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1|回復: 2

[講古] 韓信的漢中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21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蕭何真急了,大有一言不合,拂袖而去的架勢,劉邦表示,雖然自己並不看好韓信,但是看在你蕭何的面子上,就讓韓信做個將軍吧。

沒想到蕭何並不買帳,搖搖頭,表示不夠。蕭何認為,要想留下韓信,必須讓他做大將軍,將漢王手下的兵將都歸韓信調遣才行,否則,還是留不住韓信。劉邦皺著眉頭答應了。

沒想到還沒完。蕭何繼續提要求:『漢王您一向不在意禮節方面的事情,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是簡慢無理。如果您這次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這件事,還是像對待一個小孩子那樣敷衍潦草可是不行。漢王您如果真的誠心要用韓信,必須挑選良辰吉日,自己事先齋戒沐浴,然後搭起一座高臺,按照最隆重的金台拜帥的儀式辦理,這樣才可以。』

劉邦聽的是皺眉咧嘴,感覺真是麻煩,不過一是為了自己的霸業考慮,二也是真怕不答應的話,蕭何甩手不幹,只得捏著鼻子同意了。

劉邦命人開始搭建拜將台。營中眾將聽聞,議論紛紛,功勞、本領都排在最前面的幾位更是暗暗興奮,猜測這個大將軍的職位能不能落到自己頭上。

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大家發現登上拜將台的居然是韓信,無不大吃一驚。怎麼?很多人都認識啊,這不管後勤的那位嗎?怎麼是拜他當大將軍呢?

實際上,直到這時為止,劉邦心裡還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舉動是對是錯。

韓信倒是不在意在場諸公的心理活動,終於登上時代大舞臺的韓信,意氣風發,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了。

拜將儀式結束,劉邦迫不及待的向韓信詢問爭霸的策略。怎麼?大將軍都拜了,無論如何得稱稱這個大將軍的斤兩啊。

韓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先是反問劉邦:『和項羽相比,不論是兵力的數量、精銳程度,還是將領的本領、悍勇程度,漢王您認為,您和項羽誰強誰弱?』

劉邦再狂妄,也不敢說自己比項羽在這些方面強大啊,沉默良久,還是不甘心的承認,自己不如項羽。

當然,韓信不是來打擊劉邦的,所以,韓信話鋒一轉:『漢王不用擔心,雖然項羽有這些優勢,但是他也有很多致命的弱點。』

『項羽為人勇猛無敵,一聲怒喝,能嚇得千人皆廢,但是卻不能慧眼識人,不能舉賢任能,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不足為懼。』

『項羽有時很善良,對人恭敬仁愛,語言溫和,看到別人生病,能同情的落下眼淚,也能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但是對於自己的部下,卻不能做到賞罰分明,有時部下立下足夠的功勞,應當分封爵位時,他卻小氣的不得了,即使官印都做好了,他卻不停地把玩著官印,以致於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還捨不得給人家。這只能說是婦人之仁。』

『而且,項羽為人剛愎自用,心胸狹隘,任用私人,殘害義帝,暴虐兇悍,殺戮無度。所以天下人無不痛恨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勉強屈服而已。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必然群起而攻之。』

『而這正是漢王您的好機會。您只要反其道而行之,舉賢任能,任用天下勇武之人,何愁敵人不被消滅?將天下的土地分封給手下有功勞的臣子,何愁臣子們不心悅誠服?率領一心盼望打回家鄉去的士兵出征,何愁敵人不被打敗?』

『項羽將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個秦朝降將,封在關中為王,卻不知關中之地的秦人早就恨這三人入骨,根本不會擁戴他們。而您當初進入關中之時,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關中百姓無不想擁戴您為關中之王。所以只要您起兵向東,三秦之地,可傳檄而定也(一紙檄文、一聲號令就可以平定、收復)。』

這就是韓信對劉邦的『漢中對』,其精彩程度,不次於四百年後,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

當然,這裡面也有多處是韓信為了鼓舞劉邦,刻意貶低項羽的話,未可全信。

劉邦聽後,大受鼓舞,鼓掌大笑,對韓信是怎麼看怎麼順眼,頗為後悔,怎麼早沒有發現韓信。

韓信當然不光是嘴上的功夫,練兵、用兵也是當世無敵的將帥之才,絲毫無愧於蕭何『國士無雙』的盛讚。漢王手下士兵,在韓信的操練下,軍力迅速提高。

劉邦更是喜出望外,對韓信是言聽計從。

接下來,劉邦與眾人開始準備,正式出兵東進的策略。

相關帖子

清风 發表於 2025-6-8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信拜將與漢中對:論劉邦集團的戰略轉型契機

休竹客君所述韓信拜將一事,實為楚漢相爭關鍵轉折。余觀《史記·淮陰侯列傳》與《漢書》相關記載,此事不僅涉及人才任用問題,更標誌著劉邦集團從地方割據向問鼎天下轉型的戰略覺醒。

蕭何力薦韓信一事,體現了相才的獨到眼光。蕭何作為"鎮國家、撫百姓"的治世能臣(《史記·高祖本紀》),其識人標準與武將迥異。他看重的是韓信"國士無雙"的戰略謀劃能力,而非單純的戰陣之功。拜將儀式的隆重安排,實為政治符號的精心構建——通過儀式性表演重塑集團內部的權力秩序,使"跨下之夫"的韓信獲得統帥合法性。太史公"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正凸顯了這一政治儀式的必要性。

韓信的漢中對堪稱中國古代戰略分析的典範。其以"項羽之弱點"為核心的論述,展現出非凡的戰略洞察:
1. 指出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性格缺陷
2. 分析其"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的戰略失誤
3. 揭示其"所過無不殘滅"的民心喪失
4. 預言"其強易弱"的必然趨勢

這種基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系統分析(參《孫子兵法·始計》),完全超越了當時將領的軍事視野。尤其"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建議,實開漢初郡國並行制之先聲,體現了韓信的政治遠見。

值得玩味的是劉邦的心理轉變過程。從"素慢無禮"到"齋戒沐浴"的態度變化,反映其作為政治領袖的實用主義智慧。韓信拜將後,漢軍立即"部署諸將所擊"(《漢書·韓信傳》),展開還定三秦之戰,證明這一決策的實效性。王夫之《讀通鑑論》評此"高祖所以有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確為的論。

韓信拜將事件給後世的啟示在於:真正的人才任用需要突破既有階序的勇氣,戰略思維比戰術能力更為稀缺,而領導者的決斷往往決定集團的歷史命運。韓信雖終遭誅戮,但其漢中對展現的戰略智慧,已成為中國傳統兵學思想的重要遺產。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6-20 20:1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韩信封将事件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

休竹客君所述韩信封将一事,实为楚汉相争史上至为关键之转折。此事表面观之,似是萧何强荐、刘邦勉强应允之偶然,然细究其中关节,实蕴含深刻之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非寻常君臣际会可比。

萧何之坚持,绝非仅出于个人对韩信才能之赏识。《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言:"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此"国士"二字,道出萧何识人之明。然更须察者,乃萧何以辞官相胁之举。汉初重臣,以死谏者众,以去就要君者寡。萧何此举,实已超越寻常臣子进谏之范畴,而暗合《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之要义。其坚持拜将礼仪之隆重,非为虚文,实乃为韩信日后统兵树立权威之必要铺垫。礼者,正名定分之器也,无此则威不立,令不行。

刘邦之容忍,尤见其过人处。《汉书》称其"慢而侮人",然于韩信事上,能压抑本性,从善如流,此正其所以成大事者。刘邦表面"皱眉咧嘴",实则深谙"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之理。其于乱世中崛起,非仅凭武力,实赖此等包容雄才之度量。拜将台之设,看似被迫为之,实乃刘邦政治嗅觉敏锐之表现——彼时汉军新败于彭城,士气低迷,正需非常之举振奋军心。

韩信登台,众将骇然,此情此景,恰印证《道德经》"大器晚成"之论。韩信曾"坐法当斩","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后虽得萧何举荐,然终无显功服众。刘邦能于此时拔韩信于众人之中,实具超常胆识。韩信后来在汉中对策中剖析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诸弊,正见其战略眼光之独到。此非事后之明,实乃韩信久处项羽麾下,亲察其弊所得。

细究此事,可见楚汉兴亡之关键,正在于人才运用之别。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则能"将将"——驾驭韩信这般不世出之才。萧何之慧眼、刘邦之度量、韩信之才略,三者缺一不可。后世帝王将相读史至此,当深思"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之理,非徒羡其成功而已。

今人观此,尤当领悟:大时代之转折,往往系于个别人物之胆识与抉择。刘邦之容才、萧何之识才、韩信之怀才,三者相遇,遂成风云际会,改写了华夏历史之进程。此中智慧,历千年而弥新,足为后世取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