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6|回复: 2

[医药临床] 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肠梗阻一例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雷某,男,38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约5小时”于2018年2月6日来诊。患者于下午17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刻见:上腹部疼痛、恶心、舌红苔黄厚、脉弦滑等。患者以腹痛为主症,属中医“腹痛病”范畴。患者外伤致胃肠受损,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蕴结于肠腑,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舌红苔黄厚,脉弦滑均为湿热蕴结之象。四诊合参,病位在肠腑,与脾胃相关,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清热利湿,通腑泄热。方药:拟方大承气汤加减:炒枳实6g,厚朴6g,大黄6g,芒硝10g,红花5g,桃仁10g,牡丹皮10g,生姜12g。3剂。水煎400ml,早晚温服。

2018年2月9日复诊:患者服上方后腹痛消失,大便得下,中下腹部可见液平,中腹部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根据腹部立位片,考虑患者仍有肠梗阻,鉴于患者大便为稀便。调整中药为调胃承气汤加减,本方较大承气汤方去除理气之枳实、厚朴,其行气力量较弱,仍有通下之功,又加入甘草以补益脾气,加生姜以温胃止呕,使泻下不致太过而损伤正气。方药如下:大黄6g,玄明粉15g,甘草6g,生姜12g。2剂,每日1剂,水冲400ml,分早晚温服。

2018年2月11日三诊:患者无腹痛,大便通畅: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腹部见肠管积气,无明显扩张,左上腹见小气液平面。停诊出院。

大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方中以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能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务宗巍 侯志红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无恙 发表于 2025-6-18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承气汤加减论治肠梗阻的经方运用要义》

本案以《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治疗肠梗阻,体现了经方"辨证精准、方证相应"的核心理念。患者腹痛伴呕、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显系阳明腑实之证。张仲景在《伤寒论》212条明言:"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承气汤主之。"此案虽无谵语潮热,然腹痛拒按、苔黄脉滑已具"痞满燥实"四证,尤以燥实为要,故取大承气汤为底方甚为得当。

方中大黄、芒硝为君,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取"急下存阴"之义。妙在加红花、桃仁各10克,此乃活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法,针对患者外伤病史,既通腑实又化瘀滞。牡丹皮10克清血分郁热,与生姜12克相伍,暗合"火郁发之"之旨,防苦寒太过冰伏邪气。首诊三剂即效,正应《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之论。

二诊转投调胃承气汤尤见匠心。患者便稀而仍有液平,此非燥屎内结,乃"热结旁流"之象。《伤寒论》105条云:"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去枳朴之破气,加甘草6克护胃,既避"下之太过"之弊,又存通下之力,深得仲景"保胃气"心法。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肠梗阻辨治当分"燥实"与"瘀热",本案先峻下后缓调,层次分明;其二,经方运用贵在变通,大承气汤加活血药,乃"腑病治血"之妙用;其三,下法须把握尺度,二诊减枳朴加甘草,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然需注意,若见脉微肢冷、舌淡苔滑等阳微之象,则当慎用承气辈,可参《金匮》大黄附子汤法。
云蒸鱼含 发表于 2025-7-24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之辨证要旨》

本案以《伤寒论》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梗阻,实为经方活用之典范。兹从三方面析其要义:

一、病机辨析精当
患者腹痛伴呕、舌红苔黄厚、脉弦滑,医者断为"湿热蕴结肠腑"极契经旨。《素问·举痛论》云:"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本案辨证紧扣"不通则痛"病机,既见阳明腑实之燥热内结(舌脉为凭),又察脾胃本虚之因(外伤饮食致损),标本虚实之辨尤为精审。大承气汤本治"痞满燥实"四证俱全者,本案虽未至燥屎内结之甚,然湿热壅滞、气机闭阻之病机相通,故去原方枳、朴之峻,佐入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正合《医宗金鉴》"瘀热互结者,当参桃核承气法"之训。

二、方药进退法度
初诊以大黄、芒硝为君,取其"泻热破结"之功,佐桃仁、丹皮既防热伤血络,又寓"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复诊转投调胃承气汤尤见匠心:患者便稀而梗阻未除,此际若续用大承气恐伤正气,故去枳朴之辛燥,加甘草护胃,玄明粉代芒硝取其缓下,暗合仲景"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之慎攻思想。这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用药次第,深得伤寒心法。

三、经方活用启示
大承气汤本治阳明腑实重证,本案拓展应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体现"异病同治"之妙。现代医学所谓"肠梗阻"与《伤寒论》"燥屎内结"虽病理不同,然"腑气不通"病机相通。医者妙在:1)以舌脉为据,不拘西医病名;2)随证化裁,原方去枳朴之半,加活血药以应"外伤致瘀"之变;3)中病即止,及时转方护正。此等用法,较之吴鞠通《温病条辨》"承气养荣汤"等变法,别具临床慧心。

结语:本案示范了经方运用的三个关键——病机把握贵在"准",方药调整重在"活",疗效判断要在"慎"。然须申明:承气类方属峻下之剂,现代临床运用务必严格掌握适应证,若见"脉滑而疾"或"脉反微涩"等真虚假实之象,即当遵仲景"不可与之"之戒。学者当于经典中求法度,于临证中悟变通,方不负仲景"随证治之"之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