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1|回复: 2

[中医理论] 叶天士“缓治”理论解析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5-1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缓,《广韵》“缓,舒也”,有舒解、缓解、缓慢之意。缓治是指一种针对病情实际,不求速效,缓慢治疗疾病的方法。缓治理论首见于《内经》,其论述主要集中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急者缓之”“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治有缓急,方用大小”。《石室秘录》专列“缓治法”一篇,言:“缓治者,不可急而姑缓之也”,并于此篇详细论述缓治的治法内容。叶天士对于缓治论述丰富,《临证指南医案》载:“久恙非汤药可投,缓调须用丸药”“王道固难速功,揆之体用,不可险药”等。徐大椿于《徐批叶氏晚年方案真本》对叶氏缓治提出了很高的评价,曰“久病之缓剂精极”。

缓治理论指导下缓方

缓方为七方之一,是方剂学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缓治理论指导下而确立的方剂。历代医家以缓而拟定方名者,不胜枚举,如陈士铎《辨证录》缓攻汤、《普济方》缓风散、《兰室秘藏》缓筋汤、《医宗金鉴》缓肝理脾汤等。《儒门事亲》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聘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别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矣。有‘气味薄药’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

叶天士缓治经验

叶天士推崇缓治思想,《临证指南医案》涉及缓治的内容就有六十余处,其他如《未刻本叶氏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种福堂公选医案》等叶氏医案著作中也有许多缓治法的应用。叶天士在缓治思想指导下,应用的具体治法有甘缓、缓攻、缓补、缓下、缓消、缓肝、缓热等,其中以甘缓、缓攻二者最具代表性。

甘缓治法,首见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经过李东垣及后世补土派医家的发挥而逐渐丰富。叶天士对于甘缓治法进行了发挥和完善,其言:“治虚亦主甘缓”“久损重虚,用甘缓方法”“甘缓以制其急”。叶天士甘缓治法主要包括甘缓补虚、甘缓制急、缓攻治法三类。

甘缓补虚,主要是用甘药建中,补益后天脾胃,缓缓图之治疗虚损类疾病的治法。叶天士言:“甘缓益虚”“久损重虚,用甘缓方法”“甘缓益胃阴”。其常用方剂包括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归脾汤、麦门冬汤、复脉汤等。

甘缓制急,是以“甘缓急”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甘药缓解疾病迅速发作或疼痛、拘急等急迫症状,也用来环节药物的燥烈之性。叶天士言:“《内经》辛酸太过,都从甘缓立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邵新甫按语:“治痉厥以甘药缓肝”。叶天士常用甘缓制急有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等。缓急之药常不离甘草,《本草便读》谓“推其缓急多能”。

缓攻治法,又称为缓消、缓逐,是针对久病正虚邪实而确立的治法,常用于疟疾、痹、症瘕、积聚、便闭等病。叶氏有言“有年久恙,自当缓攻,汤药荡涤,理难于用”“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正虚邪实,不可急攻,宜缓”“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叶天士的缓攻治法承袭于张仲景、李东垣、张洁古等医家,其医案记载“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昔洁古东垣辈,于肠胃宿病,每取丸剂缓攻,当仿之”。缓攻治法根据脏腑经络病位不同,有攻脏腑、攻经络等不同;依照药物种类,又有草木缓攻和虫药缓攻之别。叶天士常用的缓攻方剂包括小温中丸、桃仁承气汤、控涎丹、椒目汤、大针砂丸、五积散等。

医案

营虚气弱,经事后期,食下月真 胀,心悸少寐。宜甘缓益虚。

黄芪、白茯神、酸枣仁、当归、桂圆肉、柏子仁(《未刻本叶氏医案》)

病属气血两虚,证见经事延后,饭后月真 胀,心悸失眠。纯虚之病立法甘缓益虚,以甘药组方,缓缓图之。故用归脾汤化裁治疗。

朱三九,五年咳嗽,遇风冷咳甚。是肌表卫阳疏豁,议固剂缓其急。黄芪建中汤。(《临证指南医案》)

病属风咳,病机属卫虚,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引动咳嗽其势甚急。立法“固剂缓其急”,固剂实为甘缓之剂,以黄芪建中汤培土建中制木。叶氏有言“甘味熄风”,即是此旨。

马,面青白光白,入夜颧颊渐赤,耳聋,舌心干板而缩,并不渴饮,间有寒战后热。此厥阴肝脏液涸风旋,势成痉厥危症。勉从经旨之训:肝苦急。当食甘以缓之。

甘麦大枣汤加阿胶。(《临证指南医案》)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皆论治肝以甘味。此案症多且危,叶天士谓“厥阴肝脏液涸风旋,势成痉厥危症”,故遵经旨,以甘药缓肝之急,化裁经方甘麦大枣汤,加阿胶一味血肉有情,滋阴熄风。

马三二,病后食物失和,肠中变化,传导失职。气滞酿湿,郁而成热,六腑滞浊为之聚。昔洁古、东垣辈于肠胃宿病,每取丸剂缓攻,当仿之。

川连、芦荟、鸡肫皮、煨木香、小青皮、莱菔子、南山楂、紫厚朴,蒸饼为小丸。(《临证指南医案》)

“久恙非汤药可投,缓调须用丸药”为临床制剂必遵之旨,病属积聚,病位在胃肠,病因为湿热阻滞。此案言“昔洁古、东垣辈于肠胃宿病,每取丸剂缓攻,当仿之”,可知立法出处,选用行气导滞消积之品,缓攻积聚,通导肠腑。

缓治理论非单一的治法,而是完善的治法理论体系。从叶氏医案可以看出叶天士十分推崇缓治理论。然近世医者,急功近利,但求其快,而不依病情立法者多矣,阅读叶案,当明凡立法、组方皆需以病为先,据实而作,莫以执念而坏医事,夸海口而害病家。(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3-2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缓治"理论发微》

"缓治"作为中医重要治则,其理论渊源可溯至《内经》"急者缓之"之训。叶氏承先贤遗绪,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发展出系统的缓治理法,其要义有三:

一、病机辨证层面
叶氏强调"久恙非汤药可投",指出久病、虚证及脏腑功能失调者,当避峻剂之险。其"王道无近功"之论,揭示慢性病机如阴虚阳浮、脾胃虚弱等,需以"柔剂养阳"(《未刻本医案》)徐徐图之,尤重脾胃之气机升降。

二、剂型选择层面
叶氏擅用丸剂缓图,如治虚损常用四君子丸、六味丸等。其"丸者缓也"(《本草经疏》)之旨,正合《儒门事亲》"丸以缓之"古训。考《叶案存真》载久咳案,以琼玉膏缓培脾肺,三月乃效,足见剂型之妙。

三、方药配伍层面
叶氏缓方尤重"甘缓"之法:一则取甘草、饴糖等甘味药"缓急止痛";二则佐以茯苓、扁豆等淡渗之品,使补而不滞。观其缓肝理脾汤,以参、苓配陈皮,既避呆补之弊,又杜香燥伤阴之患。

徐灵胎谓叶氏"缓剂精极",实指其将缓治升华为调燮阴阳之法度。今人研习缓治理法,当参合《石室秘录》"不可急而姑缓"之诫,明辨病之标本,方得叶氏心法真谛。
姚待 发表于 2025-4-22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缓治"理论探赜及其临床价值阐微

"缓治"作为中医重要治疗思想,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急者缓之"、"治有缓急,方用大小"等论述,实为缓治理论之滥觞。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承前启后,在《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对此理论有创造性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缓治体系。

一、缓治理论的内涵要义
缓治之"缓",非单纯时间概念,实含"舒解"、"调和"、"渐进"三层深意。考《广韵》释"缓"为"舒也",正合医理。叶天士提出"久恙非汤药可投,缓调须用丸药"的治疗原则,其核心在于:
1. 顺应病势:针对慢性病、虚损证等病势缠绵者
2. 顾护正气:避免峻剂伤正,如云"王道固难速功"
3. 调和阴阳:通过渐进调理恢复机体平衡

徐大椿在《徐批叶氏晚年方案真本》中盛赞"久病之缓剂精极",恰说明叶氏缓治理论在慢性病调治中的卓越价值。

二、缓方的配伍特点
缓方作为"七方"之一,其组方遵循特定法度。《儒门事亲》归纳的五种缓方构成原则,在叶氏医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 缓方类型 | 代表药物 | 作用特点 |
|---------|----------|----------|
| 甘缓方 | 甘草、大枣 | 缓急和中 |
| 丸缓方 | 六味地黄丸 | 缓慢释放 |
| 众药缓方 | 安宫牛黄丸 | 药性相制 |
| 无毒缓方 | 四君子汤 | 平和调理 |
| 薄味缓方 | 桑菊饮 | 轻清上浮 |

叶氏尤擅甘缓之法,取《素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常以炙甘草、饴糖等配伍,治疗肝脾不和诸证。

三、临床运用精要
叶氏缓治经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病证选择:
久病虚损(如虚劳、久泻)
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郁脾虚)
老年病及病后调理

2. 治法创新:
创"缓肝"法治胁痛
"缓消"法治疗症瘕
"缓补"法治虚损

3. 剂型运用:
主张"丸者缓也",善用膏、丸等剂型缓图功效。如用琼玉膏治虚劳咳嗽,取"丸药缓攻"之意。

四、现代临床启示
叶氏缓治理论对当代中医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 在慢性病管理中,提供"以缓制慢"的治疗思路
2. 在老年医学领域,强调"缓剂扶正"的调养原则
3. 在亚健康调理中,体现"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观叶氏治张姓案:"脉弦劲,食入脘痛,此肝木犯胃,当用甘缓和阳",以炙甘草、大枣、麦芽等甘味药组方,正合《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此案典型体现了缓治理论在情志病中的应用精髓。

缓治理论作为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方药的运用,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以和为贵"的治疗哲学。叶氏对此理论的发展,使中医学在急慢分治、虚实调理方面形成了更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