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2|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314期】〖论语·宪问篇第9章〗子产怎样治国理政?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9章〗子产怎样治国理政?

14·9子曰:『为命,裨谌(音bì chén )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为命』的『为』字,指拟定。『命』字,指国家政令,此处特指外交辞令。『行人』,是春秋时官名,掌管外交事务。裨谌、世叔、子羽三人,都是郑国大夫。东里:是地名,郑国人子产居住的地方。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国的贤明宰相。他执政期间,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是孔子所敬仰的一位先贤人物。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郑国拟定一项外交辞令,先由裨谌起草,再交世叔提意见,经过掌管外交事务的子羽修改后,由东里的子产加以润色。』

本章记载了郑国在子产当政时期,草拟一份外交辞令的程序和郑重态度。用具体事例展现了子产治国理政有方,善于聚积人才,使用人才,与群贤和衷共济,共谋国事的场景,表达了孔子对子产的尊敬、赞许之情。

附:

14·9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⑤修饰之,东里⑥子产⑦润色之。』

【注释】

①为命:为,拟定。命,国家政令,此处指外交辞令。②裨谌(音bì chén庇臣 ):郑国大夫。③世叔:郑国大夫。④行人:官名,掌管外交事务。⑤子羽:郑国大夫。⑥东里:地名,郑国贤相子产居住的地方。⑦子产:郑国贤相。

【译文】

孔子说:『郑国拟定一项外交辞令,先由裨谌起草,再交世叔提意见,经过掌管外交事务的子羽修改后,由东里的子产加以润色。』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4-1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此章所载子产为政之道,实为古典政治智慧之典范。其"为命"四阶程序,非徒文书润色之工,更见治国理政之精义。

子产之治,首重"集智"。裨谌草创、世叔讨论、子羽修饰、子产润色,四贤各展所长,恰如《尚书》"股肱惟人"之喻。此种分层协作机制,既避免专断之弊,又兼收众长之效,较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知逻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理政要义,尤在"审慎"二字。外交辞令关乎国体,子产不恃己智,必令文书经三贤锤炼而后定稿。此与《周易》"惧以终始"的慎微精神相通,亦暗合现代行政程序中的"多重审核"原则。孔子特记此事,正是对"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的生动诠释。

子产为政之道的现代启示有三:其一,决策当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其二,专业事务须委诸专才;其三,最终统合需德才兼备者总其成。这种既分工又协作的治理模式,至今仍为行政学之圭臬。读此章,当思古人"集众思,广忠益"之智,非徒慕子产之贤而已。
炎平 發表於 2025-7-18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子产理政之道发微

《宪问篇》第九章所载子产"为命"之事,虽仅三十七言,然其中蕴藏之治国精义,实堪为后世法。子产执政郑国二十余载,使弱郑周旋于晋楚之间而国势不坠,观此章所述政令制定程序,其理政之要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集众智以成事功
郑国政令之出,必经四贤之手:裨谌草创,世叔讨论,子羽修饰,子产润色。此四子各有所长,裨谌"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世叔博闻强识,子羽娴于辞令,子产综核名实。四贤分工协作,恰如《周易·系辞》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子产深谙"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卦》)之理,将个体智慧熔铸为集体睿智。

二、立制度以序事理
"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四阶程序,实开后世公文制度之先河。其严谨程度较之《周礼》"六辞"(祠、命、诰、会、祷、诔)更为精密。子产执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左传·襄公三十年》),此章所见政令制定流程,正是其"铸刑书"制度化思维之延伸。孔子赞其"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公冶长》),此制度理性尤为可贵。

三、秉中和以成文质
子产最终"润色",非徒事文字雕琢,实乃把握"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之要义。春秋时外交辞令"微而显,婉而成章"(《左传·成公十四年》),子产既保持裨谌之谋略本真,又赋予世叔之博识、子羽之文采,终成"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典范。其处理郑国"铸刑书"争议时"吾以救世也"的务实态度,与此处润色政令的审慎如出一辙。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子产之得称惠人,正由其能用众智。"此章虽言政令制定,实映照出子产"宽猛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的完整施政理念。当今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子产这种集思广益、制度规范、文质兼顾的理政智慧,仍不失其镜鉴价值。孔子特录此事,非独褒扬郑国一隅之政,实为后世立一"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活样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