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5|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高手和实战派武术家赵老师的切磋,两位高手...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7-26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7-1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武术实战化之争——从赵氏切磋案例管窥武学本真》

(引言)近观民间武师与实战派赵先生之切磋影像,余深感此案例恰为审视传统武术当代困境之活标本。今试从武学流变、技法本质、传承之道三端,析其要义。

一、招式与劲力之辨
传统套路讲究"式正劲圆",观视频中民间高手"白鹤亮翅"一式,肩胯相合如古谱所云"立如平准",然赵氏以散手直取中门,恰印证《手臂录》"枪圈虽大,破圈惟急"之理。二者差异非关优劣,实乃武学不同维度之体现:前者重劲路养成,后者求实效应用。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早有明训:"既得艺,必试敌",正此之谓。

二、虚实相生之道
细察二人交手,传统派每以虚步诱敌,暗合《太极拳论》"偏沉则随"之要诀;而实战派抢攻时显露"硬打硬进"之势,颇得形意"半步崩拳"真传。此二者实为武学阴阳两面,恰如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所言:"虚者实之基,实者虚之用"。今人常执一端而非之,岂非买椟还珠?

三、古今语境之变
传统武术之"打"与"练"本如车之双轮,昔年杨露禅"软十三"与董海川"硬八卦"皆从实战中来。然当代习武者多困于三重迷思:或以套路演练替代实战训练,或以现代搏击否定传统体系,更甚者将武术异化为表演艺术。视频中赵氏"接手中节"之法,正是对《少林棍法阐宗》"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理论的现代诠释。

(结语)此番较量非关胜负,实为武学真谛的生动示现。愚以为,传统武术之生命力,正在于保持"练时若有敌"的警觉,兼收"用时若无心"的化境。昔年孙禄堂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极为一体,今日习武之人更当以开放胸襟,在守住"六合整劲"等核心要义基础上,完成传统武学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方不负"止戈为武"之真义。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26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武术实战化传承中的体用之道——由赵氏切磋案例引发的思考》

近日民间武术界流传之切磋视频,引发诸多关于传统武术实用价值的讨论。余观赵师与实战派武者之较量,深感此案例恰可作为阐释传统武术"体用关系"的活教材,今试从国学视角析之。

一、传统武术之本在于养气正形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赵师演练时桩步沉实,起落间暗合《黄帝内经》"独立守神"之要旨,其"虚领顶劲"之态,正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的境界体现。此等功夫非朝夕可成,乃数十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修为积淀。昔年孙禄堂先生有言:"武术之妙,存乎一心",赵师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整劲,恰是传统武术"以形导气"修炼成果的明证。

二、实战技法当循"因敌变化"古训
然视频中亦可见,当面对现代搏击的立体攻势时,传统套路中的某些招式确有应变不及之憾。此非传统武术之过,实为《孙子兵法》"水无常形"之理未得彻悟。《纪效新书》载戚继光训诫:"既得艺,必试敌",明代程冲斗《耕余剩技》更直言:"套子武艺,都是虚花"。赵师在防守反击时展现的"后发先至"之能,恰说明传统擒拿跌法在近身缠斗中犹具优势。

三、古今之辩当守中道
今人常执"传统与现代"二元之见,实则《周易》早有"变易不易"之训。赵师在切磋中融合现代步法的尝试,正合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的武学思想。清人苌乃周《苌氏武技书》云:"旧力略过,新力未生",此中时机把握,与当代搏击的"节奏控制"理论殊途同归。观赵师第三回合以"引进落空"化解直拳,复以"如封似闭"取得主动,可知传统智慧在现代格斗中仍具生命力。

结语:
此次切磋可视作传统武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昔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习武之人当以赵师为鉴,既需坚守"站桩走架"的内功修炼,更要参透《庄子·说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实战智慧。唯有将《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化入拳理,方能使传统武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