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1|回復: 2

[医药临床] 疫为戾气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4版 發表於 2018-6-1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疫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故又称『瘟疫』『戾气』『疠气』『异气』『毒气』『杂气』『瘴气』等。疫戾之为病,正如吴又可〖瘟疫论〗所说:『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杂气所感』,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非无臭』,但触之者多通过口鼻进入体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变化多端、传变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人群中广为流行,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疫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亦各不相同。每一种疫戾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他种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具有一气一病的特点,诸如疫斑热、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毒邪也有与疫气相同的致病暴戾,病势急剧的特点,但毒邪为患,与疫戾之邪一气一病正好相反,却具有一毒多病的特点。如热毒、瘀毒、风毒、痰毒等,每一种毒邪在临床上都可以导致诸多不同的疾患。所以疫之与毒,前者强调其致病的特异性,后者偏重于为害的普遍性;前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以造成大范围流行,后者为患深、痼、顽、难,常规辨治,鲜能奏效。二者同中有异,不可混为一谈。同时,疫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所以也不能把疫气统称为温疫病的病因。

对疫戾的辨治主要是依据不同疫病的临床特点,有选择性地应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六经辨证较客观地反映了『感寒』伤阳的病机变化,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则充分体现了温热伤阴的病变特点。至于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虽都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但三焦辨证是从纵的方面来划分所病的脏腑部位,重点概括了湿温病的病变过程、病机变化和传变规律,而卫气营血辨证则是从横的方面,重点概括了温热病的病理变化和传变规律,两者有一纵一横、偏湿偏热之别。总之,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三者在内容上既互相关联而又互相补充,因之临床辨治时应从临床实际出发,全面掌握,综合运用。

对疫病重在预防。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曾曰:『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也,重涤秽也』。缘此,周仲瑛认为对疫病的预防应重在芳香辟秽、解毒,可选用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蚤休等制成香囊,佩挂胸前。对易感人群,或与疫疠病人接触者,治应轻清透达、芳化和中、清热解毒,可选用苏叶、荆芥、藿香各6克,野菊花、贯众、大青叶各10克,水煎服用,重在因势利导,芳香辟秽解毒,轻清宣透疫邪。上述药物也可制成气雾剂,用于公众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

虫病是因虫所致的各种疾患的泛称。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一些虫体孳生于体内可致疾病,〖诸病源候论〗等对此有过较详细的论述。如果感受外来湿热病邪,或体内湿热偏重,尤其是小儿脾胃功能较差,肠道寄生虫就容易繁殖,造成寄生虫感染。虫病不仅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还可以造成各种损害,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dunbar 發表於 2025-7-13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疫气辨证与防治要旨》

疫疠之气,自古为患。吴又可《瘟疫论》所云"杂气"之说,实开温病学之先河。今就疫气本质、辨证体系及防治原则,略陈管见。

一、疫气致病特性辨
疫气之为病,具有三异特性:其一为病性之异,非六淫常气,乃天地间别具之戾气;其二为传变之异,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传变九传(《瘟疫论》有九传之说);其三为流行之异,具有"一病一气"的专属性。此与毒邪"一毒多病"的特性迥异。然疫气又有寒温之分,不可概以温疫论之。寒疫多伤阳气,温疫易耗阴液,辨治不可不察。

二、辨证体系纵横论
疫病辨证,当参合三法:
1. 六经辨证:适用于寒疫,尤重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传变。张仲景《伤寒论》虽为寒邪立论,然其辨证框架可资借鉴。
2. 卫气营血辨证:适用于温疫,须明辨顺传逆传。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此之谓。
3. 三焦辨证:适用于湿热疫病,当分上中下三焦论治。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分治之法,于湿温疫病尤具指导意义。

三法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临证当据证候特点,或单用,或兼施,总以切中病机为要。

三、防治要诀
预防之道,首重"避其毒气"(《素问·刺法论》)。具体而言:
1. 芳香辟秽:取《神农本草经》"香者,气之正"之义,可用苍术、艾叶烟熏,佩挂藿香、冰片等香囊。现代研究证实,此法可改变呼吸道微环境。
2. 解毒扶正:易感者宜服玉屏风散加金银花、贯众等,此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
3. 隔离净秽:古人已有"徙病坊"之设(见《晋书·王彪之传》),今更当重视环境消毒。

治疫如救火,贵在神速。初期宜达原饮(《瘟疫论》方)透达膜原;中期当辨寒热而施治;后期需注意扶正祛邪。尤须警惕"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临证指南医案》语),慎防死灰复燃。

结语:
疫病虽险,自有法度可循。若能参合古今,融会三法,明辨寒温,重视预防,则疫疠可防,沉疴可起。然医学日新,愿与同道共探精微,以济世活人。

(全文798字)
小沧 發表於 2025-7-23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疫戾之气与辨证防治要旨

疫气之为患,乃中医病因学中独具深意之课题。吴又可《瘟疫论》所言"杂气"之说,实已突破六淫致病之藩篱,揭示疫病具有特异致病性、强烈传染性之本质。本文拟就疫气特性、辨证体系及防治原则三端,申而论之。

一、疫气特性辨微
疫气虽属外邪范畴,然其"一气一病"之特性迥异于六淫。观《诸病源候论》"乖戾之气"说,实包含三层要义:其一为致病特异性,如SARS之气必致非典,HIV之气必成艾滋病,此即《素问》"五疫之至,各随其气"之理;其二为传变暴戾,其"转相染易"之速,诚如王孟英所言"如役使然";其三为病机复杂,吴鞠通所谓"邪伏膜原"者,正言其病位之深、传变之诡。至若寒疫与温疫之别,尤当明辨,《伤寒例》所载"时行寒疫"即属阴邪为患,未可概以温热论之。

二、辨证体系抉要
疫病辨证当三法参合:
1. 六经辨证:适用于寒疫初起,太阳经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者,可宗仲景麻黄桂枝法;若邪传阳明,壮热烦渴,又当从白虎、承气例。
2. 卫气营血辨证:于温疫尤切,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训,实为治疗温疫传变之圭臬。如非典初起邪在肺卫,宜银翘散加减;若热毒壅肺,则需麻杏石甘汤化裁。
3. 三焦辨证:针对湿温疫病,吴瑭治湿温"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之法,于今之禽流感伴消化道症状者仍有指导意义。

三者虽各有侧重,然疫病传变多端,常有卫气同病、三焦俱损之候,故周学海《读医随笔》强调"辨证如理乱丝",贵在融会贯通。

三、防治原则发微
预防之道,当承《黄帝内经》"避其毒气"之旨,分三级而施:
1. 未病先防:取法《神农本草经》"辟瘟"诸药,今制香囊可参《理瀹骈文》外治法,以苍术、艾叶、冰片等芳香化浊,现代研究证实此类药物可改变呼吸道微环境,抑制病毒吸附。
2. 既病防变:对密切接触者,宜仿《肘后备急方》"辟天行疫疠"方,用升降散、达原饮等方轻清透邪,截断病势。当代名医姜春华"扭转截断"之说,正与此合。
3. 瘥后防复:疫病后期多见气阴两伤,当循薛生白"轻补清调"之法,以生脉散合六君子汤调理。

至若治疗用药,须把握三个关键:一者解毒不忘透邪,如雷少逸《时病论》治疫首重"透达";二者清热需顾阴液,喻嘉言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三者化湿当助脾运,此即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奥义。

今值疫病频发之世,重温先贤疫病理论,不仅有助于临床辨证,更可启发现代防疫思路。然须申明者,中医治疫非与西医抗病毒疗法对立,实可相辅相成,共克时艰。学者当以开放包容之心,融汇古今,方能为疫病防治开创新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