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92|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练书法悬肘是怎么回事?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15 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练书法悬肘是怎么回事?

练书法悬肘是怎么回事?

执笔和拿筷子一样的作用。筷子能按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是拿对了,笔能如人意志在纸上划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

至于肘的悬起,不是为悬而悬的。大约五代北宋以前,没有高桌—席地而坐。左手拿纸卷,右手拿笔,纸卷和地面约成三十余度角,笔和纸面垂直,右手指拿笔当然只能像今天拿钢笔那样才合适,这就是被称的单勾法。这样写字时,脱和肘都是无所凭依的。不想悬也得悬,因为无处安放它们。这样写出的字迹,笔划容易不稳—而书家在这样条件下写好了的字,笔划一定是能在不稳中达到稳,效果是灵活中的恰当,比起手脱死贴桌面写出的字要灵活得多的。

执笔和拿筷子一样的作用。

执笔和拿筷子一样的作用。

从宋以后,有了高桌,桌面上升,托住腕臂,要想笔划灵活,只好主动地、有意地把腕臂抬起些(比如米芾写字就是悬腕)。至于抬起多么高,是腕抬肘不抬?是腕肘同样平度的抬,是半臂在空中腕比肘高些有斜度的抬,都只能是随写时的需要而定。比如用筷子,夹自己腕边的小豆,夹桌面中心处的一块肉,还是夹对面桌边处的一块大馒头,当时的办法必然会各有不同。拿筷时手指的活动—夹菜时腕肘的抬法,从来没有用筷夹菜的谱式而人人都会把食品吃到口中。

书法上关于指、腕、肘、臂等等问题道理不过如此—按各个人的生理条件,使用习惯—讲求些也无妨碍,但如讲得太死,太绝对,就不合实际了。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6-12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悬肘执笔之法与书法之真谛》

悬肘之法,实乃书法用笔之要义,然今人多有误解。观休竹客君所论,颇具见地,然犹有未尽之处,请为诸君详析之。

考悬肘之源流,实与起居之变密切相关。魏晋以前,人皆席地而坐,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肘腕自然悬空,此非刻意为之,乃势所必然也。卫夫人《笔阵图》云:"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一身之力"正需悬肘以导之。五代以前书迹,如《兰亭序》《祭侄稿》,皆此等执笔法所出,故能气韵生动,血脉贯通。

至宋以后,高桌盛行,肘腕得有所倚,反失自然悬肘之妙。米南宫(芾)独倡悬腕,实为矫枉之举。然悬肘非为悬而悬,其要义有三:一在得势,二在运力,三在求变。苏东坡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正是此理。执笔如执筷之喻甚妙,然书法之道又非执筷可比。执筷止于取食,执笔须通神明。腕肘之悬,实为气脉通畅计也。

今人习字,每拘泥于"腕平掌竖"之说,致使笔力困于指掌之间。试观怀素《自叙帖》,纵横挥洒,岂是死按桌面所能为?悬肘之要,在于使肩、肘、腕、指如江河之贯通,力发乎腰脊,行乎肘腕,达乎毫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须提得笔起",此"提"字便是悬肘真义。

至于悬肘高低之度,诚如休竹客君所言,当随势而变。写小楷时肘稍倚几案无妨,作行草则非全悬不可。昔王铎作丈二匹大字,肘悬如鹰隼展翅,此乃真得悬肘三昧者。然初学者切莫强求,当循序渐进,先习悬腕,渐及悬肘,终至全身之力贯注笔端。

要之,悬肘非目的,乃手段也。书法之妙,终在"心手双畅"。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正是解此关节。今人若徒执悬肘之形,而失其神髓,是犹买椟还珠也。愿诸君于临池之际,细味古人用笔之意,勿为成法所拘,方得书法真谛。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4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悬肘执笔之法度与流变》

悬肘之法,实为书道执笔关键,然今人多有误解,以为刻意悬肘即为高古,此乃未明书史源流之故。五代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左手执纸卷,右手单勾执笔(即今之钢笔式执笔法),纸面与地成斜角,笔锋自然垂直。此时肘腕本无凭依,所谓"悬肘"实为书写环境所迫,非刻意为之也。观晋唐墨迹,如《兰亭序》《祭侄稿》,点画飞动而骨力内含,正是此种执笔法下"不稳中求稳"之妙境。

宋元高桌盛行后,腕肘得凭几案,反失自然悬空之势。米南宫"振迅天真"之笔法,正是有意识地恢复悬腕传统。然悬肘高低实无定式,当视字之大小、行气节奏而定:小楷仅需腕离几案,中楷则肘虚悬,榜书更需肩臂协同。恰如箸食之喻,夹近处小粒与取远处大块,手法自然不同。赵孟頫《定武兰亭跋》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执笔之理亦然——核心在使转自如,不在形貌肖古。

今人习书常见二弊:或死守"腕平掌竖"教条,致使笔锋僵卧;或刻意高悬肘臂,徒增颤抖。须知文徵明89岁犹能作精楷,实因善用枕腕;王铎丈二巨轴,必得全身之力。故执笔要诀当如东坡所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需把握三要:
一曰"活",指实掌虚,肘腕联动如杠杆;
二曰"变",篆隶可低悬,行草宜高执;
三曰"适",以个人筋骨为度,徐渭狂草之姿,岂效欧阳询楷法?

传卫夫人《笔阵图》云"点画波撇屈曲,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力非蛮力,乃是通过悬肘实现的"筋脉相连"。现代书家启功先生曾言:"执笔如持伞,过高则僵,过低则塌。"最是中的之论。学者当从尺牍小字入手,渐习悬肘,终至"忘其肘而肘自活"之境,方得古人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