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5|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白岩松·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值得告诉孩子)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3-31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97c20b912fa31ad2330843ee28c7258.jpg

老师家长,你家孩子爱读书吗?你家孩子闲暇时间都在做什么?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谈到了『读书』!

白岩松说,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8个字,『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

『现在大家都在看手机,手机是碎片化阅读,大部分信息是与你「同质化」的人群筛选出来的,它不会提高你。而书本是经过了岁月和很多人筛选出来的,它会高于你。』他说。

而就在不久前,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还曾说,『有人问我,你闲暇时间都读什么书?我说,我是读书的闲余时间,才干点主持的事儿。』

这么爱书的他,是怎样阅读的?又是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小明为您整理编辑了白岩松的一些阅读故事和观点,两会虽然结束了,但阅读却是值得我们一谈再谈的话题,或许这些和阅读有关的故事、观点,您可以和孩子分享。

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问过我,到现在的生命历程中,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我的标准答案是〖新华字典〗。没有〖新华字典〗,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让我从文化意义上开始一步步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新华字典〗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当我拉开80年代的书架,会把哪本书抽出来呢?我印象太深,那是1986年的一个春天,我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半年,来到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当时王府井新华书店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天堂,在那儿我找到一本〖朦胧诗选〗,当我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我读到这本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我才从草原上来的年轻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大学生,从一个中国人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有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走进了〖东方时空〗。二十多岁的年龄,要成为〖东方之子〗的节目主持人,我要去与一个又一个资深的东方之子交谈。我当然是没有底气的,所以要不断去学,太多的书在帮助我。

到了新世纪这十年,当我翻开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老祖宗几乎把今天的什么都写入了其中。当然最最重要的,有五个字让我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正做到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这是与人生有关的。

我觉得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这太重要了。

38d64576fd68d5dbffef089bf5a0c3b1.jpg

读书产生敬畏心和信仰心

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书读得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

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国人的信仰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在至今仍被文人使用的那种美丽的方块字间。

读书读久了,你就有了敬,有了畏,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

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有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地建起这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a6d041f7a2bf8995160e72ab6bc64055.jpg

不应限制孩子读闲书的热情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那个年代没有适合我们的读物,于是大人的书、小孩的书,甚至很多奇怪的书我都去读,我还用母亲的两个阅览证到处借书看,于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我至今。

我的孩子最开始进行大部分阅读的时候看的都是武侠书,很多人对此有质疑,但我们没有干涉他。看完之后他开始对明、清这两个朝代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去找相关的历史书来阅读。

十多年后,就在他升入高三时,他决定要学历史。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兴趣没有被打扰,而且越来越浓,最后变成了他的选择和追求。

因此,在孩子童年时候,兴趣的养成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喜欢上学,同样非常重要。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小学,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长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的孩子上小学是在离小区只有30米的学校,那也不是什么名校。我当时选择小学的理念有两点,第一是择校不如择师,因为好的教师会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过程;第二是学校一定要离家近些,这样孩子才能多睡一会儿,不会因为过早起床而讨厌上学。

此外,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在精神上要富养孩子,但在物质上可以清苦一点——经常让孩子『饿』一点儿,让他们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质东西的时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脚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得到才是最快乐的。

人生中最好吃的饭是饿的时候吃的,最能获得快乐的东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

47484c7fa50783dc19e17286f409f556.jpg

讲大道理没用,要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师,你怎么去推广阅读,首先得自己看书。

儿子回到家看到我,经常是在喝着茶看着书,他也爱看,简直像是睡在书里一样,书上桌上都是书,而且他不看电子书,一定要看纸质书。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

再举个例子,我家住在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我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

后来我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11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书与人格养成:从白岩松读书观谈起

白岩松先生关于读书的见解,诚为当代浮躁社会中的一剂良方。其言"读书使人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实乃承续了中国传统士人"读书明理"之要义。今试析其读书观之内涵,以明读书与人格养成之关系。

读书之首要,在于突破信息茧房。白岩松先生批评手机碎片化阅读使人囿于"同质化"信息,此论切中时弊。《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今人之"友",多为算法推荐之同类信息,终致思想日益偏狭。而经典书籍历经岁月淬炼,如良师益友,能提升人之精神境界。此即孔子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之意。读书使人接触异质思想,打破认知壁垒,此乃培养理性思维之基础。

读书次在变化气质。白岩松自述读《新华字典》而入中国文化之门,读《朦胧诗选》而完成精神蜕变,此即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近思录》载程颐言:"不学,则墙面而立。"读书犹如打开多重世界之门,使人心胸开阔,见解超拔。白岩松从草原青年成长为有独立思考之媒体人,正是通过读书实现了气质之变。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精华之载体,具有潜移默化之功,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已受其熏陶。

读书更在明理践行。白岩松读《道德经》而悟"无私为大私"之理,此乃读书之最高境界。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读书非为炫耀知识,而在明晓事理后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素重知行合一,读书最终要落实到做人处事之中。白岩松能在传媒界保持独立品格,不随波逐流,正是其读书明理后之外在表现。

至于培养子女读书兴趣,窃以为当以春风化雨之法。强制读书反生厌恶,不如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使子女耳濡目染。朱熹《童蒙须知》主张"循序渐进",先培养兴趣,后引导深入。家长若能以身作则,闲暇时手不释卷,子女自会效仿。选择书籍亦当尊重子女兴趣,不可强求。

读书一事,看似个人习惯,实关乎民族精神之传承。白岩松之读书观,既承传统读书明理之精神,又具现代独立思考之特质,值得我辈深思。当此信息爆炸时代,惟有回归经典阅读,方能避免精神碎片化,养成健全人格。愿诸君皆能从读书中获得精神成长,不至成为自己所厌恶之人。
徐始 發表於 2025-7-26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书与人格养成——从白岩松的阅读观谈起

白岩松先生关于阅读的见解,实乃当代浮躁社会中的一剂良方。其言"读书使人自信、理性、平和、乐观",非虚语也。读书之道,自古即为君子修身之要途。《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之于人格养成,犹如雕琢之于美玉,不可或缺。

白氏自述其阅读历程,由《新华字典》启蒙,至《朦胧诗选》开智,终至《道德经》悟道,此一过程暗合古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治学路径。《新华字典》者,现代人之《说文解字》也。许慎著《说文》,使汉字系统粲然可考;今人持《新华字典》,亦能循字溯源,窥见文化堂奥。白氏以此为基,可谓得读书之要义。

其读《朦胧诗选》而心智大开,尤令人感慨。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之句,实乃当代《离骚》,道尽士人风骨。读书使人超越地域局限,从"草原青年"蜕变为"思考中国的中国人",此即苏轼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真谛。书籍犹如时空隧道,能使读者与古今智者对话,使狭隘者开阔,使浅薄者深沉。

至其读《道德经》而悟"无私为大私",更显读书之妙用。此五字真言,实乃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现代表达。读书至此境界,已非单纯知识积累,而是生命智慧的融会贯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白氏之阅读经历,恰印证此理。

今人沉迷手机碎片化阅读,恰如庄子所讥之"朝菌不知晦朔"。碎片信息使人思维支离,而同质化内容更令人心智闭塞。反观经典书籍,皆历经时间淬炼,如大浪淘沙后之真金。朱熹谓:"为学须是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之道,贵在系统深入,非浮光掠影可得。

白岩松言"我是读书的闲余时间,才干点主持的事儿",此语颇有古人"一日不读书,胸臆生荆棘"之慨。其以读书为生命主调,主持为余事,实为对当代功利阅读风气的有力反拨。培养子女读书兴趣,亦当以身作则,营造家庭书香氛围。司马光《训俭示康》云:"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而读书正是一切技艺之根基。

读书之益,非止于知识增长,更在于人格完善。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若只为功利,则失其本真;唯有将阅读内化为生命需求,方能达到白岩松所言"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之境。在这个信息爆炸而智慧稀缺的时代,重提读书价值,实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愿世人皆能于书海中觅得真我,成就君子人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