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4|回復: 2

[医药临床] 化痰通脉法治缺血性心脏病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5-24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汪某,女,42岁,2010年4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胸痛、胸闷、心悸近3个月。多痰,动则加剧,并伴有气促等症状,心电图提示:T波低平,S-T段下移,西医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给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但效果欠佳。现仍感心前区闷痛,心悸气促,动则加剧,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舌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胸痹(痰热壅实,瘀阻心脉)。

治则:清热化痰,祛瘀通脉。

处方:温胆汤加减:瓜蒌30g,丹参30g,酸枣仁(炒)20g,陈皮12g,枳壳12g,茯苓12g,桃仁12g,红花12g,法半夏10g,竹茹10g,薤白10g,川贝母10g,炙甘草6g,黄连6g,胆南星6g。5服。每日1服,水煎2次合并应用,分2次服用。

二诊:胸痛、胸闷、心悸明显好转,无气短、气促等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复查心电图已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嘱其按上方继续服药7服,服完后诸症皆除。随访3年,未见复发。

温胆汤加瓜蒌、薤白,对痰热浊邪阻痹阳气所致的胸闷胀痛、痛彻肩背、不能安卧等,疗效良好,但胸痹心痛仅理气活血是不够的,因为胸痹患者大多肥胖,肥者多痰,故应加川贝母、胆南星以化痰。诸药相伍,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朱时祥 安徽省望江县大北门中医门诊部)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济世 發表於 2025-6-14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痰瘀论治胸痹验案析义》

本案以温胆汤化裁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获效,实为"痰瘀同治"理论之典范。患者胸痛伴痰多气促、舌苔黄腻、脉弦滑,显属痰热瘀阻之候。朱师深谙《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之旨,更参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熔化痰祛瘀于一炉,其辨证用药颇具章法。

析其方义,以温胆汤为底方,取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化痰理气,佐黄连、胆南星清热涤痰,正合《丹溪心法》"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论。尤妙在配伍瓜蒌薤白半夏汤意,瓜蒌宽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二药相须为用,深得仲景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之精要。更入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络,暗合王清任"血府逐瘀"之法。川贝母润化热痰,酸枣仁养心安神,使祛邪不伤正,标本兼顾。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现代冠心病常见痰瘀互结证型,尤多见于形体丰腴者,此即《内经》"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之谓;其二,治胸痹不可囿于活血化瘀,当参"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消则气畅,气畅则血行;其三,温胆汤非独治胆,凡痰热扰心、阻滞脉络者,加减得宜皆可奏效。

然须申明,临证运用当遵三因制宜原则。若痰热伤阴者,宜减辛燥加麦冬、生地;兼气虚者,可参生脉散意。今人治冠心病多重活血而轻化痰,此案正可补其未备。但文末所载"随访三年未发",须知慢性病调摄需配合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非独药石之功也。

(全文798字)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7-21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痰瘀论治胸痹验案析义》

汪案之治,诚得痰瘀同治之三昧。本案患者胸痛、痰多、苔黄腻、脉弦滑,显系痰热胶结、瘀阻心脉之候。朱师以温胆汤为底方,佐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更入桃红丹参等品,深合"治痰必活血,血行痰自消"之旨,实为痰瘀并治之典范。

痰瘀互结乃胸痹关键病机,《诸病源候论》早有"痰水积聚,搏于心病"之论。本案用药尤具章法:其一,以温胆汤(陈皮、半夏、竹茹、枳实)为君,涤痰热而通三焦,佐川贝、胆星增强化痰之力,正合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诫;其二,瓜蒌、薤白宽胸涤痰,取法《金匮》栝楼薤白剂,俾胸阳得展;其三,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络,暗合"血不利则为水"之经旨。更妙在黄连与枣仁相配,清心火而安神魄,标本兼顾。

今人治胸痹,多囿于活血化瘀一途。然观此案,患者痰湿体质明显(肢体沉重、苔腻脉滑),若单用丹参滴丸辈,恐难奏效。朱师深谙"百病多由痰作祟"之理,化痰与通脉并举,故能收桴鼓之效。其组方比例尤堪玩味:化痰药占全方六成,活血药居三成,佐使药一成,主次分明,与《医宗金鉴》"治痰当分缓急,治瘀宜审虚实"之训若合符节。

此案启示有三:首当重视体质辨证,肥人多痰湿,治宜侧重化痰;次则痰瘀相关学说当贯穿治疗始终;三则经方时方合用,温胆汤与瓜蒌薤白剂相得益彰。然须注意,痰热证候消除后,当转予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此即二诊舌苔转薄白而仍续方之深意。学者临证,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辨证施治可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