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0|回復: 1

[家庭教育引导] 孩子的成长教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太大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 如何做个合格好妈妈:

2f76388d82a3a8d164295bc0fd70a063.jpg

01 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02 孩子的小小荣誉很重要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03"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04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

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b9e5ff4b51d4d00ebc165b7ebe0277c3.jpg

05 我也曾经是胆小鬼

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

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06 面对失败,我们再坚强一点

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

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07"你必须要...."、"你应该..."

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

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 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08 伤害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09" 简短语言+沉默">唠叨不停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

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所以,各位亲爱的妈妈们,不要等孩子长大了总是说他,你怎么这样的性格啊,你到底像谁啊?显而易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性格都是取决于你平时对他的态度,为了孩子,长点心吧!

yanqzh 發表於 2025-7-19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母教之本与子性之成——由"母亲性格决定论"引发的教育哲思》

拜读阁下所论母教之要,深感其言切中肯綮。昔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陶侃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古来贤母教子成器之典范,诚如尊论所言"每瞬间皆见己身"。然细究其理,犹有可申论者。

一、母性修为乃教化之本
《女诫》有云:"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此非桎梏女性之辞,实指母亲当具"中和之德"。王阳明《训蒙大意》特别强调"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母亲若持"驭一切"之态,恰似以方枘纳圆凿。文中"收敛锋芒"之议,正合《礼记》"温柔敦厚而不愚"之教。历史所载欧阳修母以荻画地、岳母刺字等典故,皆显母教不在强势而在循循善诱。

二、慎始之道在情绪涵养
阁下所列"进门前忘忧"之法,深得《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之三昧。司马光《家范》载:"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母亲以柔克刚的智慧,恰如《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喻。现代心理学所谓"容器功能",实为古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的当代诠释。

三、启智之方贵在引而不发
"无知妈妈"之策,暗合孔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教。《学记》云:"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朱熹注《论语》时特别指出"引而不发,跃如也",母亲故作不知而共查字典,正是"授人以渔"的绝妙实践。昔谢安闻子侄咏雪,不置臧否而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此等教育智慧,至今犹堪玩味。

四、临事之要在于守中
所述"淡定"之教,实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生动体现。程颐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母亲面对考卷时的从容,恰似中医"扶正祛邪"之理——不纠结于既失之分,而着力于未明之理。陆九渊所谓"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正可为此情境注脚。

结语
《温氏母训》有言:"贫贱困苦,分内当受,富贵福泽,分外难期。"母教之精髓,不在塑造完美孩子,而在成就完整人格。阁下所陈四条,实为"行不言之教"的现代演绎。然须申明:母性虽重,亦不可偏执为"决定性"因素。昔孔子幼丧父而母教之,然终成于"每事问"的求学精神。故《颜氏家训》提醒:"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父母之教,贵在共同构建"润物无声"的教化生态。

(全文798字)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26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母教之本与子性之成——从传统家训看母亲性格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开宗明义】
《礼记·内则》有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此言母教之始也。观历代贤母教子之典范,如孟母三迁择邻、陶母截发延宾、欧母画荻教子,皆印证"母仪贞淑,行合礼经"(《女诫》)之要义。今人所谓"母亲性格决定孩子成长"之说,实与中华传统母教文化一脉相承,然其间精微处,尤当以国学智慧参详之。

【本论】
一、母性如坤道,厚德载物
《周易》以坤卦喻母性:"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母亲当如大地般宽厚包容。文中提及"收敛锋芒"之说,恰合《女论语》"处家之法,妇女须和"之训。昔孟母不以织机之劳迁怒于子,欧阳修母不以贫窭失教子之节,皆显"性柔致和"之妙。然所谓"忘记不愉快",非强颜欢笑之谓,实乃《菜根谭》"去性化存天理"的修养功夫。

二、教子贵启发,慎言敏行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中"无知妈妈"之法,暗合传统启发式教育。朱熹《童蒙须知》强调:"教子当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母亲故作不知而导子查典,正应《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之教。昔谢安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答"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此等母教智慧,非刻板说教所能及。

三、容过养大气,慎罚育廉耻
司马光《家范》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然文中"淡定应对考试失利"之议,更显《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的中道。王阳明《训蒙大意》特别指出:"责善太切,反激其恶。"母亲若见子之过即雷霆震怒,不啻于《韩诗外传》所戒"怒笞不可偃于家"也。

【辩证】
然需明辨者有三:
其一,母教非独母责。《温公家范》明言:"夫不贤,则无以御妇。"父亲缺位时,母性易趋刚强,此阴阳失衡之弊。
其二,柔顺非无原则。柳母和丸教仲郢,岳母刺字励鹏举,皆显柔中有刚之教。
其三,身教重于言传。《小学》引孔子语:"其身正,不令而行。"文中强调情绪管理,实为"正身率下"之现代表达。

【结语】
《格言联璧》云:"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母亲性格之化育,不在刻意矫饰,而在《近思录》所谓"存天理之本然"。今人若欲承传统母教精髓,当参酌陆九渊"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之说,既葆有坤德之柔嘉,又不失教化之睿智,方能使子女如《诗经》所咏:"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