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0|回復: 4

[医药临床]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陈某,女,45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诉头晕2天。患者于前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未予处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不能活动、动则眩晕加重、恶心欲呕。因既往有『颈椎病』史,在当地门诊予正骨及理疗一次,症状稍缓。中午回家后眩晕仍作,恶心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中夹少许痰涎。闭目静卧症状可缓,不敢稍动,痛苦异常来诊。平素食凉即胃脘不适。刻诊见:头晕、视物旋转、恶心、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闭眼时可触及双眼球震颤。

诊断:眩晕(脾阳不足,痰饮上泛)。

治则:温阳健脾,降逆化痰。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泽泻9g,清半夏9g,生姜6g(自备)。2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服1剂后,头晕、视物旋转已不明显,服药2剂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后。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很多描述,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中医认为白天属阳,阳主升主动,夜晚属阴,阴主降主静,若经常熬夜,脾胃阳气易损;加之过食肥甘厚味,进一步伤害脾胃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胃阳气受损,脾运失司则水液不运,聚而为痰饮,变症丛生。

本例患者,眩晕,呕吐痰涎,舌淡,有齿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适,辨证为脾阳不足,痰浊上泛,治当温阳健脾,降逆化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化痰饮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患者恶心,呕吐,夹有痰涎,『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生姜入胃,和胃阳,消痰饮;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稳,视物旋转,『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故加泽泻以利水。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其治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与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及五苓散等共同组成〖伤寒论〗『苓桂剂』,是刘渡舟教授治『水气病』基础方,后世又归纳为苓桂术甘汤八症: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肿。痰饮为阴邪,变动不居,故症状可遍及全身:痰饮停肺,肺失宣肃,则咳喘;痰饮停胃,胃气上逆则呕;痰饮上扰清阳则眩晕……虽病变多端,杂乱无序,总以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为要。

笔者在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眩晕等辨证属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者,均有良效。(张琳琳 张昊地 林燕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3-26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析义

本案乃脾阳不振、痰饮上逆之典型眩晕证。《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患者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且舌淡齿痕、脉沉细,显系脾虚不运,水饮内停,上蒙清阳所致。其闭目静卧症减,动则加剧,正合"水饮得温则行,遇寒则凝"之性;呕吐痰涎、食凉脘痞,更佐证中焦虚寒、痰湿内蕴之病机。

立方要旨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为基,佐泽泻利水下行,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茯苓30g为君,健脾渗湿以绝痰源;桂枝9g通阳化气,与白术12g共奏温运脾土之功;炙甘草6g调和诸药,兼补中气。加味中泽泻助茯苓利水,半夏配生姜(小半夏汤意)止呕化痰,实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典范。

辨证启示眩晕一症,丹溪主痰,景岳言虚,然本案紧扣"脾虚水停"病机,未囿于颈椎病之标,直指中焦阳虚之本。理中丸善后,尤显"治病求本"之旨。今人治眩多责之于肝阳、血虚,然临证须知痰饮为患亦非鲜见,辨证当以脉舌为据,不可偏执一法。苓桂术甘汤之效,正在于恢复中焦斡旋之能,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此仲景"温药和之"之妙用也。
cl15816 發表於 2025-4-30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析义

此案乃典型脾阳虚衰、痰饮上逆之眩晕证,医者辨证精准,用药得当,故能两剂而愈。细析其理,颇有可述者。

一、病机阐微
患者眩晕伴呕吐痰涎,舌淡齿痕,脉沉细,此乃脾阳不振之明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早已指明痰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患者值夜劳倦,更伤阳气,《内经》谓"阳气者,烦劳则张",长期熬夜必损脾阳。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聚为痰饮,上犯清窍则眩,中扰胃腑则呕。其"闭目静卧症缓"之特点,正合《丹溪心法》"痰眩随气升降"之论。

二、方药解析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治痰饮祖方,本案加味尤具匠心:
1. 茯苓30g为君,健脾利湿,《本草纲目》称其"利小便,伐肾邪";
2. 桂枝9g通阳化气,与白术12g相伍,暗合"脾喜燥恶湿"之性;
3. 加泽泻9g取"泽泻汤"治冒眩之意,导水下行;
4. 半夏9g配生姜,既降逆止呕,又助苓桂温化痰饮。
此方组合深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三、证治启示
1. 辨证要点:眩晕伴呕吐痰涎、舌淡齿痕、脉沉细,此痰饮眩晕特征性表现。与肝阳上亢之面赤脉弦、肾精不足之腰酸耳鸣迥异。
2. 治疗关键:重在温运而非攻逐,若妄用礞石滚痰之类,必更伤脾阳。刘渡舟教授强调"水气病"治疗当"以苓桂剂为基本方",本案正是范例。
3. 调摄要点:医嘱服理中丸善后,乃固本之策。脾阳得复,自能运化水湿,杜绝痰饮再生。

今人生活多违养生之道,熬夜过劳、嗜食生冷者众,此类痰饮眩晕临床日见增多。若能深研经方精义,辨证施治,多能效如桴鼓。然须切记,中医治病必求其本,非见眩治眩,当察其病机所在,方能效捷而根除。
马而 發表於 2025-5-20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析义

此案乃典型脾阳虚衰、痰饮上泛所致眩晕,医者辨证精准,用药得当,故能两剂而愈。细析此案,颇具深意。

一、病机辨析
患者眩晕伴呕吐痰涎,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显系脾阳不振之象。《金匮要略》明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案正合此理。脾主运化,阳虚则水湿不化,聚而为饮,上泛清窍则眩,犯胃则呕。其夜间值班不得休憩,更伤阳气,恰如《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之诫。患者平素食凉即脘痞,亦是中阳不足之明证。

二、方药解析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治痰饮要方,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四药相伍,温阳化饮之功甚著。加泽泻者,取其"利水气、止眩冒"之效,合《金匮》泽泻汤义;加半夏、生姜者,既降逆止呕,又助化痰饮,暗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法。诸药配伍,标本兼顾,既温运中阳以治本,又化痰降逆以治标。

三、证治启示
此案启示有三:
其一,眩晕之治,当首辨虚实。此患者舌淡脉沉,呕吐痰涎,显属虚寒,与肝阳上亢之眩晕迥异。
其二,治痰饮须重阳气。刘渡舟先生所谓"水为阴邪,非阳不化",此案用桂枝、生姜即是此理。
其三,经方运用贵在加减。本案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参合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之意,体现"遵古而不泥古"之旨。

四、预后调摄
医嘱服理中丸善后,甚为得当。盖眩晕虽止,脾阳未复,理中丸温中健脾,正合"治未病"之旨。然患者若有条件,可更用附子理中丸,其效当更佳。

此案辨证用药丝丝入扣,堪称经方治疗痰饮眩晕之范例。若能长期调理脾胃,杜绝生痰之源,则预后当更佳。学者当于此等医案中细味经方运用之妙。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5-30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苓桂术甘汤加味案论痰饮致眩的证治要义

观此案患者眩晕伴呕吐痰涎、舌淡齿痕、脉沉细诸症,诚为脾阳不振、痰饮上泛之典型。《金匮要略》有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案用药精当,深得仲景心法。今试析其证治精微,以明痰饮致眩之理法方药。

一、痰饮致眩的病理机转
患者夜班劳倦,暗耗脾阳,复因平素食凉即脘痞,显系中焦虚寒之体。《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阳不振则水津不化,聚而为饮,凝而为痰。痰饮属阴邪,其性黏滞,最易阻滞清阳上升之路。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阴上逆,故见眩晕如坐舟车;痰饮扰动胃腑,胃气上逆则呕恶并作。此即《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之谓,然痰饮之生,实本于脾虚,故张景岳又云"无虚不作眩",二者互为因果。

二、组方配伍的经方智慧
苓桂术甘汤为仲景治痰饮第一方,本案加味尤见匠心:
1.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温振中焦脾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
2. 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水,二者相使,既绝生痰之源,又开去湿之路;
3. 加半夏、生姜组成小半夏加茯苓汤意,和胃降逆以治其标;
4. 泽泻一味,暗合泽泻汤方义,专导水饮下行。全方标本兼顾,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深得"温药和之"之旨。

三、痰饮证的辨证要点
临证辨识痰饮眩晕,当把握三大特征:
1. 舌象必见淡胖有齿痕,苔多白滑或腻;
2. 呕吐物常夹痰涎,且吐后眩晕稍缓;
3. 脉多沉弦或沉滑,若见脉沉细微弱,则为阳衰饮停之兆。此案患者诸症俱备,故投剂辄效。

四、病后调摄的养生之道
医嘱服理中丸善后,正合"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调治原则。然痰饮体质者,尤须谨记《内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之训:避生冷以防重伤脾阳,节肥甘以免助湿生痰,适劳逸以养阳气生化。昔贤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调理脾胃实为治本之图。

此案启示我们:治眩当首辨虚实,痰饮致眩者必以温化为要。苓桂术甘汤类方不仅可治眩晕,凡咳喘、心悸、泄泻等属脾虚饮停者,皆可化裁应用。若能参透经方配伍精义,临证自能触类旁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