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8|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13 0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注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倦:懈怠。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

舴艋:小舟也。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5-1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武陵春·春晚》词心抉微
李清照此阕,乃南渡后寓居金华时所作,词人以暮春物候为经纬,将家国身世之痛织入词心,遂成婉约词派沉郁顿挫之绝调。今试从词法、意境、情感三端详析之。

一、词法之精微
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七字,暗藏三转:风住为气候之变,尘香见落红成霰,花尽则春光阑珊。此句较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更见凝练,不着"愁"字而愁思自现。下片"双溪舴艋"之喻,化虚为实,较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具质感,愁绪遂有千钧之重。词中"欲语泪先流"与《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工,皆以顿挫之笔打破词律平缓,如琴弦乍裂,最见易安笔力。

二、意境之层深
全词构筑三重意境:首层写实景,"日晚倦梳头"暗用《诗经·伯兮》"首如飞蓬"典,将闺怨传统拓展为生命荒芜之叹;中层"物是人非"句,绾合汴京旧事与江南飘零,时空叠印处见沧桑;末层"载不动"之愁,既承《庄子》"水浅舟大"的哲学隐喻,又启后世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的戏剧表达。三境环环相扣,终成"愁"字的立体雕塑。

三、情感之沉郁
此词特殊处在"拟泛轻舟"的悬想结构。词人效仿欧阳修"拟将沉醉换悲凉",却在行动前自我解构。较之《如梦令》"争渡"的青春意气,此处的心理退缩,正见南渡文人"进退失据"的集体创伤。末句"载不动"与《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形成互文,前者愁有重量,后者愁具形态,共同构成易安愁绪的美学范式。

要之,此词将个人悼亡之悲与家国覆亡之痛冶于一炉,其"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恰合《文心雕龙》"隐秀"之旨。清人周济谓易安词"能转折",观此阕下片三折笔法,诚非虚誉。今人读之,犹觉八百年后,双溪舴艋仍载愁缓行,此即王国维所谓"隔与不隔"的至高境界。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8-1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武陵春》词心抉微:李清照愁绪的审美建构与历史纵深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作为南宋词坛的悲情典范,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婉约特质,更在于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范式。全词以"愁"为词眼,通过意象群的有机组合,构建起一个由物象、心象、历史维度交织的多重意境空间。

一、意象系统的层递结构
上阕"风住尘香花已尽"以蒙太奇式意象转换完成时空压缩:风(动态)→尘香(嗅觉残留)→花尽(视觉终结),三组意象形成递进式消亡序列。这种"去过程化"的瞬间描写,暗合司空图《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追求。词人将传统伤春主题推向极致——不仅春去,连凭吊春痕的"尘香"亦将消散,这种双重消解使"日晚倦梳头"的慵懒姿态获得哲学层面的解释:当存在意义被抽离,日常仪轨便失去维系必要。

二、愁绪的物质化呈现
下阕"舴艋舟"意象的运用堪称词史经典。词人将抽象愁思转化为可称量的物理存在,通过"载不动"的悖论式表达,实现情感重量的视觉化呈现。这种修辞手法可追溯至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李清照的突破在于赋予愁绪以流体力学特征——愁不仅具质量,更具备压垮载体的势能。值得注意的是,"双溪春尚好"的乐景反衬,实为《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反向运用,形成希望与绝望的辩证结构。

三、历史语境下的文本解码
靖康之变后的时代创伤赋予此词特殊历史纵深。"物是人非"四字包含三重断裂:家国破碎(汴京梦华)、伉俪永诀(明诚病逝)、文化流散(文物尽失)。这种复合性创伤使词中"愁"超越闺怨范畴,成为士大夫阶层集体记忆的隐喻。考李清照金华避难时期(1135年)的行迹,其携带《金石录》手稿辗转南渡的经历,恰与"舴艋舟"形成互文——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承使命与乱世飘零的生存困境,在此达成象征性统一。

四、词体艺术的范式意义
该词在词律上严守《武陵春》调式,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的规整结构中,通过"休""流""舟""愁"的韵脚选择,构建出循环往复的叹息效果。炼字方面,"住""倦""恐"等动词的精准运用,实现情感张力的梯度释放。王灼《碧鸡漫志》评易安词"能曲折尽人意",此作正是以"欲语泪先流"的抑制性表达,达成比嚎啕痛哭更震撼的抒情效果。

此词的艺术成就,在于将个人悲剧体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对象。词中构筑的愁绪世界,既是南宋士人精神困境的缩影,也标志着中国抒情文学从"言志"向"写心"的深层转变。千载之下,当我们重读"载不动许多愁"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重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二十日酉時| 2025/8/1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