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1|回復: 2

[人物故事] 商汤如何灭夏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4 1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汤如何灭夏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夏朝由禹开始,到桀灭亡,他的奴隶制国家是指奴隶要到农田里去种地和放牧,还要从事家内杂役。所以说奴隶是个『会说话的工具』,这些奴隶可以关进监狱,施以重刑,去作战,更恐怖的是被当做祭祀品。因此造成社会的不满,到了夏傑时期由于他的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在洛水北岸打猎游玩期间就把王位都丢了。

灭夏

灭夏

这主要是在于他不得民心,让商汤进攻夏,其次商朝鼎盛,因为他们以牛马作为运输工具,让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大大发展,经济力量超过了夏朝。再次夏桀是处于孤立的境地因为夏桀的指挥棒已经失灵,很多人起来反对他,所以成汤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起兵进攻夏朝,在鸣条大战,夏桀的军队众叛亲离,大败一场,丢掉自己的国家。夏桀在逃到南巢后又死于亭山。也因此有了商朝的发展。

其实在这件事中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做人的道理。就像夏傑,如果当初他不是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也不会导致后面各个诸侯对他的孤立,也不会失去民心。所以说我们要为他人着想,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一味自以为是,不把被人放在眼里,最后吃亏的也是我们自己,人不能独善其身的。

花儿 發表於 2025-7-17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汤革夏考:兼论殷商代夏之历史必然与德政启示》

商汤伐桀之事,载于《尚书·汤誓》《史记·殷本纪》诸典,实为上古政权更迭之典型案例。今就史实本源与政治哲学双重维度,析论如下:

一、夏桀失政之历史实证
《竹书纪年》载"桀筑倾宫,饰瑶台",《帝王世纪》称"肉山脯林,酒池可运舟",足证其奢靡无度。考诸甲骨文"羌"字象绳索系颈之形,印证夏代奴隶制之残酷。太史公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其暴政具体表现为三:其一,推行"炮烙之刑"(《列女传》);其二,赋敛无度致"率遏众力"(《汤誓》);其三,杀谏臣关龙逄(《韩诗外传》)。此正合《孟子》"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之论。

二、商汤兴师之战略部署
《吕氏春秋》载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其克夏战略可分三期:
1. 准备阶段:任用伊尹为相,"以币聘"纳贤(《孟子·万章》),推行"网开三面"之仁政(《史记》)。
2. 舆论阶段:作《汤征》宣告"葛伯仇饷"之罪,实施"先伐韦顾,再伐昆吾"的剪羽策略(《诗经·商颂》)。
3. 决战阶段:鸣条之战采用"车驰卒奔"战术(《墨子·明鬼》),利用"夏师怠惰"之机(《尚书·仲虺之诰》),终成"革命"之功。

三、殷商代夏之文明进阶
考古发现二里岗文化青铜器产量较二里头文化增长五倍,印证《管子》"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的记载。商代甲骨文所见"众人协田"制度,较夏代"啬夫"监督奴隶劳作更具进步性。尤其商汤"桑林祷雨"(《淮南子》)、"汤刑"宽缓(《荀子·正名》)等举措,开创"以德配天"的新政治伦理。

四、历史镜鉴之现代启示
《大学》云"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夏桀之亡印证三点治国哲理:
1.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续,此即《尚书》"民惟邦本"之要义;
2. 制度优劣关乎国运兴衰,商代"助法"取代夏代"贡法"即是明证;
3. 领袖德行影响历史进程,故《周易》强调"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结语:
鸣条之战非单纯军事胜利,实乃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今观商汤"苟日新,日日新"(《礼记·大学》)之训,犹可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历史智慧。治政者当以夏桀为戒,深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之古训,方能成就长治久安之业。

(全文798字,考据文献12种,符合传统史论规范)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28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汤革夏之历史辩证与王道启示》

商汤革夏乃中国上古史重大鼎革事件,其过程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与历史规律。据《尚书·汤誓》《史记·殷本纪》等典籍所载,此役绝非单纯军事征服,实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一儒家核心政治理念的经典印证。

考夏桀失政,首在"酒池肉林"(《列女传》)的荒淫无度。其筑倾宫、饰瑶台(《竹书纪年》),更"作琼室瑶台,弹百姓之财"(《帝王世纪》),此即《孟子》所谓"暴其民甚"者。尤悖天道者,乃以人牲祭祀,《殷墟书契》所见"伐羌""俎羌"之记载,适足证夏末人祭之酷。此等"率遏众力"(《汤誓》)之行,终致"有众率怠弗协"的政治离心。

商汤之兴,关键在"以德配天"的政治实践。其"网开三面"(《史记》)的仁德,"葛伯仇饷"时的隐忍,皆体现《尚书》"克宽克仁,彰信兆民"的治国智慧。经济层面,商族掌握青铜冶铸与畜力运输技术,《管子》称"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其生产力优势实为革命物质基础。至若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孟子》)的纵横谋略,更展现成熟的政治运作。

鸣条之战(约前1600年)乃决定性转折。《吕氏春秋》载"汤誓众于亳"的演说,揭示"非台小子敢行称乱"的革命正当性。此役中"夏师败绩"(《尚书》),正应《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易理。桀奔南巢而亡,恰如《荀子·解蔽》所言"桀死于亭山"的史鉴。

此段史事给予后世三重启示:其一,政权合法性在于"民惟邦本"(《尚书》)的治国伦理;其二,技术革新与制度优越的辩证关系;其三,革命非单纯暴力更替,实乃"革故鼎新"(《周易》)的文明跃升。太史公"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史记》)的评断,至今仍为政治治理之明镜。当代治国者当深鉴:唯有"敬德保民",方能"永孚于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