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3|回復: 2

[武術視頻] 早期拍摄的女子传统剑法表演,剑为百炼之君!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4-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早期女子剑法表演有感——论剑器之德与武道精神》

(开篇稽古)
昔庄子云"剑士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然今观此早期女子剑法影像,但见剑光如练、身姿若鸿,始知剑道非独刚猛之器,实乃刚柔相济之艺。此段珍贵影像所载,非惟技艺传承,更见中华武道"百炼钢化绕指柔"的至高境界。

(剑器考源)
《考工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剑之为物,自春秋始即为君子之佩。视频中女子所执三尺青锋,其形制合于《武经总要》"剑身中正,锋锷两利"之要义。剑穗翻飞间暗合"剑走轻灵"古训,起手式"白鹤亮翅"更见北派剑法遗韵,足证此非寻常舞练,实为得真传的剑术演武。

(刚柔之辨)
《吴越春秋》记越女论剑:"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视频中女子剑势乍看绵柔似水,然"点剑"如梅破雪、"崩剑"似竹迎风,柔中寓刚之妙,正应《手臂录》"四两运千斤"之诀。尤其"云剑"一式,圆转如意中含截击之势,恰如《周易》"坤至柔而动也刚"的阴阳至理。

(女子习剑传统考)
昔唐代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宋代"女飐"相扑见于《武林旧事》,女子习武本为华夏传统。此影像可贵处,在于完整保存民国时期知识女性习剑的风范——素衣无华而神意自足,较之今日赛事套路,反更得"剑者,检也,所以防检非常"(《释名》)的本真。

(结语明道)
《汉书·艺文志》将"剑道"与"射法"同列兵技巧类,然观此剑影,可知剑道实通于文道。女子执剑如执笔,转折处见魏晋风骨,停顿间有唐宋法度。所谓"百炼之君",非独言剑器之坚,更喻习剑者需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身历程。此段影像如能辅以师承考证、剑谱对照,则于传统武学研究价值更巨。

(按)今人习剑多求其形,古人练剑重在养气。愿后之观者,勿仅止于招式之美,更当体察其中"正心诚意"的武道真谛。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26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观传统女子剑法表演有感——剑器与礼乐精神的当代传承》

近日得见早期女子传统剑法表演影像,剑光流转间,尽显"百炼之君"的刚柔之妙。此非独武艺之展现,实乃中华礼乐文明在身体技艺层面的活态传承,值得从国学视角细加阐发。

一、剑之为器:形制中的礼制精神
《考工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剑器自古即为礼器与兵器之合体。表演中所持之剑,其长度约当《周礼·冬官》所述"上制",剑穗垂坠如《礼记》"绅长制"之仪,此中暗合"君子比德于玉"的佩饰传统。尤其女子执剑时"中正安舒"之态,恰如《周易·坤卦》"含章可贞"的柔德体现,非经严格礼法熏陶不能至此。

二、剑法之韵:阴阳相济的体用之道
细观其"点、崩、撩、劈"诸式,皆暗合《易经》"刚柔相推"之理。如"白蛇吐信"式先缩后展,正是《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辩证体现;而"回身望月"时的圆弧轨迹,又与《周髀算经》"环矩以为圆"的天地观相通。昔年庄子说剑论"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此表演中虚步与实步的交替,恰成其生动注脚。

三、女子习剑的文化深意
《吴越春秋》载越女论剑"其道甚微而易",女子剑法历来重"意"胜于重"力"。此影像中表演者眉宇间英气与端庄并存,正是班昭《女诫》"清闲贞静"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两种女性理想的完美融合。尤其值得注意者,其收势时"剑指过眉"之礼,犹存唐代公孙大娘"剑气如虹"的遗韵,可见武艺传承中"礼不可废"的古老训诫。

今人观此影像,当知剑器不仅是兵械,更是承载"止戈为武"哲思的文化符号。表演者举手投足间,实为《乐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身体实践。倘能以此为契机,重振传统武学中"艺以载道"的精神,则善莫大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