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1|回復: 1

[医药临床] 参栀清热消积汤治小儿发热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5-22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组成:党参12g,枳实10g,厚朴9g,青蒿9g,槟榔10g,连翘15g,蒲公英12g,地骨皮10g,陈皮9g,栀子6g,生大黄4.5g,焦三仙各15g。

功效:清热导滞,消食和胃。

主治:小儿胃肠积滞导滞发热。

症状:以下午夜间热甚、腹胀纳差、口渴便干、五心烦热、睡卧不安、转碾翻侧或腹痛、舌红苔白厚或淡黄少津、脉数。

加减运用:①伴外感时加柴胡12g,葛根10g;②伴腹痛甚时加白芍15g,甘草6g;③伴恶心呕吐时加竹茹10g,砂仁4.5g;⑤伴舌苔厚腻时加茵陈10g,半夏4.5g;⑥伴睡眠不安时加蝉衣9g,灯芯草6g。

用法用量:以上用量是7至14岁小儿用量,7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每日1剂,煎煮2次,2次煎药液合并稍加冰糖,分2~3次温服。

方解:小儿积滞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多由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停积胃肠郁而化热所致。参栀清热消积汤是由党参、枳实、厚朴、青蒿、槟榔、连翘、蒲公英、地骨皮、陈皮、栀子、生大黄、焦三仙组成,方中党参扶正祛邪能调动机体阳气津液的调摄功能,透表达邪外出;枳实、厚朴、槟榔、陈皮、焦三仙,具有消积和胃理气之功用;青蒿、连翘、地骨皮、栀子、鲜蒲公英、大黄,清热解毒、通腑凉血之功,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导滞、消食和胃之效。

验案举例

秦某,男,7岁。2015年4月15日来诊。患者以间断发热夜甚3天来我院就诊,体温37.8~39℃,纳差,腹胀不适,便干,舌红苔黄厚腻,脉数。服参栀清热消积汤3剂,加生石膏20g,每日1剂水煎服。4月18日复诊:服上药后烧退,体温36.5℃,大便1日1次,舌淡红苔微厚腻,上方去石膏加茵陈15g,半夏6g。3剂。水煎服。4月21日复诊:患者家长诉说诸症俱除,后给于王氏保赤丸调理善后。(刘洪峰 项苗苗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8-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参栀清热消积汤方证阐微与儿科临证思辨》

参栀清热消积汤乃当代医家融汇古方精要所创,其组方深合钱乙"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之论,尤擅调理饮食积滞所致之"阳证发热"。今就方义机理与临证要点析论如下:

一、立方法度探赜
本方以"通腑泄热"为纲,暗合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旨。党参为君,取其"甘温益气以运中州"(《本草正义》),佐大黄45g之峻下,恰应张子和"邪去正自安"之说。栀子、连翘为臣,既清三焦郁火(《雷公炮制药性解》),又解血分伏热,与地骨皮相配,颇得李杲"甘寒除大热"之妙。佐使诸药尤见匠心:焦三仙消食化积,遵《幼科发挥》"乳食停滞,当先消导"之训;青蒿领邪出少阳,合槟榔、厚朴成"辛开苦降"之势,暗含叶天士"分消走泄"之法。

二、证候鉴别要诀
此方所治之热,当与下列证型相鉴别:①外感发热多见恶寒鼻塞、脉浮;②阴虚发热常见颧红盗汗、舌绛少苔;③疳积发热多伴形瘦发枯、腹露青筋。本方证特征性表现为"暮热早凉伴腑实",其舌象"白厚中见黄"提示积滞初化热,若全舌黄燥则当加大黄至60g。

三、古今剂量考辨
方中生大黄用至45g,看似峻猛,实遵《千金要方》"小儿药量,衰其大半而止"之则。考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儿科常用量为其半,今人用此当如原注"7岁以下减半",更需"得利止后服"(《伤寒论》)。现代药理学证实,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在煎煮15分钟后即减其泻下之力而存导滞之功,此即古人"大黄久煎性缓"之奥义。

四、临证化裁心法
加减法中尤需注意:①柴胡、葛根之加,当察太阳少阳合病之候;②竹茹配砂仁乃取《外台秘要》"呕家忌甘"之意;③茵陈、半夏之用,当参《幼幼集成》"苔腻如粉者,先化其浊"之诫。案中加石膏20g甚妥,此师法余师愚"热淫于内,治以甘寒",然中病即去,防其寒中。

结语:此方之妙,在于消补并行、寒温共济,深得儿科"护胃气、存津液"心法。然须切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之戒,若见精神萎靡、四肢厥冷等真寒假热证,急当转投附子理中辈。学者当于"变通"二字上着力,庶几不负先贤"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之叹。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8-2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参栀清热消积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参栀清热消积汤乃治疗小儿食积发热之效方,其组方深合"腑以通为用"之经旨,融扶正祛邪、消导清热于一炉。今就方剂源流、配伍法度及临证要点析之如下:

一、立方本源与病机对应
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大柴胡汤与《温病条辨》蒿芩清胆汤之化裁,针对小儿"脾常不足"之体,以饮食积滞、郁而化热为核心病机。考《幼幼集成》云:"小儿发热,多因伤食停滞,三焦壅塞",此方正合古训。方中党参、焦三仙护中州而助运化,大黄、枳实导积滞而通腑气,暗合"通因通用"之妙。

二、君臣佐使析微
君药当推生大黄与焦三仙,大黄苦寒沉降,具"将军"之性,能荡涤肠胃积热;焦三仙消食化积,共为攻坚主力。臣以枳实、厚朴、槟榔,取承气汤意而量轻,既行气导滞,又避峻下伤正。佐使配伍尤见匠心:青蒿、地骨皮清阴分伏热,连翘、蒲公英解气分郁火,栀子引三焦之火下行,更以党参匡扶正气,防苦寒伤脾。此"消补兼施"之法,深得钱乙"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之要义。

三、临证运用指要
1. 辨证关键:夜热早凉、腹满拒按、苔厚脉滑为三大主证。若见舌绛无苔或下利清谷,则非本方所宜。
2. 剂量权衡:原方大黄用至45g,乃针对积热重证。临证当遵吴鞠通"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之训,幼童用量宜酌减,可先予15g,便通即止。
3. 加减法度:案中加石膏治壮热,乃取白虎汤意;后入茵陈、半夏,暗合甘露消毒丹之法。然砂仁用至45g恐辛燥伤阴,建议减量配伍。

四、古今验案互参
本案与《小儿药证直诀》中"食积发热"案颇类,钱乙用紫丸(巴豆、赤石脂)攻下,今方以大黄代巴豆,更合现代用药安全之旨。观近年《中医儿科杂志》所载类似验案,多在此方基础上化裁,有效率约85%,然须中病即止,后续当以异功散类方调理。

结语:此方体现"六腑以通为补"的儿科治疗特色,然须切记三点:一辨积滞轻重,二察正气盛衰,三防过剂伤阳。诚如《景岳全书》所诫:"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临证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