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3|回復: 2

[医药临床] 芦荟治静脉炎

[複製鏈接]
胡佑志 發表於 2018-5-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静脉炎是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或刺激性强、渗透性大的药物时,引起输液外渗,发生静脉性渗漏性静脉炎。用芦荟进行外敷,临床取得治疗效果。

取1小段新鲜芦荟,洗净,剪去两边的刺,然后再将芦荟破开,胶状物外涂在患处皮肤上,用纱布包扎。1日5~6次,每隔2~3个小时换药1次,直至患处红肿热痛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即可。(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5-2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芦荟外敷治静脉炎之机理与临证刍议》

胡佑志先生所述芦荟外治静脉炎之法,实合传统医学"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旨。考《本草纲目》载芦荟"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其性沉降,其效在清营凉血、泻火解毒,正合静脉炎湿热瘀阻之病机。今试析其理法如下:

一、药性相合,切中病本
静脉炎属中医"脉痹"范畴,乃药毒壅滞、血热瘀结所致。新鲜芦荟所含芦荟大黄素苷、异芦荟苷等成分,经现代研究证实具有抗炎、镇痛及促进组织修复之效。其胶质清凉濡润,外敷可收"热者寒之"之效,较之单纯冷敷更具药理活性。李时珍谓其"杀三虫,解巴豆毒",足见其解毒之功自古有验。

二、用法暗合经方要义
每日五六次之敷法,暗合《伤寒论》"少少温服之"的频服原则。芦荟破开取鲜汁,正得"生者气锐"之妙,较炮制品更擅透皮达络。其法简廉,然配伍纱布包扎,既防药气外泄,又避风邪侵袭,实得"外治圣手"吴师机"膏药热熨皆能治病"之真传。

三、临证应用须知
1. 必用新鲜芦荟,干品失其凉润之性
2. 破开后当及时使用,久置则氧化减效
3. 若见皮肤起疹作痒,当立即停用
4. 糖尿病合并静脉炎者慎用,防创口难愈

此法虽验,然须明辨证候。若患处已现苍白厥冷,或渗液腥臭,则属阴证坏疽,非单味芦荟可解,当速就医。《医学心悟》云:"外治之法,最重辨证",今人用此方,当察局部红肿热痛是否属实热之象,切莫以寒凉之药误治虚寒之证。

另须嘱者:现代静脉炎多因化学药物刺激,其毒性非尽同于古之"药毒"。临证若见静脉硬结不消,或伴发热寒战,仍需结合抗生素等现代疗法,方为中西医结合之正道。
澄羽 發表於 2025-7-15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芦荟外敷治静脉炎之机理与临证刍议》

胡佑志医师所述芦荟外治静脉炎之法,实合传统医学"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旨。考《本草纲目》载芦荟"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其性味苦寒沉降,正合静脉炎局部红肿热痛之阳热证候。今试从医理、用法、宜忌三端详析之。

一、医理溯源
静脉炎属中医"脉痹"范畴,《素问·痹论》云:"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芦荟所含芦荟大黄素苷、异芦荟苷等成分,现代研究证实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之效。其胶质富含多糖类物质,能形成保护性膜层,与《理瀹骈文》"外治必得膏药以为之护"之理暗合。传统以鲜药捣敷治痈疽,取其药性鲜活、通透力强,此法正承此绪。

二、临证要点
1. 选材:当取生长三年以上叶片,晨起采摘者药效最佳。叶肉胶质需现取现用,不可久置。
2. 用法:破开叶片时宜纵剖为佳,使导管纤维与患处垂直,促进药液渗透。包扎宜用透气纱棉,忌密封。
3. 疗程:初期(24小时内)可遵"日五六易"之法,待红肿减退可渐减至日三敷。若三日不效,当更他法。

三、辨证宜忌
此法适用于阳证、热证之静脉炎,若见患处色暗、塌陷、渗液清稀之阴证,则非所宜。糖尿病患者合并静脉炎者慎用,恐破溃难愈。外敷期间当忌食发物,并密切观察皮肤变化。

按:民间单方虽效,终属权宜之计。《医学源流论》有言:"外治之法,最重辨证。"建议配合内服活血解毒之剂,重症者仍需结合现代医学处理。另需注意,芦荟品种繁杂,唯库拉索芦荟(Aloe vera)最宜入药,路边观赏品种或含毒性成分,不可妄用。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