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7|回復: 2

[武術視頻] 道长习练武当十三式,这打的怎么样?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9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武当十三式演练之管窥》

武当十三式乃道家导引术之精髓,融太极、形意、八卦三家要义于一炉。今观视频中道长演练,其形神兼备处颇得三昧,然细究之仍有可商榷之处,试为诸君析之。

一、形架之辨
道长起式"混元一气"时,双足如磐石生根,腰胯松沉合度,此乃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之太极要义。然"青龙出水"一式转关处,右肩微有前倾之嫌,此《太极拳论》所诫"偏沉则随"之病。昔年李景林将军授剑时尝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此处若能稍敛肩胛,则劲路更臻圆活。

二、气韵之察
观其"白鹤亮翅"至"云手"过渡,呼吸与动作如春水融冰,深合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之旨。尤其"金鸡独立"时目光如炬,正是《形意拳谱》所谓"神气鼓荡"之象。然"双峰贯耳"发力瞬间,丹田雷音稍欠浑厚,此道家所谓"真息不调"之征,当于站桩时多加体悟。

三、心法之鉴
道长演练时眉间舒展,显是深谙"致虚极守静笃"之理。然"如封似闭"收势之际,神意未完全敛入丹田,略失武当"收式如藏宝"之密义。忆及傅山先生《丹亭问答》有云:"形动而神静者,上功也",此处若能再凝神片刻,则更契道家"归根复命"之奥。

此套功法整体已得武当神韵七八分,若于转关处再求精密,发力时更重丹田鼓荡,可称善本。学者当知,传统武学非表演之术,实乃修身之阶。昔年孙禄堂先生日练单式千遍,方得形神合一。今人观之,当取其神而略其形,得鱼忘筌可也。

(全文7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6-14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武当十三式演练小议》

武当十三式乃道家导引术之精髓,其形取法天地,其势暗合阴阳。今观视频中道长演练,虽只窥片段,然动静之间已见功夫深浅,试为诸君析之。

一曰"形神相守"得其要。道长起势时目随掌运,呼吸与动作相谐,正是《周易参同契》"坎离匡郭,运毂正轴"之象。尤其"狮子摇头"一式,颈脊如龙蛇蜿蜒,显见督脉通畅,此非三年五载可臻此境。昔年张三丰真人《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视频中道长移步换形确有"如履薄冰"之慎,足见根基。

二曰"刚柔互济"见火候。武当功法讲究"棉里裹铁",观其"推窗望月"一式,初似柳絮随风,至定势时却见桩功沉实。然"青龙出水"转身之际,右足虚步稍显滞重,此《黄庭经》所谓"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若能在虚实转换处更臻圆融,则近乎道矣。

三曰"气韵流动"可斟酌。十三式贵在如环无端,视频中"丹凤朝阳"接"金鸡独立"时气息稍促,此《云笈七签》所言"形动而神不驰"之要义未彻。然"收势归元"时气沉丹田,衣袂自然垂落,又合《道德经》"归根曰静"之旨,足见平日修炼之诚。

昔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有言:"练拳之道,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今观此演练,已得六七分真味,若于"起承转合"处更求自然,在"形断意连"处再下功夫,则近乎大成。然修道如种树,非年月不可,视频虽短,已见木之向阳生长,假以时日,必成栋梁。

此般功夫,在当世已属难得。学者当知,武当功法非表演之技,实乃修身之阶,但能日日勤勉,自有水到渠成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