辛燥。全方未拘泥原方等份之制,而据湿、痰、气郁偏重灵活调整,体现“郁有六,方有变”的临证智慧。

三、临证启示:郁证辨治当重病位
郁证成因复杂,本案提示两点要义:
1. 小儿郁证多涉脾胃:不同于成人肝郁常见胸胁胀满、嗳气太息,小儿“肝常有余”易化火,“脾常不足”多生湿,故郁证常见纳呆、便溏、消瘦等中焦症状。本案未见肝经证候,故舍柴胡类方而取越鞠,正是“治病必求于本”之体现。
2. 舌苔为湿郁辨证关键:患儿苔白厚腻提示湿浊壅盛,然未见黄腻,故去栀子之寒,加半夏之辛温,此即丹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之变通。若苔转薄白即减化痰药量,亦示“中病即止”之戒。

结语
此案以越鞠丸为底方,融二陈汤、葛根于一体,非但治标止遗,更通过调畅中焦气机恢复脾运,可谓“治郁即治脾”之典范。然需注意的是,小儿大便自遗亦有下元不固、肺脾气虚等证型,临证当细辨舌脉,勿执一方以应万变。吕氏此案,堪为郁证辨治的生动教材。

(评析者按:本文所述方药乃个案经验,读者请勿盲目套用,须遵医嘱辨证施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