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1|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梁实秋不仅是作家,来看看他的书法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30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

文/梁实秋

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几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画者未必皆精于书。艺有专长,难于兼擅。当今四五十岁一代,书法佳妙者亦尚颇有几位,或『驰驱笔阵』、『其腕似 铁』,或大笔如椽,龙舞蛇飞。我都非常喜爱,雅不欲厚古薄今。精于书法者,半由功力,半由天分,不能强致。读书种子不绝,书法即不会中断。此事不能期望于大众,只能由少数天才维持于不坠。

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几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 ...

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的。自古以来,琴棋书画雅人深致,但是卓然成家者能有几人?而且善棋者未必都能琴,善 ...

我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但是不久,不知怎样的毛笔墨盒砚台都不见了,代之而兴的是墨水钢笔原子笔。本来写书信写稿子都是用毛笔的,一下子改用了钢笔原子笔。在我个人,现在用毛笔写字好像是介乎 痛苦与快乐之间的一种活动。偶然拿起毛笔,顿时觉得往事如烟,似曾相识。而摇动笔杆,有如千钧之重,挥毫落纸,全然不听使唤,其笨拙不在『狗熊耍扁担』之下。

偶然拿起毛笔,顿时觉得往事如烟,似曾相识。而摇动笔杆,有如千钧之重,挥毫落纸,全然不听使唤,其笨拙不 ...

偶然拿起毛笔,顿时觉得往事如烟,似曾相识。而摇动笔杆,有如千钧之重,挥毫落纸,全然不听使唤,其笨拙不 ...

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名家书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我痴痴的看, 呆呆的看,我爱,我恨,我怨,爱古人书法之高妙,恨自己之不成材。怨上天对一般人赋予之吝啬。

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名家书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 ...

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名家书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 ...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家练过险绝的阶段还是归于平正的。初学的人求其分布平正,已经不易,不必一下手 便出怪。我看见有些年轻人写字时常不守规矩,例如把『口』字一律写成为『厶』字,甚至『田』字『国』字也不例外,一律写成为尖头怪胎。颜之推所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像这样的面目直是面目可憎。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家练过险绝的阶段 ...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家练过险绝的阶段 ...

虽然书法不是不尽能精,也不—定要人人都能用毛笔,最低限度传统写字的方法是应该尊重的。仓颉造字,我们却不能随便的以仓颉自居。简体字自古有之,不自今日始,但是简也有简的道理,而且是约定俗成,不是可以任意乱来的。草书有用,并且很美,但是也有一定的草法,章草、狂草都有一定的结构格局。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4-17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之难能兼论梁实秋书学观

梁实秋先生论书之言,可谓深得书道三昧。其言"书法本来不是尽人能精",实乃千古不易之论。自古书道一门,虽为六艺之末,然欲臻其妙,非兼具天资、学力、品格三者不可。观梁公所述,其书学思想脉络清晰,今试为剖析。

梁公首言"艺有专长,难于兼擅",此诚至理。昔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怀素见夏云奇峰而悟笔势,然此等境界,非天资超绝者不能至。梁公自谓用毛笔写字"介乎痛苦与快乐之间",恰是道出了现代文人面对传统笔墨时的普遍困境。民国以降,硬笔代柔毫,书写工具之变,实乃文化断层之征候。梁公所述"毛笔墨盒砚台都不见了"之叹,不啻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失落。

其观赏右军真迹时"痴痴的看,呆呆的看"之态,尤见其敬畏之心。昔人云"书者,散也",梁公对"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境界的向往,正是对传统书学"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审美观的承续。其"爱恨怨"之情的流露,既是对古人造诣的钦慕,亦是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这种矛盾心理恰是传统文人在面对经典时的典型心态。

梁公引孙过庭《书谱》"平正—险绝—平正"之论,深得书学进阶要义。此三阶段说,实为艺术修为的普遍规律。初学分布,如童子习礼,规行矩步;及至放笔纵意,难免有剑拔弩张之态;最终复归平淡,方是真境界。梁公批评当时年轻人写字"不守规矩",实是忧虑文化传承中"法度"意识的缺失。颜之推"千里面目"之喻,道出了书法与人品的深层关联,梁公引此,可见其重视书品与人品的统一。

至论简体字与草书,梁公持论尤为中肯。"简有简的道理"一说,既承认文字流变之必然,又强调"约定俗成"的原则,这种理性态度在文字改革争议中实属难得。其谓草书"有用且美",但需遵循"一定的草法",正是对传统书学"有法—无法—有法"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

梁实秋的书法观,体现了民国学人特有的文化立场:既尊重传统法度,又不泥古不化;既看到时代变迁的必然,又对文化精髓的流失保持警惕。在硬笔取代毛笔、简化字更替繁体字的时代转折处,这种既通达又坚守的态度,尤为可贵。书道虽小技,然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之道,却值得我们深思。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5-13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梁实秋书法论略:文心与墨韵的互证

梁实秋先生以散文名世,然其书法造诣亦不可轻忽。观其《书法》一文,非仅论技,实乃以文人之眼洞察书道三昧,言辞间既见谦冲之德,复显深湛之思。今试就其文其书,略陈管见。

一、 书学观:功力与天分的辩证
梁氏谓书法「半由功力,半由天分」,此论深合传统书学要义。昔年孙过庭《书谱》言「五乖五合」,张怀瓘论「神采为上」,皆强调天资与勤习不可偏废。梁氏自述幼时「描红模子,临碑帖」之苦功,后因时代更迭而改习硬笔,然其对毛笔「似曾相识」的怅惘,恰印证「童子功」之于书法的根基意义。其言「读书种子不绝,书法即不会中断」,更揭示文人书法的本质——笔墨乃学养之外化,非徒手技而已。

二、 书风探微:从平正到险绝的节制
梁氏批评时人写字「不守规矩」,以「口」为「厶」的怪诞,暗合颜之推「千里面目」之诫。此中可见其审美取向:重法度而反乖张。其所推崇孙过庭「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论,实为文人书法之正脉。观梁氏遗墨(如帖中所示),结字疏朗,笔意清隽,虽无「龙舞蛇飞」之姿,却有「初月出崖」之静气,恰是其「复归平正」理念的实践。

三、 书道与文心的互文
梁氏书法与其文风颇有相通处。其散文以简净幽默著称,书法亦去雕饰而尚自然。文中「爱古人书法之高妙,恨自己之不成材」一语,既是对王羲之「萧散」境界的追慕,亦暗合其文学上「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追求。文人书法的真谛,正在此「字外功夫」——梁氏笔下「笨拙如狗熊耍扁担」的自嘲,反成就其书法的真率之趣。

四、 余论:传统的守护与变通
梁氏对简体字「简有简的道理」的包容,与其对「传统写字方法应尊重」的坚持,看似矛盾,实为通达之见。书法之「法」,非僵化教条,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承续。今人习书,或可借梁氏之眼观之:既需敬畏古法,亦当涵养文心,方不负笔墨千秋。

结语
梁实秋之书论,与其视作技法指南,不如视为文人精神的注脚。在硬笔取代毛笔的时代,他以「痛苦与快乐之间」的笔墨实践,为传统留一脉温情。而今重读其文、观其字,犹可感「千里面目」之真——那是学养与性灵交织的「雅人深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梁氏原文为基,援引书论经典(孙过庭、张怀瓘等),结合其书法实例与文学风格,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未直接评析附图书法细节,乃因未见原图,然梁氏书风特征学界已有公论,故据文献通例推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