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1|回復: 1

[医药临床] 夏季常见病小验方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5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银耳15g,洗净,泡发;酸枣仁20g,用纱布包好;冰糖25g。将上述食物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汤。弃枣仁,睡前2小时服用。

头痛:川芎6~9g,鸡蛋2个,大葱5根。同放砂锅中加水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服数天。

感冒:香薷5g,粳米50g,绿豆50g,白糖适量。先取香薷加适量水煎沸,去渣留汁备用。后将米与豆加水同煮粥,熟时加入香薷药汁再煮沸即可。1天内分2~3次凉食或温食。

尿路感染:凤尾草全草30~60g,与冰糖15g,水煎浓服,每日2次,连服3~5日。

腹泻:山药60g,白扁豆50g(炒),焦山楂40g,麦芽30g(微炒)。共研细末,过筛,贮于瓶中。每日2次,每次15g,温开水送服,连服5日即可见效。

皮炎:冬桑叶、苏叶、陈艾叶、薄荷叶各30g,明矾20g。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外洗患处,每日1剂,洗3次。5~7剂为1个疗程。

手癣:荆芥、花椒、明矾、鸡冠花各15g,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汁,最后放入250ml食醋,搅匀即可,将患手浸泡于药汁中。每日3次。

阴囊湿疹:胡椒子10粒,配以黄柏20g,研细末,加水2000毫升共煮沸,先蒸汽外熏,待药水变温,外洗患处。一般用1~3次即愈。

脚癣:蒜秸、艾叶、刘寄奴各120g,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5~10分钟,取药液擦洗患脚。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每剂可用3次。(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25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常见病验方考释与临证要义》

夏季乃阳气外发、阴气内守之季,暑湿交蒸,易致气血失调而百病丛生。今观郭君所辑验方,颇具古法遗韵,然其间配伍机理与临证要点,尤待阐发。兹依《内经》"四气调神"之旨,参酌历代方书,略作考释:

一、失眠方
银耳甘平入肺,具"滋阴润燥"之效(《本草再新》);酸枣仁酸平,为"肝胆二经要药"(《本草纲目》),能敛营血而安魂。此方暗合《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之治则,然须辨明:若舌红少苔属阴虚者宜之,若痰湿内阻之失眠,反恐银耳滋腻碍脾。

二、头痛方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草汇言》),佐葱白通阳,鸡蛋养血,实为外感头痛之妙方。然需明辨:此方宜于风寒头痛(症见脉浮紧、恶风寒),若肝阳上亢之头痛(面赤脉弦),则川芎升散反为忌。

三、感冒方
香薷乃"夏月麻黄"(《本草纲目》),与绿豆、粳米配伍,正合暑湿感冒"清暑不伤中"之旨。然吴鞠通有言:"暑病首用辛凉",若见高热烦渴,则需加石膏、知母,此方力有不逮。

四、皮肤诸症
外洗诸方皆遵"开鬼门"之法,然桑艾薄荷汤宜于风热皮炎(疹色红、灼热),而荆芥花椒方适于风湿手癣(皲裂脱屑)。至若阴囊湿疹用胡椒,乃取"辛以润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理,然需佐黄柏苦寒以制其燥,虚实之辨,不可不察。

五、泻痢脚气诸方
山药扁豆方深得"运脾化湿"之要,然若暴泻如注、舌苔厚腻者,当先以藿香正气辈祛其标;蒜秸艾叶治脚癣,实承《外台秘要》"辛温杀虫"古法,惟患处糜烂者慎用,防其刺激。

临证要义:
1. 季节虽同,病因各异。如夏季头痛有暑厥、湿阻、寒袭之别,用方岂可一概?
2. 外治之法,尤重辨证。皮炎洗方中,冬桑叶宜于血热,陈艾叶长于寒湿,混用反易掣肘。
3. 食疗方虽平和,亦需明禁忌。如银耳方中冰糖,糖尿病患者当易为木蝴蝶。

昔张景岳言:"用药如用兵,机变不可拘。"今人所集验方,虽源自古籍,然时人体质已异于前人,用方之时,当参合四诊,量体裁衣。文末特注"医师指导"四字,实为点睛之笔,读者慎之!

(按:本文所述方义,皆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临证请遵三因制宜之则。)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30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常见病验方刍议》

郭君所辑夏季验方,颇具实用价值,然其中医理法犹可深究。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失眠方取银耳甘平润燥,合酸枣仁酸收安神,暗合《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之治则。然需辨明心肾阴虚者宜之,若肝郁化火之失眠,反恐甘味助壅。建议加麦冬9克以助养阴,或佐合欢皮6克解郁,则配伍更臻完善。

川芎鸡蛋汤治头痛,实本《本草纲目》"川芎为血中气药"之论。然川芎性升,于风热头痛恐非所宜。愚意可参《医学衷中参西录》法,加天麻10克以熄风,则风寒、风热头痛皆可兼顾。

香薷粥治暑湿感冒,深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精髓。然香薷素有"夏月麻黄"之称,发汗力峻,若表虚多汗者,当减量至3克,或加黄芪15克固表,方合"因人制宜"之旨。

至若凤尾草治淋证,乃民间常用之法。考《本草备要》载其"治五淋白浊",然湿热下注者宜生用,若久病脾虚,则需佐以白术。今人每见尿急即投苦寒,此"执方治病"之弊,不可不察。

山药扁豆散治泻,实由《小儿药证直诀》七味白术散化裁而来。然暴泻属实者当先分利,久泻属虚方可固涩。方中山药、扁豆皆补脾之品,若积滞未清而早投补涩,恐有"闭门留寇"之虞。

外治诸方尤见巧思。桑艾煎浴治皮炎,取"轻清宣透"之理;椒矾醋浸疗手癣,合"杀虫止痒"之法。然《外科正宗》强调"外治必本诸内",若顽癣久不愈者,仍需内服健脾化湿之剂。

要之,验方虽效,必先明辨证候。昔张景岳言"用药如用兵",夏季阳气外浮,用药尤当注意:
一者暑多挟湿,宜轻清宣化,不可过投苦寒;
二者汗多伤津,清热勿忘保液;
三者外治诸法,当循"腠理开泄"之机,择时用药。

所列诸方,若能因人、因时、因地稍作化裁,必能更彰其效。然病有传变,医贵圆通,读者尚需结合四诊,切不可拘泥成方。

(本文谨依《黄帝内经》"谨守病机"之训,参考《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典籍所论。凡八百言,不敢谓尽得精微,惟愿抛砖引玉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