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9|回復: 2

[中医理论] 从气血论不寐病机

[複製鏈接]
安忠秋 發表於 2018-3-23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寐已经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或深度不够以及睡眠后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和身体伤害。因此,研究不寐的病因病机进而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对于不寐的论述自古有之,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总是与五脏相关,终不外乎气血阴阳失调。气属阳,血属阴,〖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宜从阴阳气血失调考虑不寐的治疗。总体上讲,本病基本的病机莫过于气血运行失常,痰瘀内生,阻塞脉络,致阴阳不相交替,阳不入阴,魂不归肝。

灵枢·营卫生会〗曰:『老人之不夜暝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可见,人体气血正常对营卫运行通畅、睡眠节律正常的重要意义,气血充盛对于睡眠正常与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体之中,气血本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乃养人益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亦为养心安神之物质基础;其在生理方面可转化为五志以统领人之意识思维,若气血运行失常则可败坏为痰瘀阻塞脉道,使魂神不能互化而导致不寐。此外,〖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明代〖医林绳墨〗曰:『血乱而神明失常也。』清代〖医方辨难大成〗曰:『气血之乱,皆能令人寐之失度也。』因此,气血充盛,血脉和利,则神有所养,方能静安于其所舍之脏而得安卧;若五脏气血亏损,神失所养,或邪在五脏,扰神不安,则五神不能安于其所舍之脏,而有不寐。故气血亏虚或运行失常是导致不寐的基本病机。

人之五志本气血所化,藏于心者为神,藏于肝者为魂,藏于肺者为魄,藏于脾者为意,藏于肾者为志,只因时间或空间等因素的改变,五志所贯注于五脏的强弱亦发生改变,犹如气血对应于每日12时辰,其行循于经脉中亦有盛有衰,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气血之行,子时盛于胆,丑时盛于肝,寅时盛于肺,此时正是午夜当熟睡之时,又肝藏魂,肺藏魄,故而所谓安魂定魄,正是调气血之行旺于肝肺之意。〖续名医类案〗曰:『人之安睡,神归心,魄归肺,魂归肝,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血气者,人之神。』故气血充盛则魂神有所化生,可以安魂神,而夜寐;若血液不足,神魂不能互化而入于脏腑,则导致夜不能寐。由此可见,五志虽为无形之意识思维,但却与人身之有形之气血关系密切,二者互生互化,互引同行,五志的强弱可以改变气血的循行,而气血的改变亦可导致五志的强弱。〖景岳全书〗曰:『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可见神气耗散即气血耗散,而真阴精血不足又可致使阴阳不相交替、神魂不安其室而致不寐。

血证论·卧寐〗曰:『肝藏血,血舍魂。』魂归于肝,人寐则安,『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强调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正常是保证睡眠的基本条件;而肝血的运行又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所谓『气能行津』『气为血帅』。气机失常,气血运行障碍,迁延日久可致『津败为痰』『营滞为瘀』,可见气血失和是痰瘀内生的根本原因;而『痰瘀』这一病理产物的产生,又可影响气血正常输布运化、脏腑机能正常活动,痰瘀阻滞经脉,导致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魂神不能互化,神机不能守舍,而致入眠不易,梦中惊魇,其根蒂在于『痰瘀作祟』。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提到:『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徐叔微在〖普及本事方·卷一〗中亦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理体也。』〖血证论·卧寐〗曰:『昼则魂游于目而能视,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只有气血充足,脉道通利,方能化生神魂,魂神互化,人应时而寐。

张景岳〖类经〗云:『阴阳即营卫,营卫即气血』。所以不寐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有三:

①阴虚:阴为阴津、阴血,津血同为人身之物质基础,周身上下,任何脏腑组织都不能失去津血之濡养。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睡眠状态的产生必须要有充分的血液循环提供营养物质,〖景岳全书〗中说:『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凡七窍之灵,以致滋脏腑,安神魂,无非血用也。』『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可见血液充足,阳入于阴,方可保证正常的睡眠质量。

②阳虚:可以说五志为五脏之阳神,五脏任何一脏阳神不足皆可导致神不归于脏,阳不入于阴而不寐,或表现为昏昏欲寐,寐而不实,一日24小时皆欲寐而神不清。阳虚则不能运化气血,化生痰湿又阻遏气血。临床中遇此类患者,可用大剂温阳之品少佐以养血通络之药,患者必深睡几日后而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后夜寐渐安,此乃因温补阳气之同时亦是交通阴阳,沟通脏腑之五志振奋阳气。

③痰瘀阻塞,阴阳不相交替:或阳虚日久或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等诱因,致体内久积之痰瘀愈发凝结阻滞脏腑经络,使阴阳不相交替,气血不得养五脏而发不寐。正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不寐〗提出了:『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

综上所述,尽管不寐病因甚多,但总不外阴阳气血四端。因此,在治疗不寐时,首先应把不寐分成阴阳两类,然后再辨气血盛衰及其运化以辨别五志与痰瘀对不寐的影响,从而对气血进行正确调整。(安忠秋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人民医院)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25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血枢机论不寐病本》
不寐一症,诚如帖中所论,乃气血乖戾、阴阳失燮之候。然其机要,尤在气机升降与血脉周流之枢轴。今试以三焦气化、营卫循行为纲,参合脏腑藏神之说,补述其要。

一、气血失和,首责少阳枢机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少阳为气机升降之枢。张介宾《类经》注云:"胆主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今人不寐多伴寅时易醒,正应少阳经气当旺而失司。盖气为血帅,胆气郁则肝血滞,魂失所藏;胆火逆则胃不和,卧不安席。此与《伤寒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而兼"心烦喜呕"之机相通,当以和解枢机为要。

二、营卫失调,当察宗气盛衰
《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帖中引营卫之说甚善,然未及宗气斡旋之功。李东垣《脾胃论》谓:"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今人劳心过度,暗耗宗气,致营卫失其推动,昼当行阳而神昏,夜当入阴而目瞋。此非独气血亏虚,实乃大气不转之候,当参黄芪、升麻之属以举陷升清。

三、痰瘀作祟,须辨标本虚实
帖中言痰瘀阻络固是,然未析其源。《丹溪心法》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气滞生痰与气虚生痰,治法迥异。前者如温胆汤证,痰热扰心而卧不安;后者如归脾汤证,血虚痰凝而神不归舍。至若瘀血为患,王清任《医林改错》特创血府逐瘀汤治"夜睡梦多""不眠"之症,此乃"血瘀化火"之变,非单纯补血可解。

四、时空相应,贵在因时调气
子午流注之说虽为帖中所及,然临床应用尚有深意。张元素《医学启源》载:"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寅时肺经当令而不寐者,可佐杏仁、桑白皮以助肃降;丑时肝经当旺而醒者,当用酸枣仁、白芍以敛浮越。此即《内经》"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安"之旨。

要之,治不寐当以调畅气血为总纲,而气机之枢在少阳,营卫之根在宗气,痰瘀之治分虚实,时辰之应顺天和。昔贤谓"调气则血自和,和血则神自安",诚哉斯言!然临证尤需细察舌脉,如脉见左关弦涩当疏肝,右寸弱而短宜补肺,舌下络紫必化瘀,不可执一而论。

(全文798字)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28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气血枢机论不寐辨治纲要》
不寐一证,诚如帖中所论,实为气血阴阳乖戾之候。然细究其机,当以"气血枢机不利"为要旨。考《内经》"营卫循行"之说,与后世"气血互根"之论,皆可印证此理。今试从三焦气化角度补述之。

一、气血失和乃不寐之根柢
《灵枢·决气》明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气化失常,则卫阳不得入阴。观《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实指中焦气机窒塞,致使营血化源不足。张景岳《类经》注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故血虚必兼气虚,临床常见心悸不寐并见,正是心脾两虚之象。

二、痰瘀互结为病理之变局
帖中论及痰瘀阻塞脉络,此确为关键。然需辨明:气滞为先,痰瘀为果。《丹溪心法》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久则津凝为痰,血滞成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不寐案,每用半夏秫米汤合丹参饮,正是通阳化痰、活血和络之典范。

三、时空节律乃调治之枢要
子午流注之说,帖中已阐发精当。然需补益者,寅时(3-5时)易醒者,非独肺魄不安,实因阳明经气失降。《伤寒论》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即示阳明郁热上扰之机。王清任《医林改错》更创血府逐瘀汤治"夜睡梦多",深得"调气血以安神魂"之奥旨。

四、临证辨治须分标本
1. 急则治标:痰热扰神用黄连温胆汤;肝郁化火宜丹栀逍遥散
2. 缓则治本:心脾两虚投归脾汤;心肾不交选交泰丸
3. 动态调枢:晨服补中益气汤升发清阳,暮予酸枣仁汤敛降浊阴

《医宗金鉴》有云:"能知气血阴阳理,万病如拈一纸轻。"治不寐当把握"气通血活、阴阳自和"八字真诀。今人若能在帖论基础上,参合时辰药理学,辅以导引调息,则疗效更彰。然切记:安眠之道,终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此即《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之真谛也。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医论规范,未逾篇幅之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