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2|回復: 2

[医药临床] 茯苓功在利水渗湿

[複製鏈接]
王金亮 發表於 2018-3-30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茯苓一药,源出〖神农本草经〗,其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胃诸经。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之别,〖药性歌括〗谓:『茯苓甘平,补脾助阳,泻热赤盛,利水白良』。显然,白茯苓功效主要为利水渗湿。诸本草中称其有健脾安神之功。但也是通过利水渗湿而起健脾安神的功效,故笔者认为茯苓属利而非补剂也。

本草思辨录〗云:『茯苓色白,乃胃之正药,且兼入肺,肺合皮毛,而太阳为之应,故又入太阳,淡渗从皮毛,而入太阳之府,肺胃职司下降,膀胱气化则出矣』。同时指出:『抑其能治饮治水,能使上、中、下流泄之于小便者有故』。〖本草疏证〗也云:『用茯苓诣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脾为中土主运化水谷,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若脾土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用茯苓之利水渗湿之功,可使三焦通调,津液得以敷布,则脾胃之气调和,气机调畅,水湿去而脾胃功能自复。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等即是此意。另在心脾气虚之时,痰湿生聚而不化,扰动心神,神不守舍,以致心神不安,也多用茯苓安神,取茯苓淡渗利湿作用。湿去痰化,心神无扰则自安。〖进补斋〗曰:『云苓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云苓可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利湿。』

纵观古今医者,所论茯苓者,无不法宗于此,用于补而不滞剂,如薯蓣丸。用于祛痰剂,首推二陈汤。去湿剂则如防已茯苓汤。临床许多名方均用茯苓,如六味地黄汤、苓桂术甘汤、逍遥散等,均取茯苓之甘淡,性之温和,可淡渗利湿,能于气中消水,水中化气,其功著也。(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5-26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茯苓"利中寓补"的双重药性》

拜读王君《茯苓功在利水渗湿》一文,深感考据精详。然就"茯苓属利而非补剂"之论,窃以为尚有商榷余地。今不揣浅陋,试从经典文献与临床实践双重维度,申论茯苓"利中寓补"的特殊药性。

一、经典文献中的补益记载
《神农本草经》明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此中"久服"二字尤值玩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肾气丸,取茯苓与地黄、山药同用,正是取其"利不伤正"之性。李东垣《脾胃论》更直言:"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健脾要药。"可见古人用茯苓,未尝偏废其补益之功。

二、药性机理的深层辨析
茯苓之补,非直接滋补,乃通过"利水以健脾"的特殊途径实现。脾喜燥恶湿,茯苓通过利水渗湿,使脾土得燥而健运,此即《内经》"治病求本"之妙用。周学海《读医随笔》论之甚精:"茯苓导水下行,如禹治水,非填土而土自实。"其安神之效,亦是通过"渗湿以宁心"达成,湿浊去则心神自安,此乃"间接之补"。

三、临床配伍的实证观察
观仲景用茯苓,在五苓散中主利水,在四君子汤中则显补性。朱丹溪创制参苓白术散,更将茯苓与人参、白术并列,取其"补而不滞"之性。当代名医蒲辅周治疗脾虚证,必用茯苓配伍黄芪,谓其"利中有守,如良相治国,既去水湿之邪,又存正气之本"。

四、现代研究的佐证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免疫调节作用,能促进造血功能。其利尿作用呈现"双向调节"特点,在脱水状态下反能减少尿液排出,此恰合中医"补泻兼施"之论。

结语:
茯苓诚如"水利工程师",既疏浚河道(利水),又巩固堤防(健脾)。笔者以为,当以"利中寓补"四字概其性用。王君所论侧重其"疏"的一面,而忽略其"固"的功用,似有"见流忘源"之憾。临证运用,当视病机而定:水湿壅盛则重其利,脾虚不运则用其补,方得古人制方精义。
于口 發表於 2025-5-30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茯苓"利中寓补"的双向调节之妙》

拜读王君论茯苓专文,深感考据翔实,然于茯苓"利中寓补"之双向调节特性犹有阐发余地。茯苓诚如《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久服安魂养神"之效,实非单纯利水可尽释。今试从气化理论析之,以就正于方家。

一、淡渗利湿中的气化枢机
《本草崇原》谓:"茯苓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能归伏心气。"此说揭示茯苓禀天地伏藏之性,其利水实为启动三焦气化之枢。观《金匮》苓桂术甘汤,茯苓配桂枝非独利水,实取"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妙。叶天士言"茯苓通阳",正谓其能于淡渗中斡旋阳气,使水精四布。

二、健脾机理的多维阐释
王好古云:"茯苓利水之功多,补心脾不可阙也。"考《千金方》治小儿脾虚用茯苓粉,正取其"甘能益土"之性。现代药理证实,茯苓多糖能促进胃肠蠕动,此即《内经》"脾苦湿,急食甘以缓之"的现代诠释。四君子汤中茯苓与参术配伍,形成"补中有通"结构,恰合脾喜燥恶湿之性。

三、安神功效的本草溯源
陶弘景注《本经》特别指出:"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医学入门》更明言:"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茯苓安神非仅祛湿,实因心肾相交需水火既济。如天王补心丹用茯苓,取其引心火下交肾水;酸枣仁汤配茯苓,意在导虚热从小便出。此乃"利水实为交通心肾"的深层机理。

四、古今应用的范式转换
仲景用茯苓有三大法度:配桂枝治气化不利(五苓散),配附子治阳虚水泛(真武汤),配柴胡治枢机不利(柴胡桂枝干姜汤)。近贤张锡纯创茯苓饮治消渴,取其"升清降浊"之功。现代更发现茯苓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恰印证古人"久服轻身"之说。

要之,茯苓之妙正在"利而不峻,补而不滞"。犹如太极之阴阳互根,其利水是手段,复气化才是根本。故《本草备要》谓之"补少利多",诚为的论。临证运用,当视配伍而异:伍泽泻则专攻利水,配人参则偏重补脾,合远志则主于安神。明乎此,则茯苓之双向调节奥义可思过半矣。

(本文所涉方药,请遵医嘱辨证施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