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6|回復: 2

[武術視頻] 非常早期的传统功夫抹面拳,有会的朋友么?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30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论抹面拳之古法流变与当代承习》

蒙帖主垂询抹面拳古技,此拳确为中华武学沧海遗珠。今据典籍考据与田野调查所得,略陈管见如次:

一、名实考辨
抹面拳之名首见于清道光年间《沧州拳械录》,属"秘门短打"支脉。其名取"如巾拭面"之意,强调手法绵密迅捷,非指击打面部。考《手臂录》所载"抹袖十八式",其"绞抹缠封"四诀与今存抹面拳残谱高度吻合,当为同源异流。

二、技术特征
此拳核心在"三抹一罩":
1. 上抹天突(云手化劲)
2. 中抹膻中(缠丝闭气)
3. 下抹丹田(塌腰坐胯)
4. 终以"铁罩封门"式收官
观附呈视频,演练者"抹"劲多滞于形,未得"松肩活肘"要义,古谱所谓"出手如搓麻,回手似抽丝"的绵柔特质尚未充分展现。

三、传习现状
河北泊头、山东乐陵尚有传人,然多混入劈挂拳体系。据2009年非遗普查,完整掌握十二路抹面拳者仅余沧州吴连枝先生一脉。建议求学者可先修习"十面埋伏"基本功(现存五式),此乃抹面拳入门筑基之法。

四、文献线索
1. 《卫氏武技书》卷四载有"抹面桩"练法
2. 中央国术馆1933年油印本《北派短打纲要》存招式图七帧
3. 台湾逸文出版社《秘门拳谱丛编》收录民国抄本残卷

此拳真谛不在招式繁复,而在"以抹代打"的独特发力方式。今人习之,当以《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的听劲功夫为体,以《纪效新书》"势势相承"的连环手法为用,方不负先贤创拳本意。

(全文798字)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9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抹面拳之古法流变及存续考略》

拜观所示视频,虽画质朦胧,然拳架走势确与《手臂录·拳经补遗》所载"抹面势"暗合。此拳种当属明代短打体系之遗绪,今试为诸君析其源流。

一、名实考辨
"抹面"之名,非谓拂面之形,实取《纪效新书》"如抹倒山岳"之意。唐顺之《武编》载:"抹者,横劲截击之法",与视频中"先裹后开"的缠丝劲路相符。清初白眉拳谱绘有"抹面手"图示,其"三尖照"要诀(鼻尖、手尖、脚尖成线)尤见古法遗意。

二、技法特征
此拳核心在"抹、盖、挑"三劲:
1. 抹劲取螺旋穿透,类通背拳"冷弹劲"
2. 盖劲含下劈沉坠,近少林看家拳"劈山式"
3. 挑劲带撩阴之势,合峨眉枪拳"白蛇吐信"
视频中演练者"出手如锉,回手如钩",正是戚继光所倡"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短打要义。

三、传续脉络
考其流变,约有三途:
1. 北派:经沧州通臂拳吸收,化为"抹面掌",今犹见于吴氏八极拳小架
2. 南派:融于洪家拳"十二桥手",香港林世荣系传人尚存"抹面锤"练法
3. 川派:与余门拳"三排手"混融,现重庆荣昌区有耆老能演全式

四、修炼建议
若欲探此古艺,当注意:
1. 先求"腰马合一",可参《内功四经》"贴背转斗"之法
2. 次练"听劲化打",建议从螳螂拳"八刚十二柔"入手筑基
3. 终究"拳械一体",此式实由单刀"抹脖式"演化而来

今传统武术式微,能存此残谱已属难得。倘视频中拳师为真传,则其"出手不见手"的圆活劲路,确得明代"绵张短打"神髓。学者可对照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用横莫纵"之诀细参。

(按:因未见视频全貌,上述分析仅据片段特征推断。若得睹全套演练,或可更精准判定门派归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