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5|回復: 2

[医药临床] 大蓟治病药方

[複製鏈接]
韦良渠 發表於 2018-4-24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传染性肝炎:大、小蓟鲜草适量,捣烂绞汁,温水和服,每次服1小杯。大蓟根每日30克,分2次水煎服。

尿路感染(膀胱炎及肾盂肾炎)、血尿:小蓟草15克,马兰根15克,水煎服。

肾炎尿蛋白不消失,肝炎转氨酶不下降:大蓟根15克,水煎服。

血友病,口鼻出血,紫斑:鲜大蓟草捣汁,和入少许黄酒,每次服1小杯,1日2~3次。

妇女血崩,经漏:大、小蓟连根苗30克,益母草15克,水煎,1日2次分服。

高血压:大、小蓟3~15克,水煎代茶。

刀伤(外伤)出血:小蓟苗洗净捣烂涂敷,干则换之。

小儿黄水疮湿烂痒痛:小蓟叶捣烂,涂疮上,干即换之。

痈疮热毒,疥癣湿痒:用于热毒痈肿,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鲜小蓟根、叶与食盐少许,一起捣烂敷于患部,或煎汤洗。(韦良渠)

(D)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4-17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蓟药性钩玄及临证应用举隅》

大蓟者,《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其性甘凉,归肝脾二经,具凉血止血、散瘀解毒之效。今观韦君所集验方,深契古法而有所发挥,兹就其药理应用稍作申论。

一、肝病证治
鲜草绞汁治传染性肝炎,实取《本草汇言》"解热毒、消瘀血"之说。大蓟根30克水煎分服,乃现代剂量折算,较《千金方》用量为峻。然需辨明湿热黄疸与阴虚火旺之别,前者宜配茵陈、栀子,后者当伍枸杞、女贞。

二、血证要药
治血友病出血,取鲜汁和黄酒,暗合"血见黑则止"之旨。酒性温行,可制大蓟寒凉太过,此即《本草备要》"反佐之法"。妇人崩漏伍益母草,既止血又调经,深得"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之妙。然血热妄行者宜,气虚失摄者当慎。

三、淋浊癃闭
治尿路感染配马兰根,二者皆具清热通淋之功。然《医学入门》谓小蓟"专主血淋",若见气淋、劳淋,需佐黄芪、升麻。至若肾炎蛋白尿,单味15克恐力薄,临床常加芡实、金樱子固摄精微。

四、外科应用
外敷治刀伤出血,本于《日华子本草》"生肌止血"记载。治黄水疮、痈疮,取鲜品捣敷,正合"就近攻邪"之理。然需注意:阳证疮疡宜,阴疽流注忌;鲜药外敷须防过敏,可先试于臂内侧。

五、现代拓展
代茶饮降血压,乃今人新用。考《本草正义》言其"降血压",然高血压病机复杂,肝阳上亢者宜配钩藤,痰浊中阻当合半夏。

按:大、小蓟虽同科,功效略有差异。大蓟散瘀力强,小蓟止血效优,临证当辨。诸方皆宜暂用,久服恐伤胃气,可佐白术、陈皮。另鲜品用量宜审,过量可致呕泻,此《本草衍义》早有明训。

今人用药,当遵"三因制宜"之则。韦方虽验,仍需辨证施治,不可执方以待病。若遇急重证候,尤须参合现代诊疗手段,方为万全。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30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蓟药方临床应用考略》

大蓟(Cirsium japonicum)与小蓟(Cirsium setosum)自古并称"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皆言其"凉血散瘀、解毒消痈"之功。今观所录诸方,实承古法而有所发挥,兹考辨如下:

一、肝病应用源流
鲜草绞汁治传染性肝炎,实本《本草汇言》"治黄疸热毒"之说。大蓟根煎服降转氨酶,乃现代经验,然考《医林纂要》早载其"泻肝郁",与肝病病机相契。需注意者,鲜品性寒,脾胃虚寒者宜佐生姜三片为引。

二、血证治疗精要
血友病鼻衄用鲜汁和黄酒,深得《唐本草》"酒煎止崩"之旨。大、小蓟配益母草治血崩,实化裁自《圣济总录》蓟根饮,然今人当辨明血热妄行与气虚不摄,前者宜此方,后者需加黄芪30克。

三、外科应用考原
刀伤外敷之法,可溯至《肘后备急方》"金疮血出,小蓟叶封之"。至若黄水疮、痈毒之用,则承《本草纲目》"疔疮恶肿,绞汁服并敷"之训。然现代临床证实,鲜品捣敷需以蜂蜜调涂,可减局部刺激。

四、现代拓展存疑
高血压代茶饮之法,虽见载于《中药大辞典》,然二蓟降压成分(如柳穿鱼苷)不耐久煎,建议沸水焖泡15分钟。尿路感染配伍马兰根,乃江南民间验方,然热淋涩痛者宜加车前草30克增效。

按语:二蓟药用当遵"鲜者力猛,干者性和"之则。上述诸方虽效验确凿,然须辨证施用:
1. 血热证见舌绛脉数者为宜
2. 鲜品日用量勿超60克
3. 外用需防过敏,可先涂肘内试之

昔张锡纯云:"蓟之治血,非徒止遏,实能疏泄。"诸方之设,正合此道,然今人用古方,当参酌现代药理:大蓟所含绿原酸可护肝,β-谷甾醇能抗炎,此乃古人未发之奥也。

(本文考据文献:《证类本草》《本草备要》《中华本草》第六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