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4|回复: 2

[医药临床] 叶天士运用吴茱萸、川楝子对药经验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吴茱萸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十分广泛,《得配本草》有“(川楝子)得吴萸,疗气痛囊肿”,“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之症”的导气汤(《医方简义》)亦有二药配伍。二药配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有行气降逆,开郁散结的功效,可用于肝郁气逆的疝气、头痛、腹痛、胁痛等病。此对药亦为叶天士临证常用,兹举例介绍如下。

对药介绍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月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病证。《神农本草经》言:“(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辛则行散,热则消寒,故能温中、暖肝、助阳、解表、通经、散结、走络,用于阳虚、寒伤内外诸症。苦主降,肝逆则见厥、眩、吐酸,脾胃逆则呕恶、呃逆,肾逆则喘、奔豚、不得卧,肝、脾、肾、胃四者逆气上冲,皆可平之。《药典》吴茱萸规定用量为2~5g。《临证指南医案》载吴茱萸以五分、七分、八分、一钱为多,入丸剂用一两。《未刻本叶氏医案》则以三钱、五钱为多。

叶天士喜用淡吴茱萸,《临证指南医案》有“滚水泡洗十次”记载,目的是减轻其辛苦燥烈的作用,《脾胃论》有“汤洗去苦烈味”的论述。吴茱萸大剂量应用可导致中枢兴奋,故曰其有毒,一般用量应以15克以下为宜。

川楝子为栋科植物川栋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金铃子。其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本草求真》言:“惟计古方茴香、川楝,历为治疝千古俎豆”,故川楝子为治疝专药。叶天士将川楝子入汤剂常用一钱。《药典》规定用量为5~10g。《得配本草》对吴茱萸的炮制论述最详,言:“清热,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川楝子的毒性成分主要在于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临床多因将其误用为苦楝子导致中毒。与吴茱萸一样,川楝子临床也应以小剂量、短期服用为宜。

叶氏治验

吴茱萸与川楝子对药散见于叶氏医案中,《临证指南医案》共有26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共有6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共有4案,被广泛用于腹痛、痞、便闭、木乘土、痢、痉厥、疝、胁痛、呕吐、瘕、肝火等病。《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言:“医用吴萸、川楝,苦辛温佐苦寒降泄不安。”

少腹瘕聚,痛甚带下。

泡淡吴萸三钱、紫石英二两、黑豆皮一两、桂心三钱、乌贼鱼骨一两、小茴香五钱、胡芦巴七钱、茯苓一两、粗当归片一两、巴戟天一两、川楝子五钱、白薇一两、明润琥珀三钱。(《未刻本叶氏医案》)

诸病源候论》言:“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妇人瘕聚,病位在少腹,少腹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证治准绳》载:“少腹痛厥阴也。”以方测证,此证当为阳虚肝寒,兼有湿证,法当温肝散寒,行气止痛,故以吴茱萸、紫石英、桂心、葫芦巴、巴戟天温肝散寒,川楝子、吴茱萸、琥珀行气止痛,黑豆皮、当归养血柔肝,茯苓、白薇燥湿渗湿以治带下,乌贼骨为消症瘕积聚之专药。全方以温通为主,兼化湿,疗瘕聚而理带下。

王,五五,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胃,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半夏、川连、姜汁、左牡蛎、淡吴萸。(《临证指南医案》)

外台秘要》曰:“病源呕哕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消所为也。”呕哕病位在胃,病机为肝木侮胃,虽有胃虚,然“非纯补可知”。叶天士立法泄木安土,木分肝胆,土有脾胃,泄厥阴肝木,和阳明胃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苦能降胃泄肝,合腑之性,制肝之用;辛能宣通,解肝之郁,畅胃之气。方中川楝子、吴茱萸辛开苦降,为调肝之对药;半夏、黄连、姜汁取法张仲景生姜泻心汤之意,清代医家邵新甫曾总结叶天士治法,言:“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泻心法为调胃之法。方中牡蛎一味咸以软坚,有消瘕降逆之用。

沈女,腹痛少减,呕逆已止。上焦热,下焦冷,肝阳尚未和平。拟进当归龙荟法。

当归、龙胆草、川楝子、芦荟、川连、吴萸、大茴。(《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当归龙荟丸的医案有十余则,医案言当归龙荟法,可知此为叶天士师此方治法特点,而不固守其方药组成,这是叶氏运用古人成方的特点。叶天士立方仅取当归龙荟丸中当归、龙胆草、芦荟、川连四味,降逆平肝。考虑此患者有上热下寒之证,兼肝阳未平之因,故加用吴茱萸、川楝子、大茴。大茴香又称八角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四经,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功效,《临证指南医案》共见13次。吴茱萸、大茴香配伍温阳散寒,暖肾温肝,并能开郁散结,温下焦,二药配合川楝、当归理气活血止痛。

施,四八,立冬前一日寒战后热,属厥阴,食蟹咸寒沉坠,浮肿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肿胀愈加,显然阳微浊聚。治从气分,开泄冷湿。粗桂枝、吴萸、川楝子、茯苓、生牡蛎、泽泻,磨青皮汁十匙。(《临证指南医案》)

疝,《说文》谓:“腹痛也”,《医碥》载:“睾丸连小腹急痛,曰疝……张子和谓此为肝经之病”。此案为疝,兼有寒热见证,病属厥阴无疑,然其病甚有时,“至晚肿胀愈加”。叶天士十分重视发病、病重时间,入夜为阴主时,阳虚,故病情加重。病机属阳虚寒湿,辨卫气营血属气分,立法开泄冷湿。苓桂剂是后世总结张仲景方剂中很重要的一类,茯苓、桂枝配伍能够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牡蛎泽泻散亦为仲景方,此方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者”。叶天士言:“苓桂术甘汤劫饮,牡蛎泽泻散止遗逐水”,二者合用温阳化饮治湿。吴茱萸、川楝子对药为疝病专药组合,辛开苦降,消疝于无形,配青皮汁增加行气作用。

吴茱萸、川楝子皆有小毒,临床当慎用,重视炮制,保证药物质量,随证用量要在规定范围内,如此方可减毒增效。(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丁央 发表于 2025-7-27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叶天士运用吴茱萸与川楝子对药之精义

吴茱萸与川楝子之配伍,乃中医方剂学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之典范。此二味相须为用,既能制其偏性,又能相得益彰,诚如《得配本草》所言"得吴萸,疗气痛囊肿",其理法精微,值得深入探讨。

一、药性相制之理
吴茱萸辛热燥烈,专入厥阴,能散沉寒、开郁结;川楝子苦寒沉降,善清肝火、疏气机。二者一热一寒,一升一降,正合《内经》"寒热并用"之法。叶天士深谙此理,其用吴茱萸必以滚汤泡洗,减其燥烈;用川楝子则多酒蒸煨制,缓其苦寒。此般炮制,既存药性之效,又避偏胜之害,实为"制方之妙,存乎一心"。

二、临证运用之要
叶氏运用此对药,尤重病机辨析。凡见肝经寒热错杂之证,如疝气作痛兼见口苦、胁胀者;或厥阴头痛伴呕吐涎沫者,必察其寒热之多寡而调整配伍比例。观《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有以吴茱萸为主者,取其温通之力;有侧重川楝子者,用其疏泄之功。更妙在佐使配伍:合小茴香则专治寒疝,配黄连可治呕酸,佐当归能调经痛,此皆示人以活法。

三、剂量权衡之慎
二药皆具小毒,叶氏用量极为考究。吴茱萸多在一钱以内,川楝子亦不过钱半。其门人记云:"师用辛烈,如持利刃,慎之又慎。"今之《药典》所定剂量,实承叶氏心法。尤当注意者,川楝子不可与苦楝子相混,前者疗疝,后者杀虫,若误用必致毒性反应。

四、现代应用之思
今人用此药对,当师古而不泥古。如治慢性前列腺炎之少腹坠痛,可仿叶氏法,以淡吴茱萸6克配醋制川楝子9克,佐乌药、荔枝核;治偏头痛属肝经寒热夹杂者,可酌加川芎、白芷。然必须谨守"中病即止"之训,切忌久服。

叶天士此对药运用,体现了中医"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其精妙处在于:以药物之偏性纠人体之偏颇,而通过恰当配伍,使药性归于平和。学者当于此用心体悟,庶几可入辨证论治之堂奥。
陈之百九 发表于 2025-7-2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运用吴茱萸-川楝子药对之精义探微》

吴茱萸与川楝子之配伍,实为中医"相反相成"理论之典范。二者一热一寒,一辛一苦,恰合《内经》"辛开苦降"之要旨,更暗合叶天士"肝体阴用阳"之学术思想。今就叶氏运用此药对之经验,作专业阐发如下。

一、药性配伍之深意
吴茱萸禀少阳春生之气,其性辛热,《本草经解》谓其"能达木郁";川楝子苦寒沉降,《本草备要》称其"专泻肝火"。二者相配,形成独特之"刚柔互济"格局:吴茱萸之辛散可制川楝子之寒遏,川楝子之苦降能缓吴茱萸之燥烈。叶案中常见"淡吴萸-炒川楝"之配伍法度,其炮制工艺尤见匠心:吴茱萸经滚汤泡洗,既存辛通之性,又减燥烈之弊;川楝子酒蒸或麸炒,既增疏肝之效,又缓苦寒之性。此等细节,足见大师用药之精微。

二、临床应用之枢要
1. 疝证治疗:叶氏活用此药对时,常佐小茴香、荔枝核等品。其治疝特色在于"三焦分消":吴茱萸温厥阴,川楝子疏少阳,更配茯苓、泽泻导湿下行。如《临证指南医案·疝门》周案,以"淡吴萸五分、川楝子一钱、茯苓三钱"治阴囊肿胀,正体现"治疝必先调气"之旨。

2. 肝胃同治:对于肝逆犯胃之呕逆,叶氏独创"降浊不伤阴"之法。观《未刻本医案》某脘痛案:"淡吴萸七分拌炒川楝子一钱五分,佐以旋覆花、代赭石",既降胃逆,又防苦燥伤津,深得"忌刚用柔"之妙。

三、剂量法度之玄机
叶氏用量颇具深意:吴茱萸多控制在五分至一钱(约1.5-3克),川楝子常用一钱(约3克)。此等"轻灵之剂",正合其"醒胃通阳"之治疗思想。尤当注意者,叶氏用此药对多不超过七剂,盖因二者皆有小毒,久服恐伤正气。现代药理证实:川楝素超过5克/日即可能引致肝损,与古人"中病即止"之诫不谋而合。

四、临证拓展之智慧
此药对之运用,叶氏每因证化裁:治头痛配川芎、蔓荆子;疗胁痛合柴胡、郁金;医腹痛佐芍药、甘草。其灵活处在于:始终把握"疏泄肝用"这一核心,使药对之效与整体方剂浑然一体。学者当于《叶氏医案存真》"肝风篇""胃脘痛篇"细加揣摩,方能得其三昧。

结语:叶氏运用吴茱萸-川楝子药对,既承《内经》"火郁发之"之经旨,又创"通阳不伤阴"之新法。其配伍之精、用量之慎、炮制之巧,皆为后世垂范。然须切记:此辛热苦寒之品,必在准确辨证前提下使用,方不致偾事。今人研习,当以叶案为镜,参合现代药理,使古法焕发新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