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李大钊书法欣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06bdf61d0ddde6e26a487c127a175528.jpg

1918年1月,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过二年,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

d2fdcc516c8d17389b30868b9382efc1.jpg

这是他以李守常为名的书法。当时他每月工资为120块银元。加上兼任其他大学教授、稿酬,他的收入水平是很高的。但他,把自己收入的大部分用作党的活动经费。

713c1157b1ef90be5115d12a8db06fd6.jpg

他冬天不穿棉袄,饮食十分简单。当同学们劝他注意营养时,他语重心长地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时下国难当头,人民食不果腹,怎能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的疾苦呢?』

3adb4a0914b9bd89af7454d1a8e64aeb.jpg

1927年初,隐蔽在张作霖大帅府里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得悉,张作霖已下令逮捕李大钊。

7147a1e326765460eb5403fbfe27130c.jpg

然而,李大钊却态度坚决地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怎样的重要,哪里能离开呢?』终其一生,他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实践自己的信仰,真正做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0cbca69f082a5e0842d797560b20ff35.jpg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赠送给朋友的这副对联,恰是他一生的写照。继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之后,李大钊是从河北走出的另一位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f3c6d1d3bcbc8ed6860729dc85db90ec.jpg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6-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铁肩担道义:论李大钊书法的精神气象与人格投射》

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非独书法艺术之呈现,实乃近代知识分子精神人格之具象化表达。此联渊源可溯至明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句,守常先生易"辣"为"妙",既见其文人本色,更显革命家之胸襟气度。

细观其书,结体方正而不失灵动,笔力沉雄处可见颜鲁公遗韵,转折间又得北碑气象。此非单纯技法使然,实为"书为心画"之典范。先生以羊毫软笔写出金石墨韵,恰似其以文弱书生之躯担起时代重负。每见其点画间郁勃之气,令人想见当年北大红楼灯下,先生挥毫时眉宇间之坚毅神色。

考其书风形成,当与三重修养相关:其一为深厚的国学根基,幼习经史造就其笔墨中的文人气;其二为西学浸润,留日经历使其书法在传统中暗含革新意识;其三尤为关键,乃马克思主义信仰赋予的精神力量。三者在毫端交融,遂成此刚健含婀娜的独特书风。

先生自奉甚俭而倾囊革命,此中精神与其书法构成奇妙互文。观其墨迹,绝无富贵姿媚之态,反见"布衣精神"跃然纸上。那些力透纸背的竖画,何尝不是其"道义铁肩"的视觉呈现?那些从容舒展的横势,又岂非"妙手文章"的无声诠释?

尤为可贵者,先生书法与其人格高度统一。1927年那个凛冽的春天,当死亡阴影笼罩时,其书法中积累的浩然之气,终化作临刑前的慷慨从容。昔年砚池中磨出的不仅是墨韵,更是以生命祭奠信仰的精神准备。

今人赏此墨宝,当超越简单的艺术审美,而应见字后风骨。那些看似普通的点画里,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守常先生以笔墨为媒介,将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永恒定格在素笺之上。此即中国书法"技进乎道"的最高境界,亦为当代书坛最应珍视的精神遗产。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15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铁肩担道义:论守常先生书艺与人格之互证》

李大钊先生(1889-1927)手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实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腾之具象。此联本出明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句,先生易"辣"为"妙",既存古贤风骨,复彰文人本色,一字之改,足见其"守常"而不泥古、维新而存根本的学术品格。

观其书法,以北碑为骨,兼采颜鲁公之雄浑、何绍基之遒劲。如所示"妙手著文章"横幅(73722号附件),用笔方圆并济,竖画如松柏挺立,横捺似铁戟沉沙,墨色酣畅处可见《张猛龙碑》遗韵。尤可注意者,其结字中宫紧收而四维开张,恰与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精神相表里。此种书风,迥异于当时盛行的馆阁体与碑学派末流之板滞,实为"新文化"在书法领域的实践。

先生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月俸120银元,相当于当时北平四口之家年用度之三倍(据《民国工资考》),然其"冬日无棉"、"箪食瓢饮"之事迹,正与其书法中"瘦硬通神"的线条互为印证。书道所谓"字如其人",于此可得三重诠释:一曰物质生活的清简投射于笔墨之简淡,二曰精神世界的丰沛显现为结字之宏阔,三曰道义担当的坚毅转化为笔力之沉雄。

1927年从容就义前的"北京不可离"之语,与其书法中稳定的轴线控制、均衡的章法构成形成深刻对话。书学理论中"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的创作状态,恰是革命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的外化。现存其狱中自述手稿(73726号附件),笔划间不见丝毫颓唐,反有苏东坡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态,此非修养至深者不能为。

"铁肩"一联的当代意义,尤在其揭示了文人传统的现代转型:毛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士人精神的载体。先生以碑学笔法写新思想,恰似其以马克思主义解中国问题,皆体现"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朱熹句)的学术路径。今之学者赏此墨宝,当思"道义"与"文章"本是一体:无道义之文章终成雕虫,无文章之道义难免空疏。

昔人论书谓"书者,如也"(刘熙载《艺概》),守常先生其人其书,正是以如椽大笔书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精神肖像。每观其遗墨,总令人想起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语——这"重"与"轻"的辩证,不正蕴含在那力透纸背的笔墨之中吗?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