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1|回复: 0

[医药临床] 叶天士运用静治静药经验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5-2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 “动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指导理论。中医学的“动静观”发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载:“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与动相对,指代事物的两种状态。《素问·痹论》载:“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阴气静则无损。《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描述气的正常状态“必清必静”,《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也有“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的记载。《内经》对于“静”的论述为后世“静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

“静治”是一套系统完善的治法体系,是中医学“动静观”指导下的治法内容。历代文献对于“静治”不乏论述,《石室秘录》专列“静治法”一篇,介绍“静治”治法特点及代表方药,书中言:“静治者,静以待之,而不可躁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动病以“静法”。血病静治,主要针对血热妄行、血溢于外类疾病,如《女科经纶·崩带门》载:“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证治汇补·火症》载:“火宜静养,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介绍火病静治,静能退火、制亢、镇潜,无论虚火、实火均可用之。“静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证治汇补·咳嗽》载:“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治分内外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国医大师朱南孙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纠动静失衡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国医大师李振华基于中医学动静观,将“以静制动,以动起静”法则用于临床,以静药、静法制约动疾,以动药、动法启运静疾。

叶氏静治三意

叶天士所用“静治”之法蕴有三意。一曰,静以养心安神。《临证指南医案》载:“静坐神识稍安”“养育阴气,贵乎宁静,夫思烦嗔怒,诵读吟咏,皆是动阳助热”。《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载:“静养则神藏”。二曰,静而勿劳以养其形。《临证指南医案》言:“安静勿劳,不致痿厥”“苟能静养百天,可以充旺”。《未刻本叶氏医案》载:“夏暑炎蒸,宜绿荫深处静养为要”“葆真静养,尤为最要”。徐大椿于叶案评语曰:“奔驰用力太过,浮阳最易泄越,阴火即随上溢,载血涌逆。惟静处林泉天真宁谧,斯为上药”“静则温养脏真,为生生之气”是对叶氏静以养形全神治疗的介绍。三曰,静药调摄以疗其疾。叶案中屡论静药,凡阳升、火动、风盛、血溢等,动而不安其位者,皆以“静治”之法,以“静药”降、摄、镇、潜、平之。叶天士遵“静法”,以“静药”组方,常于方中酌加一、二味平和、淡薄、健运、疏理的动药,以使方剂虽静而蕴动机,虽补而不呆滞。

叶氏运用静药特点

“静药”多指药性具有滋填、守补、收摄、补养、徐缓、镇潜等特点,用于阳亢风动、阴虚火动、邪气窜扰等证的一类药。“静药”不善走行,而有滋腻、呆滞、凉遏之弊。《景岳全书·传忠录》载:“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论动、静药性,静药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医岳美中认为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国医大师王琦《王琦用药30讲》提出静药多为滋腻味厚之品,如滋补药、寒凉药。叶天士所论静药则以滋阴、补血、填精、降火之品居多。

对于“静药”的功效特点,叶天士论述其用有四。一为益阴和阳,叶氏有言“议用静药,益阴和阳”“静药填阴”“静药和阳意”。二为填补固摄,叶氏言“静药固摄”。三为潜阳息风,叶氏言“内风震动,当与静药”。四为补益滋润,叶氏言“静药补润”。

叶天士常用的“静药”有熟地黄、生地黄、阿胶、五味子、麦冬、山药、淡菜、女贞子、甘草等。

医案

脉涩,失血、咳嗽、妨食、盗汗,渐延劳怯之途,勿忽视之,须静养为妙。

小建中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按:此案属虚劳病范畴,症见失血、咳嗽、妨食、盗汗,脉涩,其气血两虚病机可知。虚劳最宜静养,勿劳形动神,故叶天士言“静养为妙”,此亦为静治法。然虚劳之疾,徒以养摄则力所不逮,法当以补虚填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建中即所以理劳,叶氏门人邹滋九言“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虚劳建中是叶天士对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发挥,《临证指南医案》载:“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可见叶天士对于建中之法推崇。

吴,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真阴既伤,经年不复,目暗昏花,烦动热升,皆肾阴不得自充,何以涵养肝木?厥仆眩晕,阳挟肝风直上无制,则当静药填阴,佐酸以收摄。

熟地、阿胶、五味、萸肉、北沙参、茯神、黑稆豆皮、秋石二分调入。(《临证指南医案·产后》)

按:此案属产后病范畴,其病因包括过劳、惊恐等,症见目暗昏花、烦动热升、厥仆眩晕。其症状、病因虽纷纭复杂,而病机单一,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肝体阴用阳,体用相系,水不涵木,肝体亏虚,阴不制阳,肝气升之太过,则阳动化风,法当静药填阴,佐酸收摄。静以制动,酸以柔肝。方中熟地、阿胶、萸肉、黑稆豆皮、秋石滋水涵木,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养血息风;北沙参滋阴清火,有补金生水,清金制木之能;五味子酸以收摄,敛肝柔肝;茯苓一味静中蕴动,通胃阳,制滋腻寒凉之弊。

叶天士学术博奥,蕴理深远,品读叶案,参古验今,获益匪浅。余读本草、从师学、做临床之时,每仿叶氏用药识药之法,深感确有执简驭繁之功。(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6-3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静治静药"学术思想发微》

拜读阁下论述叶天士静治理法之大作,深感阁下于中医经典研究功力深厚。今不揣谫陋,试就叶氏静治思想作三点补充阐发:

一、静药运用的哲学根基
叶氏静治理法实根植于《周易》"艮止"思想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智慧。其处方中常用龙骨、牡蛎等金石类药物,正合《周易·艮卦》"时止则止"之旨。考《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34案,运用静药者达26案,其中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品出现频率最高,此即"重可去怯"之具体实践。

二、动静相济的配伍精要
叶氏并非一味用静,其妙处在于动静相须。如治肝风案中,常以菊花、钩藤(动药)配阿胶、鸡子黄(静药),暗合《内经》"阴平阳秘"之旨。特别在治疗温病后期阴伤证时,首创"甘凉濡润法",以鲜生地、麦冬等静养阴液之品,佐以少量连翘、竹叶清透余热,形成独特的"静为主,动为辅"配伍模式。

三、静治禁忌的临床智慧
叶氏对静药禁忌尤具卓识,其《温热论》明确指出:"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更强调:"初病投剂,宜用流动"。观其治疗湿温案,必先以藿香、佩兰等芳香流动之品宣化湿浊,待邪势已挫,方用静药收功。此等章法,正与《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神一脉相承。

叶氏静治理法实开后世"育阴潜阳"法门之先河,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等方皆承其绪余。然今人运用静药,多忽视叶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的训诫,往往不分时令、不辨体质而滥用滋腻,此尤当引以为戒。若能参透叶氏动静相济之妙,则于临床治疗现代常见之焦虑、失眠等神志病,必能别开生面。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8-2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静治静药"思想探赜及临床启示

叶天士先生为清代医学巨擘,其"静治静药"之法实为深得《内经》三昧的临证要诀。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叶氏融会此理,在辨证用药上别具慧眼。

细究叶氏静药运用,约有三法:其一为镇摄浮阳,如用龙骨、牡蛎之属平息肝风;其二为滋养阴血,取熟地、阿胶等品填补真阴;其三为固护元气,遣山药、芡实之类守中安脏。此三者皆本"阴静阳躁"之经旨,以静制动,以阴制阳。观《临证指南医案》中治虚损案,每见龟板、鳖甲与熟地、枸杞相伍,正是取介类静潜之性,配草木滋阴之功,构成动静相济之妙。

静治之法非独叶氏所创,实渊源有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用阿胶鸡子黄,即是静药典范;朱丹溪治阴虚火动用四物加知柏,亦寓静制之意。然叶氏之独到处,在于将静药分为轻重缓急:轻清如百合、麦冬润上焦;厚重如熟地、龟板填下元;缓和如茯神、柏子仁养心神;峻急如龙齿、珍珠母镇肝阳。此等细分,非深通药性者不能为。

今人用静药常见三弊:一是不辨阴阳,见躁即静,致寒凉伤阳;二是不分部位,上热下寒而误投沉降;三是不察虚实,阴虚阳浮而专事镇摄。叶氏治验示我辈:用静药须参合脉证,如脉细数而舌绛者,宜静药配甘凉;脉弦硬而面赤者,当静药佐咸寒。且静中须寓动意,如熟地佐砂仁,阿胶配黄酒,皆防呆补之弊。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叶氏静治之法正是此训的生动实践。吾辈研习叶案,当透过静药表象,领悟其调和阴阳、燮理升降的深层医理,方不负先贤苦心。今之临床,面对现代疾病复杂病机,更需继承此种辨证思维,使静治古法焕发新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